彭丹
作者簡介:彭丹(1991.01-),女,貴州織金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心理輔導談話作為輔導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引導學生形成健全人格以及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生活的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心理輔導談話不僅僅是心與心的交流,更是要在交流的過程中實現學生對談話主題的“認同”。文章從肯尼斯.伯克的“認同”理論出發(fā),探討分析輔導員心理輔導談話實現“認同”的技巧,對輔導員的工作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
關鍵詞:輔導員;認同途徑;談話技巧;探討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222-01
一、肯尼斯·伯克的“認同”理論
“認同”(有些作品稱為“同一”),是伯克“新修辭學”的核心術語。他認為事物之間可以通過建立一種“同體”關系,以達到“認同”。此外,伯克還提出了三種實現“認同”的策略,即“同情認同”,“對立認同”,“無意識認同”。近年來,該理論一直運用于各領域研究中,如:陳莉紅(2010)解讀了公益廣告中“認同”的實現,明確了“同一”的建立是公益廣告不可缺少的部分。這些研究都將為肯尼斯.伯克“認同”理論引入大學生心理輔導談話技巧的研究打下很好的鋪墊。
二、“認同”途徑下輔導員心理輔導談話技巧的考察
1.“同情認同”視角下的技巧探討
同情認同,是指通過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共同情感,使對方理解說話者所表達的意思或者身臨其境的體驗說話者的經歷。它屬于一種心理作用的結果。即說話者通過修辭話語顯示其擁有某種與受眾一樣的價值,態(tài)度或信仰、需要、情感、認知等等。以實現說話者與受眾者之間的“認同”。
在談話中,這種同情認同主要體現在輔導員站在學生的立場,通過與學生相似的經歷、以及學生習慣的朋輩交流方式等,以產生在某一方面的“共鳴”,最終獲得其“認同”。
例如:小張性格內向,整天孤立獨行,他覺得自己有交友心理障礙,無法勇敢的與同學交朋友,此時他來找到了輔導員談話。
針對這個案例,如果輔導員一味地進行教育式談話,對小張進行指導談心的話,并不能從根本上使小張擺脫交友障礙,還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小張不敢與輔導員進行談話,這個過程中,輔導員如果把自己想成小張,使用與小張相似的情況,讓小張先感受到與別人的“共同點”,在通過鼓勵式的做法,發(fā)揮典范作用,常用“我們”等詞匯,讓小張感受到與輔導員的談話主體有共同的部分,最終實現其“認同”。
2.“對立認同”視角下的技巧探討
對立認同,是一種通過對立而達成凝聚的最迫切的形式。指修辭者與聽眾即使他們在某個方面是對手,也會因為具有共同的敵人而同一。伯克曾用這樣一個例子對對立認同進行了解釋,當不同的兩個國家有共同的敵人或共同利益的時候這個共同的敵人或者共同的利益就會成為他們的“同質”。
輔導員心理輔導談話中,常有著因學生爭執(zhí)或者與不認可學校安排以及輔導員相關指導的案例,這些案例當中,常常都會出現兩個對立的角色,因此,輔導員需要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發(fā)現兩個共同對立體的“同質”,方可實現與談話者的“認同”。
例:同宿舍的小李和小王因作息時間不合而發(fā)生爭執(zhí),來找到輔導員。
在這個案例中,小王和小李是對立的A、B雙方,作為輔導員,要在與該兩位同學談話的過程中實現對立認同,就需要為他們尋找一個“同質”,比如他們都希望寢室和諧、還有文明寢室的基本要求,大家作為寢室的一份子,應該為了寢室努力,各自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問題,通過這種“共同目標”的建立,即可為二者建立“同質”,從而實現雙方對輔導員談話的“認同”。
3.“無意識認同”視角下的技巧探討
無意識認同,(“不準確同一”鄧志勇)。通常是指修辭者使用包括聽眾在內的詞語或手段,使聽眾無意識或潛意識地認同修辭者,想象成修辭者或如修辭者所描繪的那樣。其實就是指使受眾者形成一種原來沒有的態(tài)度,進而與其達成“共識”。
在輔導員心理輔導的過程中,這種無意識認同常常運用于輔導員站在己方立場,希望將一定的信息或知識告知談話方,從而給談話受眾營造一種新的“認知”,使雙方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建立起以前沒有的“同一”,以達到“認同”的效果。關于這點,伯克在其論述中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買過萬寶路香煙的人總會將自己想象成萬寶路香煙廣告上的男人,相反,萬寶路香煙廣告商也成功的形成了受眾者的共鳴,達到“認同”。
例:學校安排了一些人文講座,為保證該講座的質量,需要安排同學前去參與,接到這個通知后,小王表示不滿,前來和輔導員談話。
這個案例是輔導員工作常見案例,在這個案例當中,學校安排的講座并不在小王的計劃之內,輔導員需要與小王進行談話,讓小王平復心情,進而與之達成“共識”。在這個過程中,輔導員需要給小王傳達講座對于大學生自我修養(yǎng)的重要性,或從學生最關心的找工作入手,告知小王復合型人才在社會的重要角色,給小王營造出多方面培養(yǎng)自我能力的重要性,以至于小王主動積極地去參加學術講座,從而實現對輔導員談話的“認同”。這樣的方法,多用于傳達型工作案例中。
三、結語
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線工作者,在大學生的大學生活中扮演著指導者、參與者、陪伴者的角色。心理輔導談話作為輔導員與學生交流的重要工作手段,談話的成功與否,在于是否得到被談話學生的“認同”。通過“同情認同”、“對立認同”、“無意識認同”三種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輔導員心理輔導談話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輔導員在日常的工作中,也應該適當的培養(yǎng)“認同”意識,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作者單位:貴州醫(yī)科大學)
基金項目:本文是貴州醫(yī)科大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認同”視角下輔導員心理輔導談話技巧研究——以貴州醫(yī)科大學“卓醫(yī)班”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莉紅.從肯尼斯·伯克的認同說解讀公益廣告的和諧功能[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10,(5):303-305.
[2]陳平,張紅梅.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輔導中的角色沖突與調適[J].思想教育研究,2012,(4):108-111.
[3]鄧志勇.修辭理論與修辭哲學——關于修辭學泰斗肯尼思·伯克的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