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賽君
摘 要: 客觀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主觀存在就業觀念誤區、就業不良心理和就業能力不足等方面問題,進一步影響了順利擇業、求職、就業。開展心理咨詢能增強高校德育工作實效性,使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就業觀;幫助大學生正確評價自己,制定合理就業目標,減少產生不良心理;提供人際交往、團隊合作、心理調適等方面的輔導,促進心理素質和團隊協作能力的發展,積極開展心理咨詢,促進大學生就業。
關鍵詞: 心理咨詢 大學生就業 作用
目前,我國大學生面臨嚴峻就業形勢,客觀方面,國家經濟改革的深化,產業模式和用人機制的調整,新增下崗或分流職工、農民工等,使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同時,1999年以來高校擴招,大學畢業生數量逐年劇增,并累積形成就業高峰[1]。主觀方面,大學生存在就業觀念、就業心理、就業能力等方面問題,影響了其順利擇業、求職、就業。
高校心理咨詢自20世紀80年代不斷發展[2],其有效開展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形成恰當自我認知、構建良好人際協作和發展健康心理,從而利于解決大學生就業主觀問題,促進大學生就業。
一、心理咨詢概述
心理咨詢是運用心理學和相關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通過各種技術方法,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即心理咨詢師協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心理咨詢在性質上分為發展心理咨詢和健康心理咨詢,規模上分為個體心理咨詢和團體心理咨詢,有門診、電話、互聯網等多種形式,并科學使用心理測驗等[3]。心理咨詢時咨詢師靈活運用尊重、熱情、真誠、共情和積極關注等技能,建立良好咨訪關系,從而達到幫助求助者解決自身問題、形成健康心理等目的[4]。
二、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主觀因素
1.就業觀念誤區。
市場經濟環境下,有的大學生就業不從自身條件、特點、專業發展實際出發,過于注重經濟利益,過于選擇經濟基礎較好、物質環境舒適的地區,特別是盲目追求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或扎堆選擇公務員等行業;過于強調個體價值觀,輕視服務社會等需求,缺乏開拓、奉獻精神[5]。這些錯誤觀念往往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2.就業不良心理。
往屆畢業生的就業緊張和應屆畢業生求職時的困難現實加大了應屆畢業生甚至越來越多低年級學生的就業壓力。大學生擇業時容易出現矛盾焦慮、自卑或自負、攀比從眾、挫折等心理[6]。大學生初入社會,選擇和協調就業的穩定性與競爭性、物質利益與精神發展、自我抱負及認知與外部環境現實等,容易產生矛盾焦慮的心理沖突。初次就業的失敗和擇業的反復失敗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處于青年期及多為獨生子女的大學生易有自負、從眾、攀比等不良心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對畢業班學生管理難的共識,側面反映了大學生就業不良心理的存在。
3.就業能力不足。
激烈市場經濟使用人單位往往既要大學生具有較強的職業業務能力,又要有一系列綜合能力素質,如組織協調能力和團隊精神,強烈勞動強度、工作壓力下的吃苦耐勞精神和抗壓能力等。成功就業還需要較強的求職就業技能,如面試禮儀、應答技巧等。就業不成的原因之一正是其就業能力與實際所需間的落差。
三、心理咨詢對大學生就業工作的促進作用
1.增強德育實效性,樹立正確價值觀、就業觀。
心理咨詢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形成健康心理。一個人心理健康更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為內心信念,外化為自身外在行為;某些人品德不良、思想錯誤正是不健康的心態構成或其表現,有些違法亂紀行為本身就是心理障礙的結果。因而,心理咨詢不僅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思想政治品質的形成發展[7]。咨詢師咨詢時通過咨訪雙方思想、情感的溝通,自然而然傳遞了咨詢師價值觀。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很多同時是心理輔導員,開展心理咨詢。輔導員在心理咨詢時傳達積極價值觀念,可以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心理咨詢就成為德育的一種途徑。心理咨詢中尊重、真誠、積極關注等咨詢技術能拉近與大學生的心理距離,比直接的宣講式德育教育更易于大學生自覺接受,增強德育實效性。
