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瓊
【摘 要】 紅色影視文化作為大學生政治信仰的重要資源和載體,可以利用其特殊的感染力和豐富的表現形式融入“兩課”課堂、第二課堂、黨課課堂,走進校園生活,以實現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創(chuàng)新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 紅色影視文化;融入;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路徑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同時也看到了“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等問題”。在四川省高校調查結果顯示“認為用馬克思主義指導自己,相信共產主義能夠實現”的同學僅為28.5%,江蘇省高校大學生的調查表明,41.72% 的受訪者中存在說不清“資本主義必將被社會主義取代”的態(tài)度問題,以上這些數據提醒我們不得不研究和思考如何預防大學生政治信仰危機的出現,樹立適合時代發(fā)展和國情特點的當代馬克思主義信仰。
一、紅色影視文化與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
紅色影視指以革命話語為主要形式創(chuàng)作的影視作品,是反映共產黨人、愛國進步人士為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所進行的浴血奮斗,以及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付出的艱辛努力的影視作品。[1]表現形式既包括經典紅色電影、電視劇、專題片、話劇、歌劇等傳統(tǒng)影視,也包括具有時代特色的微電影、改編動漫等新興影視。與傳統(tǒng)思政手段的瓶頸化相比,影視化思政手段卻效果顯著,影視化思政既具備顯性思政功能,同時亦具備隱性思政的潛移默化春風化雨的功效。紅色影視作品近年來的豐富和發(fā)展,讓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天然的德育教材內容,既可以“潤物細無聲”的成為政治信仰教育的載體,也可以“堂而皇之”的成為政治信仰教育的內容。
1、紅色影視文化是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重要資源
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思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為主要內容來教育和影響大學生,提升文化自信,堅定道路自信,增強制度自信。紅色影視作品的素材來自于中國成立和建設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弘揚的愛國主義情操、為國家為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英雄主義,“舍小家、為大家”的集體主義原則等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的主要內容。紅色影視文化對于大眾而言,就是一本有圖有聲有講解的書或者說是書本之外的黨史、國史、黨情、國情的教育資源,經藝術提煉的英雄人物形象可以催人奮進,娓娓道來的歷史情節(jié)可以讓人熱血沸騰,畫面重現中國的今昔對比和一日千里,更讓人自豪和驕傲,這些滋生的情愫都是政治信仰教育不可或缺的因子。
2、紅色影視作品是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有效載體
曹京燕(2014)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上發(fā)表的《革命歷史題材劇的德育價值探析》論文中從價值功能分析的角度論證了李嵐清副總理說過的:“運用優(yōu)秀影視作品加強對青少年進行素質教育肯定是有效的辦法”,[2]由此可見紅色影視作品不僅僅是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重要資源,更可以成為有效的手段。既可以作為“鐵盒大使”將政治信仰教育“隱形”傳播,也可以融合成為課堂教學資源進行“顯性”教育。相比較于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紅色影視作品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寓教于樂的形式,以《建黨偉業(yè)》為例,這部影片不僅利用一線明星大腕吸引眼球,而且故事跌宕起伏,客觀再現史實,視覺沖擊力強,從該片輕松獲得近億元的票房收入就可以看出這些主旋律電影對青年學生具有很強的號召力,由此可見紅色影視作品是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有效載體。
二、紅色影視文化應用于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大有可為
1、紅色經典影視作品具有特殊的感染力
費孝通教授提出的文化自覺理論,認為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fā)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認識,主要表現為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chuàng)建;在多數的情況下,人們總是選擇性地接受并改造有深厚底蘊的民族文化。[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也提到文化自信,傳遞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觀,在2016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上,習近平對文化自信特別加以闡釋,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而這種文化自信的底氣就來源于我國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鮮明獨特、奮發(fā)向上的革命文化,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4]紅色影視作品能將這些文化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有機結合,塑造更立體、更鮮活,自然也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形象,融貫這種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并通過各種藝術手段和技巧聲色俱佳的借助美學力量、藝術的感染力和受眾與生俱來的愛國情操將其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將英雄歷史人物、紅色歷史故事的愛國情操、共產主義信仰、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文化精髓等感染每一位受眾,這種感染力可以潤物細無聲的將政治信仰教育融入大眾文化媒體傳播中。
2、紅色影視作品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
