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軍
摘 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節奏,同樣為文化產業的傳播發展提供了契機和途徑。以中韓影視娛樂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分析、“韓流”為何席卷亞洲尤其沖擊中國市場的原因、我國“文化逆差”現象的存在等為選題依據,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新媒體時代創新我國文化產業傳播的思路。
關鍵詞:新媒體;創新;文化產業;傳播;中韓影視娛樂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4-0041-02
一、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我國文化產業傳播的現狀分析
(一)新媒體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傳播途徑及廣闊市場前景
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現已被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所沖擊(后者所謂“新媒體”)。新媒體正以飛快的發展速度和應用價值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8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到7.1億。當然,這一新生媒體流也促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新媒體為文化產業提供新的傳播渠道同時,也為其帶來了廣闊的市場前景,就看怎么結合利用開發。
(二)政府部門、領導層開始關注新媒體,但暫且尚未涉及文化產業(甚至影視娛樂業)領域
2016年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以“講導向”“抓機遇”統領新媒體發展。習總書記來到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電視臺3家中央新聞單位調研,此次調研是習近平對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高度認同和有力支持。釋放了新媒體已成為新聞競爭的主戰場,也是黨的輿論工作的新陣地。由此可以認為,國家領導層已關注了新媒體到來的發展趨勢,并已然將新媒體融合到了黨的輿論監督工作和新聞傳播工作,但是否可以在新媒體與我國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做些政策性的行動,尤其是影視娛樂產業方面及旅游產業、制造業、廣告業等方面,這將必然帶動文化產業的飛速發展。
韓國政府領導層注重影視娛樂文化業的產業化發展。4月11日,韓國總統樸槿惠在首爾出席首爾文化園區舉行的第五次文化昌盛委員會會議上表示,韓劇《太陽的后裔》是創造經濟和文化昌盛的典范,相關部門應將政策方向的重點轉向文化產業,爭取文化昌盛和創造經濟同步發展。例如,隨著《太陽的后裔》火遍亞洲之際,韓國政府領導層也抓住這一時機為本國文化輸出站臺宣傳,男主角被任命為體育觀光部形象大使,受到總統接見,并一同參加韓食文化館開館儀式,介紹韓食。其實這一舉動是利用大眾對男主的關注,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廣度和速度宣傳、輸出了韓國的文化,這是最高級別的營銷。由此,我們可否得到些啟示。
(三)我國“文化逆差”現象嚴重,這其實是必然非偶然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強國,然而令國人十分尷尬的是,在國際文化市場的份額中,日本和韓國的文化產業占13%,而中國及亞洲其他國家僅有6%,這與中國作為一個政治與經濟大國的地位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我們躲過了都敏俊(《來自星星的你》),卻沒躲過宋仲基(《太陽的后裔》),這其實是必然而非偶然。與其說是中了韓劇純情唯美的毒,不妨說是韓國影視娛樂文化產業已發展到一定程度,是它的產業鏈已完善,文化產品已被大眾所吸引和接受。與其說是“韓流”,不如說是“韓文化流”,因為在他們的這股“韓流”中充斥著各種韓國文化元素:衣、食、住、行、禮儀、道德、忠誠、愛國,其實筆者想說的是純情唯美也是文化產品的一部分。這就是一種文化輸出,我們愿意為其埋單,即便沒有都敏俊、宋仲基,還會有金某某、權某某。所以說是必然,那么我們會不會也得到一些啟示。
二、新媒體下創新我國文化產業傳播的目的
(一)讓世界聽到中國文化的聲音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國文化源遠流長,但世界或者說其他國家對我們的文化又了解多少?如何認識的? 所以,我們要利用新媒體營銷提高我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知名度,讓世界聽到中國文化的聲音,新媒體具有創新我國文化傳播和提高文化影響力的潛質。
(二)文化傳播創造經濟價值,扭轉“文化逆差”
無疑文化傳播的另一目的就是創造經濟價值,讓世界各國的受眾被其吸引、前來消費(文化產業的各個領域)。例如,論國土面積、名山大川、自然美景,我大天朝獨領風騷,論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韓國無法企及,那為何國土面積僅相當于我國浙江省總面積的韓國,卻能通過影視娛樂產業的發展吸金,甚至一部劇一個演員都能拉動GDP增速,韓國進出口銀行海外經濟研究所4月29日發布數據,《太陽的后裔》創造的直接間接經濟效益超過1萬億韓元,約合57億元人民幣。其中,帶動汽車、旅游、消費品等間接出口額高達2 980億韓元。而往往這種GDP貢獻都是來源于我們國家,要不要反思一下,如何讓我們的文化產業在新媒體時代扭轉這種“文化逆差”現象?
