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遠蘭
魏書生說:“種別人的地,荒廢了自己心靈的田”。
我說:“借別人種地之法,開自己果實之花”。----題記
一、案例
上學期,我觀看了一堂生本班的語文課教學錄像。授課老師主要安排學生復習《過零丁洋》,《春望》,《泊秦淮》,《己亥雜詩》四首詩。整個過程持續了50分鐘左右。本堂課和我們傳統授課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1.座位的編排打破常規。座位不是一律朝前,而是六七個或者七八個拼成一組面對面坐。編排的意圖便于學生間互相幫助,在學習中交流。
2.主講人變教師為學生。教師先讓學生說這節課的復習目標,然后每組的學生就按照目標一步步講課,教師在旁邊聽。學生有講不明白的地方,教師及時的糾正。
3.課堂由安靜變得“喧鬧”。以前課堂基本是教師一人講到底,課堂越安靜越好,教師越能發揮出水平。而這節課的課堂是鬧,處處皆是學生講課聲,說話聲,爭論聲。
4.課堂從“有序”到“零亂”。中國人歷來講求“不以規矩難以成方圓”。這節課卻打破常規,就要讓課堂亂,其實我們仔細看,這種亂是以“有序”為基礎,什么是基礎?學習是基礎。表象是亂,實質是“有序”。
5.學習方式由單一到多樣化。有一組學生背誦《泊秦淮》這首詩,他們沒有利用誦讀的方式,而是把它當成一首歌來唱。還有一組的同學在分析杜甫的《春望》時利用了任賢齊的《天涯》注解。我相信這些同學特立獨行的分析定能在他們心中留下深刻的記憶。
這就是我從這節課所感悟到的一些思想。授課教師的這種做法,就是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學習,學生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學習效果明顯好轉。這和著名教育家魏書生所倡導的快樂學習有異曲同工之妙。既然別人做得有成效,我們也不妨一試。
二、實踐過程
看完錄像后的第二天,我依葫蘆畫瓢,照搬該教學模式。首先我將我班七十四個學生分為六組,每組九名學生,分組時兼顧好中差的搭配,選了一個很負責任的組長,上課前將任務布置給他們,然后在課堂上讓他們自己講。拿《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為例,第一步,我先讓同學們自由朗讀然后提出問題,接著解決問題。但我發現很多組員看完后就無事可做了,到這里花了十五分鐘。第二步,學生討論本課重點,師生一起學習重點,然后再由組長講一遍,一節課時間差不多就完了。一節課下來,任務沒完成,效果更不提,基礎差的學生根本不知組長在講什么,膽小的學生沒聽懂,也不主動問老師組長。還有學生抱著一種事不關己的態度,在課堂中采取觀望態度。甚至有學生覺得這樣的課堂好玩兒,明顯擺著一副想看戲的架勢。還有學生趁著這個“亂”在課堂聊天。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基礎好的能跟上,基礎差的照樣基礎差。學習的效果完全沒達到,互幫目的也沒達成。
三、反思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可這么多皮匠,怎不見效呢?問題在哪里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思想待轉變,主動性需建立。幾乎所有學生都是在聽課做筆記中長大的,觀念的改變一時還未適應。上周四放學時,班長見我就說:“老師,還是你講嘛,我覺得講課好費勁,我還是愿意聽,不愿意給別人講。”聽了她的話,我意識到原來學生們的思想還在原地沒動,主動性有待建立。
2.教師放不開手腳,生怕學生講不好。在聽組長講課的過程中,我明顯有越俎代庖行為,恨不得我一個人可以幻化為幾個組長同時給學生講。有時候覺得組長講得慢了,有時候覺得時間不夠了。我會上前催促他們快點,或者干脆我自己講算了。這樣就可能導致教師的重復勞動,效果也會不好,因為學生會有這樣的思想,反正組長講后老師還要講,聽不聽都無所謂。
3.分組極度不合理,造成“吃大鍋飯”。一個班七十四個同學分六個組,每個組長管八個學生,太多了,這樣勢必造成極個別同學成為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跟著大家可能會讀會寫,離了大家就一事無成了。
4.缺乏必要的檢查,學習效果不理想。在我巡視期間,基礎差的同學還是沒有動手,也沒聽小組長的講解,甚至有的學生覺得由自己的同學來講,感覺很稀奇。監督檢查這個環節無人過問。很顯然,效果差是必然的。
5.學生學習有差異性,評價方式應因人而異。可能我們所有的教師會認為錄像中的經驗應該是一副靈丹妙藥,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也這樣認為,甚至我覺得有了這個經驗,所有基礎差的學生成績會直線上升。可我們忽略了一個時間問題,別人的理論如何與自己的實踐相結合。因此我們對學生的評價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也是不合理的。
四、策略
我照別人的經驗失敗了,當然失敗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上述應是主要病因。針對以上出現的癥狀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給予糾正:
1.讓學生轉變思想。有人說過:“學生學習最大的敵人是依賴,教師最大的悲哀是包辦。我們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要將課堂中一個人的積極性變成幾十個人的積極性。”當然,我們要采取適當的方式讓學生轉變思想。教師宜大膽放手。所謂:“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將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擔當重任,在他們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長出優良的果實。教師不宜過多干涉,是鳥就放飛天空,是魚就遨游水底。
2.給學生結對幫扶。單一的分組達不到我們預想的效果。我認為這樣做可能稍微好點:每個基礎好的同學固定帶三到四個同學,每節課輪流講解,剩下其他同學可作適當補充。這樣的幫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高些,效果也會好些。
3.注意反饋和檢查。沒有監督檢查的課堂是不完整的課堂,學生畢竟是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必要的監督檢查是必不可少的。方法當然是因人而異了,無定法。
4.評價要因人而定。基礎好的學生一節課可能掌握大部分的知識,但基礎差的學生可能掌握一個或者兩個知識點,對于基礎差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大進步。因此,評價時一定要因人而異。
愛因斯坦說:“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那么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是的,我們唯一目的就是引導學生怎樣自學怎樣讓他們發揮出最大的潛能。路還很漫長,但我相信腳下肥沃的土地是為我而鋪設,我相信只要用心靈之水去澆灌理想之花,枝頭定能碩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