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兆晶
摘 要: 近些年,隨著社會、經濟、知識的迅速發展,人類已經明確意識到地球上大量的資源總有消失耗盡的一天,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出現得到了高度重視,不但要對資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對人也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本文主要闡述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愿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高中物理教學 可持續發展 教學措施
物理學科具有研究物質結構、相互作用和運用規律的作用,物理知識具有探究規律,追求真理的動機類知識,這將會有非常高的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價值。因此,高中物理的研究應該從人類所熟知的自然界和生活中著手,進而探究其中的規律。不應該再采取傳統的填鴨式物理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也不會讓高中生真正學到知識,更不會讓高中生從物理學科中探究到科學規律和其中的真實意義。
高中物理教學結合科學文化知識,可以讓學生通過學到的物理知識,進行觀察、探討、分析、研究和求知,并能夠有效地讓對學生對學到的物理知識進行質疑,或者和其他同學進行分析,這便是新的教學方式——開放式思維教育法,可以幫助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認識和理解知識。因此,這種意識形態的學習便不會讓學生感到無趣,能夠幫助充實物理知識,讓學生清晰地意識到物理知識的意義便是真理本身。
一、高中物理老師在可持續教學中如何發揮引導作用
1.引導高中生明確物理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
物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出具有可持續發展觀念、態度和行為的學生,這樣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夠逐漸得到實現。我們不能只靠少數物理學家和環境專家等人實現,而要通過廣大人民一起努力,進而轉變不良的觀念和生活方式才可以最終實現。高中物理教育能夠讓學生充分了解到環境問題的真實境況,讓學生自愿約束自己的行為,科學地進行生活和學習,避免環境遭到破壞。物理教育還把物理、科學技術、社會等進行了統一,讓學生了解到科學技術具有多面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技術價值觀,幫助學生避免在社會生活決策時與環境問題的沖突,使人類、生活、環境能夠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2.使學生從物理科學能力中獲得科學的態度和精神
老師要以物理課本為主,努力提高學生的科學能力,學生從物理知識中獲得的能力,可以引導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還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將來遇到可持續發展道路中環境與發展的沖突。這樣的科學態度和精神比學生的知識更加重要,能夠為學生將來事業發展打下堅定的基礎。
二、將可持續發展觀念融入高中物理教學中
高中物理是一門蘊含豐富真理的自然學科,通過物理的學習可以充分了解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歷程、原因和規律。因此,它所具有的不但是片面的深度和廣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人類的走向。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融入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策,就好比物理學和環境學的結合,其實環境學和物理學一樣,都融入了科學性和可持續發展性,如果從物理學的角度觀察自然界的聲音、運動、重力等對人類的作用,而從環境學的角度觀察便是環境聲學、環境空氣動力學、環境振動學。由此可知,物理的學習是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學習物理的《聲》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聲的傳播方式和條件,能夠在了解聲的定義時,進而清晰地區分物理學和環境學對聲的區別,并能夠在高中物理學習聲時,能夠有意識地研究如何消除噪音的方式和方法,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這樣,不僅讓學生對聲有了充分的學習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明白了產生聲音的原因是由于某發聲體的振動。老師還可以在學生積極的學習氛圍中,進一步設計實驗環節,讓學生認識到“聲”之后再進行實踐操作,使學生在實驗環節中發現聲音傳播的途徑是固體、液體、真空,在這些途徑中真正了解知識,區分它們之間有何不同;還可以設計討論環節,讓學生討論聲音和生活的關系?如何減少或者消除噪音?這樣能夠讓學生意識到所學知識不僅能夠提高科學素養,還能夠幫助社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讓學生更加喜愛高中物理學習,愿意積極、主動地研究物理知識的內容、過程和結論,從中找到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并付諸行動,使可持續發展從每個人做起。
綜上所述,把可持續發展觀念有效融入物理課堂教學中,有利于社會、自然和生活。老師要設法將物理學習和生活相融合,讓學生體驗可持續發展的積極意義,讓學生感覺到學習物理知識的成就感。另外,老師要善于把可持續發展學的內容和物理學科相結合,通過講課、實驗、教學活動等方式,為國家培養出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才,以便國家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孝武.如何在物理教學中進行環保教育[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1(10).
[2]陸睿.科學教育發展觀在物理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