三、新媒體下創新我國文化產業傳播的思路
(一)創新要“走心”,有誠意地進行創作
新媒體在作為文化產業這一傳播途徑這一方面,對不通過不同文化都有著相同的功能,只是認識的不同、利用程度的不同產生了具有差異性的作用效果。我國的影視娛樂產業尤其是娛樂產業,形式內容抄襲模仿嚴重,可以看出人家真的把它當成自己的工作,用“生命”真誠在演出。而我們真的是來娛樂的,看得你尷尬癌都快犯了(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但真正用心的也感覺差那么一點點),我們的文化產業確實要在傳播內容、衣食住行、記錄、文章、視頻等方面有創新的思維,走出自己的一條特色之路。
(二)創新傳播形式
首先,主流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新媒體雖然是大勢,但并不意味著傳統媒體就要退出舞臺,以《太陽的后裔》為例。它的播放是中韓同步,電視臺與視頻播放網站相結合的方式。韓國的KBS電視臺與我國愛奇藝視頻播放。這種形式亦數首創,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電視臺的收視率達到了38.5%。而愛奇藝的播放點擊達到了24億多,而這些數字的背后隱藏的卻是創造的經濟價值。我們的文化產業是不是也可以為此啟示做點什么,為什么國產的愛奇藝與KBS能撞出火花,而在國內不能?其次,關注自媒體這一傳播渠道。自媒體具有傳播快、受眾廣的特點,既是文化傳播受眾新聞源也是傳播渠道,充分整合利用微博、微信、BBS論壇、貼吧等自媒體資源結合創新創意性的宣傳內容,而我國影視娛樂節目的制作和播放仍以傳統媒體為主。
(三)創新文化產業傳播人才儲備機制
《天下無賊》中有句名臺詞:“21世紀最需要的是什么——人才。”其實,這個答案并非正解。從古至今,歷朝歷代,國內國外,人才是始終被需要的。而就該文而言,我們需要的是新媒體時代創新文化產業傳播的領導人才、掌握新媒體先進技術人才、產品創意人才、宣傳營銷人才等。此外,還要創新培養、引進上述人才的福利保障體制,使其產生長效機制。
(四)既要管理部門抵御外來“文化流”對本國市場的沖擊,又要業界“師夷長技以制夷”
近年來,韓國電視劇和綜藝節目與其說火遍亞洲,不如說紅透中國,可以以此為鑒,因《太陽的后裔》爆紅的男主角“2016亞洲巡回粉絲見面會”除僅有的泰國一場外,其余七場都是在中國,而且中國廣告的代言一個接一個,價錢不菲,由此可見中國在亞洲的地位。而韓國對外的文化輸出和廣告設計也是主要針對韓國市場,大批的韓流迷們甚至為了追星達到了瘋狂的狀態,這也不得不讓我們反思。十萬個為什么,未必能解決這種現象存在的原因,想必有其合理性,但也應清醒不能盲目。筆者認為,怡情賞悅、深發啟思都是極好的,但不能讓其抓住這種心理,以文化交流為由,實為圈錢套數。我國的文化管理部門應對外來影視娛樂業進行管控,同時,業界應該深研文化產業輸出模式和成果案例,“師夷長技以制夷”,最起碼要使我國的文化產業占比達到與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相匹配的國際文化市場份額。
參考文獻:
[1] 董巖.新媒體科技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J].西部廣播電視,2015,(5).
[2] 吳錫平.“韓劇熱”的文化解碼[J].社會觀察,2005,(7).
[3] 胡智鋒,李繼東.中國影視文化創意產業的三大問題[J].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6).
[4] 張慧.由中韓影視貿易巨大逆差看中國文化產業發展[J].電影評介,2016,(11).
[5] 姜春慧.中國影視傳媒娛樂過度化現象研究[J].新聞傳播,2016,(7).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