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嘉藝+王英

摘 要 根據教育部相關文件,自2015年起全國實行教師資格證統考,在“國考”背景下,資格證考試難度提升,考試通過率降低,倒逼中師職業教育做出相應變革,朝著更加注重教師專業素質及教學技能培養的方向前進。本文主要介紹了教師資格證國家考試的一些具體情況,并由此出發對中師職業教育改革進行探索,從專業課程設置、教學模式變革等方面展開討論。
關鍵詞 教師資格證考試 國考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10.03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ocuments, from 2015, teacher certification exam will be taken in national. In the "exam" background, examination certificate to enhance the difficulty, pass rates decreased, forcing normal school education to make corresponding changes, towards to emphasis on teacher quality and teaching ability of students of directio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some of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teacher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s, and set out to explore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n normal school,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ode reform discussions.
Keywords Teacher certification exams; state exam; curriculum reform
自2011年浙江、湖北二省優先啟動全國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證國考改革試點工作以來,廣西、上海、山東、安徽、河北等多個省份也紛紛加入。2013年8月15日教育部正式出臺《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其中第一章第五條規定:教師資格考試實行全國統一考試。依據相關法規結合工作實際,國家計劃于2015年實行全國統考。針對中師培養對象——幼師及小學教師,該辦法中的第三章第十三條規定: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筆試科目為《綜合素質》、《保教知識與能力》2科;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科目為《綜合素質》、《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2科。下面我分別就近年來幼師與小學教師的資格證國考情況結合《暫行辦法》中的相關規定談談其對中師職業教育的影響。
1 幼兒教師及小學教師資格證國考辦法及考試內容
1.1 申報條件
申請報考幼師資格證需具備大學專科及以上學歷,對比之前省考所要求的幼師畢業及以上學歷,報考門檻有所提高。同樣的,申報小學教師資格證的最低學歷也由中等師范學校畢業提升為大學專科畢業。與此同時,取消了師范生的“免考權”,使所有熱衷于教育事業的青年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擇優錄取,提升教師素質豐富教師結構。
1.2 考核形式
幼師及小學教師資格證國考均由筆試和面試兩部分組成。筆試根據考試內容分為筆考和機考兩個板塊。實行國考后考試形式的多樣性使考核內容增多,范圍增大,從知識儲備、靈活應用、隨機應變等方面對考生進行考察,選拔優秀人才。
1.3 考核內容
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的《綜合素質》科目由職業理念、教育法律法規、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文化素養、基本能力五部分構成。題型分為單項選擇、材料分析及寫作題,此科目采用機考作答。《保教知識與能力》科目涵蓋學前教育原理、學前兒童發展,以及由生活指導、環境創設、游戲活動的指導、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教學評價五部分內容構成的綜合模塊。題型有單選題、簡答題、論述題、材料分析題和活動設計題,此科目采用筆考作答。此外,該資格證的面試不分科目,通常采用結構化面試和展示相結合的辦法進行。根據近年國考面試情況,內容多樣,例如:你們班有個孩子經常咬指甲,咬的手都變形了,你怎么辦?而展示題可以是為某次班級活動現場繪制黑板報,也可以是為某首幼兒詩歌配圖……這些內容都無法直接從書本上獲取答案,一方面需要考生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熟悉教育法律法規,另一方面考生還必須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等等。
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的《綜合素質》科目結構由職業理念、教育法律法規、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文化素養、基本能力幾部分構成。題型分為單項選擇、材料分析及寫作題,此科目采用機考作答。《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科目的結構分為三個模塊,分別是教育基礎、學生指導及班級管理,及由學科知識、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有機構成的綜合模塊。題型有單項選擇題、材料分析題、簡答題、教學設計題。此科目采用筆考進行,并且根據申報科目不同,在材料分析題和教學設計題中會有出現具有針對性的問題。該資格證面試同樣分科目進行,考核方式為結構化面試和情景模擬相結合。顯然,對比省考時僅僅考查教育學與教育心理學兩門學科,國考無論是考試形式還是考試內容都有一個大幅度的提升,這一系列豐富的知識儲備及基本能力不是靠考前突擊可以實現的,需要學生平時的積累和訓練,由于師范生已經失去了學習經歷帶給她們的“免考”金牌,如何適應這種新政策下的考試無疑成了所有師范院校亟需應對的問題。考慮到中等師范學校的學生年紀較輕,學校和教師的引導作用就顯得至關重要,這種引導的直接體現就是相應課程的安排。
2淺談中師職業教育改革
2.1 教學內容、教學課程革新
以筆者所任教的上饒師范學校為例,目前為幼兒教師教育專業開設的課程繁多,對比兩門筆試的各大模塊,已開設和需要開設的課程對比如表1,2所示。