紅色影視作品不僅有表現細膩的電視劇如《恰同學少年》、《亮劍》,還有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電影《辛亥革命》、《我的1919》,有刻畫歷史英雄人物的《小平,您好!》《毛澤東的故事》,有記錄中國紅色歷史的,如《開國大典》、《建黨偉業(yè)》,還有專門以紅色文化資源為背景的,如《延安頌》、《井岡山》等,這些膾炙人口、傳承不衰的經典大作以傳統(tǒng)的形式不僅訴說了中國共產黨人和愛國人士為中國成立和建設所作出的努力和成績,還傳播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政治信仰教育融入其中。令人驚喜的是紅色影視的創(chuàng)新也頗有成績并在青年受眾得到青睞,如:8月18日,2016年中國微電影·微視頻排行榜榜單上,《紅色氣質》《天安門快閃》等弘揚主旋律的作品分別獲得了十大紀實微電影微視頻榜單金獎,和榮獲特別推薦獎。其中《天安門快閃》是共青團中央為慶祝建黨95周年而制作的,創(chuàng)作團隊代表表示,這是對青少年產品戰(zhàn)略的一次嘗試。“在此次終評過程中,我們也欣喜地看到,除了常規(guī)題材的微電影外,像《紅色氣質》《天安門快閃》這樣弘揚主旋律的作品也深受網友青睞,在各大視頻網站的點擊率直線上升,說明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精神、傳統(tǒng)價值觀與新媒體的融合產生了新火花,這是非常與時俱進的行為。”[5]中國傳媒大學教師、電影學博士馬曉光表示,制作精品的概念和意識越來越被創(chuàng)作者們重視,經過榜單的引導,最終會把具有藝術水準和傳遞正確價值觀、樹立科學信仰的優(yōu)秀作品呈現給大眾。
三、紅色影視文化融入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路徑
1、讓紅色影視走入“兩課”課堂
列寧指出:“(社會主義)和官場中的官僚機械主義根本不能相容;生氣勃勃的創(chuàng)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chuàng)立的。”[6]同樣,大學生的政治信仰教育不是通過命令式教育、灌輸式教育所能解決的。“兩課”教育所面臨的瓶頸和困境關鍵在于需要注入新鮮活躍的分子,打破原有枯燥乏味、被動接受、應付考試的局面。如《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用簡短、動畫的形式新穎的詮釋了一個個學生在課堂關心的紅色歷史問題,在講解“兩課”時,可以選取相關視頻插入到對應知識點,既可以符合學生的審美情趣調節(jié)課堂氣氛,也可以用生動、易懂的動畫畫面來答疑解惑,該影片每個問題歷史解答視頻的后面還配有真實的歷史圖文資料來佐證該視頻,并配有或慷慨激昂或扣人心弦的音樂來帶入情境,這樣情境穿插式的導入或講解能讓學生更加真實、主動的感受中國今天的來之不易,社會主義道路、制度選擇的合理性與正確性,以及作為中國公民的自豪感。
2、讓紅色影視走入第二課堂
思政教學課堂內的講解、討論成果需要在實踐課中展開、內化,政治信仰的樹立不能僅僅依賴理論的學習,更加需要學生自己積極主動的參與,更加近距離的感受,通過開展紅色影視文化主題教育活動,如紅色影視觀后感的征文大賽、紅色影視論壇,紅色動畫制作大賽、紅色文化微視頻大賽、紅色文化情景劇等,在大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中,需要自己積極的收集相關的知識點,自然更多更主動的接觸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為新中國的成立、繁榮做作出的選擇和付出的努力,更為詳細的了解在不同復雜的社會背景下共產黨人所做的犧牲和革命精神,并通過小組討論互相溝通等方式來整理和內化,這個了解、學習、整理、討論、內化的過程也就是政治信仰教育過程的“巧妙變身”。
3、讓紅色影視走入黨課課堂
黨建工作是一項復雜而關鍵的系統(tǒng)工程,尤其在高校,大學生的黨課課堂無疑是政治信仰教育的重要領地,紅色影視走入黨課課堂,可以讓黨校工作改變枯燥刻板的印象,使其生動、形象容易理解和接受,以紅色影視為橋梁使高校的政治信仰教育與黨建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也不僅僅局限于培訓課堂,可以利用學生黨團活動日、主題隊會、紅色紀念日等機會,組織大學生集體觀看警示教育片、紅色電影等,并撰寫心得體會或組織探討,讓學生在觀影的同時接受政治信仰教育的洗禮,另外接受黨校培訓的大學生學習黨的理論知識相較于其他同學更為主動和積極,所以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開發(fā)紅色頻道、紅色影視網站,可以定期播放學生點播率較高的紅色影視節(jié)目,也可以上傳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紅色微視頻,允許在網站內交流、開設論壇,投票等,凸顯學生黨員的榜樣示范作用,成為政治信仰教育的“網絡輿論領袖”。
4、讓紅色影視走入校園生活
政治信仰教育不局限于課堂,也不局限于思政教師,而應該營造全院育人的氛圍,學習之余在大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進行政治信仰教育會事半功倍的,而紅色影視作品是既可以輕松走入大學生課余生活又具備政治信仰教育功能的合體。除了學校可以每周末免費開放紅色電影日,也可以聯合電影院開放“紅色電影周”,既能借此機會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又能借助影視視聽文化進行政治信仰教育。湖南衛(wèi)視的《小戲骨》受到了男女老少的追捧,紅火的原因的有很多,但最成功的一筆就是節(jié)目組將湖湘紅色文化的老戲老劇由“小戲迷”老翻拍,讓小朋友在學戲演戲的同時受到紅色文化的洗禮,也更有趣更生動的傳播了紅色文化。所以我們的大學校園也可以借鑒這種模式,發(fā)揮學生社團的力量,讓感興趣有愛好的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創(chuàng)作自己的紅色劇,學校給予演出的平臺和經費支持鼓勵這種紅色劇團的成長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孫華.紅色影視文化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路徑[J].前沿,2014(11)213.
[2] 曹京燕,革命歷史題材劇的德育價值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112.
[3] 費孝通.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4] 文化自信-習近平提出的時代課題.新華網,[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5/c_1119330939.htm,2016.08.05.
[5] 人民網.微電影凸顯“紅色氣質”.[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823/c40606-28659155.html,2016.8.23.
[6] 列寧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53.
【作者簡介】
鄭 瓊(1983-)女,湖南長沙人,湖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政教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