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時至今日,識字教學高耗低效的問題仍普遍存在。如何提高識字教學效率,讓學生盡早感受識字的“趣”和“美”?筆者以低年級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認識與做法。
一、開發資源,體驗識字之“趣”
生活中處處蘊藏著識字資源,作為一位低年級教師要有一雙慧眼、一顆慧心,善于去發現并努力開發生活中的識字資源,讓識字教學植根于生活的沃土,激發學生濃厚的識字興趣。一年級學生入學的第一節課,筆者拿出寫有“林、文、佳”的卡片,帶著學生認讀。“誰的名字中也有這幾個字,來說一說?”“老師,我的名字中有‘林字!”“我的名字也有‘林字!”……學生一下子樂了。“老師把這幾位同學的名字也寫到卡片上,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學生熱情高漲,爭先恐后地讀著。之后,筆者請這幾位學生上臺當小老師,拿著自己的姓名卡片帶著大家讀。他們“教”得那么認真,大家讀得那么洪亮。接著,筆者拿出全班同學的姓名卡,讓學生玩認名字的游戲。學生領到自己的姓名卡,都開心地讀起來,讀完自己的,再認認同伴的,相互交流中,體驗著識字的快樂。這樣,學生識字的欲望在開學的第一課就被調動起來。
二、創設情境,感受識字之“情”
課堂是學生識字的主渠道。在課上,教師應注重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隨文識字,提高識字能力。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棉花姑娘》時,教師依托文本進行識字教學,讓字詞教學與文本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師:如果你是棉花姑娘,此時你會想些什么呢?
生:我多么盼望有醫生來給我治病啊!
師:課文中有一個詞講了棉花姑娘現在的心情。(出示:盼望。齊讀)
師:棉花姑娘皺著眉頭,眼睛睜得大大的,怪不得“盼”的部首是目字旁,你能說幾個帶有目字旁的字嗎?
生:眼、睛、睡、眠……
師:這幾個字都有目字旁,都和——眼睛有關。請再讀“盼望”。
師:棉花姑娘盼望有人來給她治病,你盼望什么?
生:期中考快到了,我多么盼望能考滿分。
生:夏天的夜晚停電了,我多么盼望電早點送來。
……
教學“盼望”這一環節,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并用心感受棉花姑娘的心情,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進行拓展運用。這樣,學生對生字“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字理教學,品味漢字之“美”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漢字結構規律指導學生識字,挖掘隱藏在漢字背后的深刻文化內涵,讓學生在掌握漢字的同時,感受漢字的形體美,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神奇魅力,從而激發學生識字興趣,逐漸掌握識字規律,形成識字能力。
1. 利用象形字的特點識字。請看人教版一年級上冊“口耳目”教學片段。
(教師課件出示“羊”的甲骨文)
師:這是我們老祖先使用的文字,猜猜,這是什么字?
生:是羊吧。
……
師:你們說說,為什么是山羊的“羊”呢?
生:“羊”字的點、撇像山羊頭上的角!
師:是啊,這點、撇就像小羊頭上的角。很有意思吧?
利用象形字的特點識字,學生形象地識記“羊”的音、形、義,加深了對“羊”字的理解、記憶。按著這個方法,教師又帶著學生認識了“鳥”“兔”等字。學生感受到象形字非常有趣,對識字就不再望而生畏。
2. 利用意音字的特點識字。漢字中有多數的字是意音字,意符表意,音符表音。教師鼓勵學生利用意音字的特點大膽嘗試自主識字,突破字形這個難關。請看教學片段。
(教師課件出示“盯、瞇、睜”,讓會讀的學生讀,然后全班讀)
師:為什么你們那么快都能記住這三個字的讀音?有巧記的辦法嗎?
師:“盯”的右旁讀作——“dīng”,“瞇”的右旁讀作——“mǐ”,“睜”的右旁讀作——“zhēng”。像“丁、米、爭”這種能提示生字讀音的部分,叫音符。
師:請看糖果罐,對,專心地看,這罐糖果的顏色真多呀,味道也肯定不一樣,認真看哦,眼里就只有這糖果,對了,這樣看才叫“盯”;等等下課后,給咱們班每個愛學習的同學都發一根棒棒糖,怎么樣?
學生生開心地笑了……
3. 利用會意字的特點識字。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日月明”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試著讀一讀,談發現。學生發現把前面兩個字合起來就變成了后面的字。教師再相機出示課件,圖上畫的是一輪紅日一輪明月,配有“日月同輝”文字,旁邊有一道“加法算術”:日+月=明。讓學生再想想“明”的意思,與前兩個字有什么關系?這下,學生被問住了。教師隨機舉例:“大家看,這個‘尖字。一個東西,上面小,下面大,就是尖。”說完,教師順手拿起一根鉛筆讓學生觀察,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像這種字,每一個字就是一個故事,叫會意字。有意思吧,你們能不能學老師這樣,也來說說其他幾個字的意思,同桌互相討論一下。”一小會兒后,學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學生明白了這些會意字的意思,再去讀課文,興趣更高了。一節課輕輕松松認識了十幾個生字,學生很有成就感。識字過程變得有趣,學生感受到了漢字之美,還培養了了解漢字文化的興趣。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灌口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