從兩張對比表格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師院校所開設的幼師專業課程尚未達到國家對其專業性的基本要求,特別是教育法律法規、學前教學評價等課程,學校甚至未曾開設,按照幼師資格證考試大綱的要求開設相關課程應該是順應國考進行課程改革的第一步;再者,雖然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這兩門專業課一直以來都作為師范院校的重點學科出現,但過去學生只要在校內考核中合格即可獲證,無需參加其他單位組織的考試,故校方針對這兩門課程制定的培養方案不一定能夠適應現今國考大形勢,根據國考考綱做出適當調整實為大勢所趨;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課程,如游戲理論、幼兒保健等,學校對學生的要求不高,多半停留在考察層面,如今也應加入考核科目,嚴抓教學質量。
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的考試大綱與幼兒教師基本重合,因而需加設的課程與幼師專業雷同。相比之下,《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這門科目更需引起注意,具體對比情況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我校一方面缺乏對小學各門學科課程標準的詳細解讀,另一方面不夠重視對學生教學設計及教案書寫的指導。筆者曾經有過輔導畢業班學生數學教學法的經歷,這些學生有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偏好從網上下載現成的教學設計進行試講,矛盾的是講課的過程均十分熟練,從語言表達到板書書寫皆挑不出太大的毛病,這與我校一直以來注重教師基本能力的培養密切相關,但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教師,僅有語言表達能力和漂亮的三筆字是遠遠不夠的,國考改革正是給中國現行的教師培養方案一個警示。考試難度加大,考試內容增多,國考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教師的專業性。師范院校專業課程的設置是人才培養的關鍵,但學校進行課程改革起到的是引導督促作用,如果將通過考試看作培養學生的最終目標則會走進誤區。要使學生學有所得并能夠學以致用,注重實踐是第二個關鍵。
2.2 推行“雙元制”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目前中師學校沿用的是普通院校的教育模式,即文化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和實踐課相互獨立的三段式課程,這與職業學校所設定的以訓練學生技能為主的培養目標不相符合,結果就造成了學生無法將所學知識實際應用到授課過程中,只能生搬硬套別人的教學設計。要想扭轉這一局面,必須同時在校內和校外開展教學實踐活動。
在校內,首先需要提高實踐課的課程數量。以我校小學教育專業為例,校內實踐是通過教學法這門課實現的,通常開設于學生入校后的第五、第六學期,每周四節課,這個比例僅占該學年全部課程的10%左右,按照每個班50個人計算,每人一次試講加教師點評需要1節課時間,那么一個學期最多只允許同一名同學試講兩次,在這樣低頻率的實訓中,學生僅僅能夠熟悉教學過程,遠達不到站上講臺熟練教學的程度。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方法:一是壓縮學術性質過強的科目課程數量,為實際操練空出時間;二是將與實踐教學有關的課程的開設時間提前,延長實訓時間。這樣設計不僅可以使學生更早地進入教師這個角色,在提高她們自我認同感的同時增加實戰經驗,還能加深教師對學生教學水平的認識,方便指導。其次應注意實踐形式多樣化。學生可以在課堂上給同班同學授課,師生共同點評,訓練教學技能,也可以由學校組織有規模的比賽,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我校過去舉辦的講課比賽,大多是賽前確定某部分內容,或者讓學生自選內容進行比試,這種方法會使比賽流于形式,也忽視了對教學設計、教案書寫的評判,因此實踐類比賽可以采取臨時抽取內容,限時準備教案,隨后上臺講演的方式進行。盡量鼓勵學生采用多樣化的教學設計,選擇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手段及方法,不僅要重視教學最終呈現的效果,同時也應重視課前的準備過程,使學生真正從比賽中獲益。
針對校外實踐,校方可以效仿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加強與市內公立及私立學校的合作,為學生增加實踐機會。所謂“雙元制”就是在企業和學校之間形成緊密聯系的紐帶,在德國,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每周有超過一半的時間在企業中學習,這種理論與實際緊密相連的教育手段為德國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技術嫻熟的優秀員工。在我國,師范生通常會在求學階段即將結束的最后一兩個學期進入學校實習,一方面受國情所限,中小學課業任務緊,教師不愿意出讓課堂進而造成眾多師范生缺乏真正站上講臺的機會,整個實習期以旁聽和批改作業為主;另一方面學生自身往往因為找工作、寫畢業論文等主觀因素導致實習時間不滿或者根本沒有參加實習。與此同時,校方對實習的管理也相對松懈,很少委派班主任及相關學科教師前去監督學生的實習情況,以上種種因素直接造成師范生的實習經歷“名存實亡”。要扭轉這一局勢,唯有采用“雙元制”教育模式,在學生求學的早期便每周安排一天時間進入合作學校實習,此階段以旁聽學習為主,這樣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教育實際相聯系,也方便帶教老師加深對實習生的認識,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能力的基礎上,才有可能使教師在學生實習后期出讓課堂,給他們更多上臺授課的機會,而這些豐富的實踐經歷也會成為學生日后參加各類考試的有力砝碼。
2.3 加強師范生的實習指導
校外實習是訓練學生技能的關鍵途徑,在為學生創造更多實習機會、提供更優質的實習場所的同時,校方需要加強對實習生的跟蹤指導。定時委派專任教師到學生實習的學校聽課,及時與帶教老師進行溝通,幫助學生提升教學能力,在起到督促鼓勵作用的同時關愛學生的身心健康,促進學生成長。
總而言之,資格證國考不僅可以增加教師資格證書的含金量,提升教師的自身價值,還可以使中等師范院校明確師范生的培養方向,制定更加實用精煉的培養方案。今年10月3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與德國總理默克爾于安徽合肥學院會晤的致辭中談到:“中國正在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愿借鑒德國職業教育的先進理念和經驗,讓‘崇尚一技之長成為社會風尚。”總理的這番話飽含對職業教育的憧憬和期待,相信教師資格證國考必將倒逼職業教育良性變革,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開展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EB/0L].http://www.hbee.edu.cn/html/zg/jszgks/2011-10 /95710.html.
[2] 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標準及大綱(試行)[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梁珊.新教師資格證考試背景下的高師學校學前教育課程改革路徑[J].江蘇幼兒教育,2014(3).
[4] 蔡靜.幼兒教師資格證改革的特點及啟示[J].中國教師,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