有效的德育培育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正確處理個人、集體、社會的關系,樹立服務社會的意識,立足實際,提高主觀能動性。正確的價值取向體現于就業就是正確的就業觀,從自身和社會實際出發,樹立在社會需要的艱苦、基層的行業、區域就業的意識,如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特崗教師計劃等就業項目。
2.促進自我評價準確性,明確合理就業目標。
心理咨詢經常充分利用心理測驗??茖W使用心理量表可以準確及時地反映大學生的人格特征、智力程度等。這些信息提供給大學生對自身狀態的思考維度,同時經過咨詢師分析,厘清求助者的相關有效信息,是大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的針對性依據。心理測驗活動可以幫助大學生認識自身的長處和不足,從而理性、慎重地選擇自己的專業、年級、性格、特長、能力等匹配度更高的行業、地域等就業,使就業目標更合理。
大學生明確合理就業目標可以利用心理咨詢技巧。澄清、鼓勵、探詢等傾聽性技巧、言語技巧,可以收集信息,幫助大學生明確真實求職擇業想法;邏輯推理、自我表露等影響性技巧,如咨詢師自己的求職擇業經歷,引導大學生思考求職擇業范圍,思考“我想干什么”和“我能干什么”,使大學生進一步明確合理的就業目標。
3.促進綜合能力發展,提高整體就業競爭力。
心理咨詢能夠培養大學生心理承受及自我調節能力。心理咨詢幫助大學生解決就業焦慮恐懼等心理問題,即解決就業的主觀問題。同時,大學生全程參與心理咨詢過程,體驗問題解決所采取的措施,有利于在之后就業擇業時避免出現類似的心理問題,或在類似問題出現時采用類似的措施,進行自我調節。如考前焦慮的心理咨詢采取的措施可以借鑒運用于就業前焦慮的處理;初入大學時的適應性心理咨詢策略可以靈活運用,以應對見習單位的環境適應性心理問題。
心理咨詢能夠培養大學生獨立自主能力。心理咨詢的理念是“助人自助”。咨詢師職責之一是鼓勵求助者積極應對挫折和挑戰,幫助求助者自我成長,使其實現自主自立,承擔其人生中各種責任。咨詢師只是“助人者”、是“協助”,不是包辦代替,來訪者是“自助者”、是主角。就業工作中的心理咨詢鍛煉大學生就業“自助”的主角性地位,突出和培養大學生的就業主體意識。大學生是就業行為的責任人,積極主動就業。
心理咨詢能夠提高人際交往和團隊協作等能力。個體心理咨詢中大學生與咨詢師“一對一”人際關系和團體心理咨詢中大學生與咨詢師、團隊成員的“一對多”人際關系,都是人際溝通的實際情境。大學生在心理咨詢實際情境的人際交互作用下,觀察、學習、體驗,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模式,調整并改善與他人的交往,培養人際交往能力。班會討論、角色扮演等形式多樣的團體心理咨詢活動幫助參與者在團體活動中獲得支持、依賴、認同和信任,培養團隊意識、團隊協作能力。
心理咨詢培養大學生自信心。心理咨詢廣泛采用積極關注的咨詢技能,發掘和肯定大學生的積極方面,同時引導大學生在認清自己長處和短處的基礎上,培養善于關注自身和事件積極面的能力。這種對自我肯定的自信的精神面貌能夠給用人單位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直接影響成功擇業。
綜上所述,大學生在激烈就業市場中的順利就業需要心理咨詢的參與。心理咨詢有利于解決影響大學生成功就業的就業觀念、就業心理、就業能力等方面的問題,推進加強德育,樹立積極就業觀,調整樹立積極就業心理,提高就業所需心理素質等,促進大學生成功就業。就業工作中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充分發揮其對大學生就業的促進作用。同時要認識到目前全國社會上的心理咨詢人員及機構、高校內專門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人員等數量上還滿足不了高校就業工作的需要;西方心理咨詢理論和實踐的本土化及在高校就業工作中的具體化還要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及實踐結合研究;社會對心理咨詢的認識仍有誤區。因而,心理咨詢促進高校就業的作用發揮還要開展大量工作。
參考文獻:
[1]薩仁圖野.淺談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常見心理問題及調試[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14):55-56.
[2]程虎.心理咨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蘭州學刊,2003(6):179.
[3]郭念鋒.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45-446.
[4]郭念鋒.心理咨詢師(三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52-65.
[5]常大治.大學生就業觀的誤區及對策分析[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6):120-122.
[6]田愛民.新的就業壓力下大學生就業心理分析與自我調控[J].2007(2)36-40.
[7]石變梅.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德育關系綜述[J].教學與管理,2005(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