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寒



摘 要 將建構主義思想運用到生物實驗教學的改進中,不但能有效提高實驗的教學,還能促進學生探究實驗的能力以及科學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 建構主義 驗證性實驗 生物學實驗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文件編號: 1003 - 7586(2016)11 - 0057 - 02
1 建構主義理論概述
“建構”原是指在進行建筑的過程中,將一些零件和材料搭建成某種結構。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其主旨是弘揚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發展性,強調學生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者,是自我發展的主體。
2 建構主義在生物驗證性實驗上的改進案例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多數是驗證性的實驗。傳統教學中,教師會對這些實驗原理、實驗目的和實驗方法步驟一一講解,或者要求學生自學課本,然后再進行實驗。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學生通過背誦實驗的原理和步驟,死記實驗的結果。這樣既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不利于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其實,將一些驗證性實驗的材料和試劑的選擇改為探究性實驗,將有利于學生知識模型的建構,也有利于學生探究實驗能力的培養。
2.1 通過不同材料的探究改進驗證性實驗
2.1.1 目前實驗教學的現狀
以“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的鑒定”為例,在這一節的實驗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式是由教師講解實驗的原理、實驗的步驟和實驗會出現的結果或者是由學生自行看書自學,然后進行實驗。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被動地知道了用蘋果汁和斐林試劑可以出現磚紅色沉淀,不能很好地將這個鑒定知識運用到實際中。
2.1.2 對實驗的改進
“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的鑒定”這一節實驗課,在還原糖的鑒定中,普遍是用蘋果汁作為實驗材料,使用斐林試劑來鑒定蘋果汁中的還原糖。改變成探究實驗為探究哪些糖類能夠被斐林試劑檢測出來,具體操作見實驗一(表1)。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結果,得出結論:葡萄糖和果糖能夠被斐林試劑檢測出來。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哪些材料含有還原糖?教師提供實驗材料及具體操作見實驗二(表2)。
在這個實驗的改動中,教師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將實驗組的材料進行調整。在材料的選擇上,主要給學生制造問題情境:① 火龍果口感上不太甜,但是含還原糖的量卻比西瓜高(西瓜含糖量為6.59%,火龍果含糖量為10.66%);② 材料本來就帶有較深顏色時,會影響實驗的結果觀察。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① 哪些材料含有還原糖?② 最合適的材料應該具有哪些特性?③ 不同的材料可以用什么樣的方法獲取汁液?④ 如果需要檢測的材料含有顏色,可以怎樣處理?
實驗改進后,根據實驗一,學生不但能獲得檢測還原糖的直觀體驗,同時還能主動構建知識:糖的種類很多,而斐林試劑只能檢測出某一些種類的糖。根據實驗二,學生能夠主動構建知識:① 利用斐林試劑可以檢測各種材料是否含有還原糖。② 有一些已有較深顏色的材料,不能直接用斐林試劑來檢測,需要做出一些處理。關于處理的方法,教師也可以用來引導學生查閱資料或進行探究實驗。比如,將西瓜汁放置一段時間,西瓜汁會發生自然澄清的現象;也可以放進少量的硅藻泥使西瓜汁變澄清。
2.1.3 改進后的意義
基于建構主義的理論,將實驗的過程改成“問題串”的形式,有利于學生在獲得一定成果后,又有新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不斷基于學生“最近發展區”的促進,使學生在獲得成功后又能積極地向“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前進,不斷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的改進不但能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掌握到實驗中材料選擇的原理、材料的選擇對于實驗的重要性,同時又不會被書上的材料所局限。同時,在這個探究實驗中,學生真正地將斐林試劑運用到了不同材料是否含有還原糖的鑒定中。斐林試劑對還原糖的磚紅色反應就不再是一個枯燥的知識點,而是還原糖檢測的工具了。
2.2 試劑的探究
2.2.1 目前的教學現狀
在“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質壁分離和質壁分離復原”這節實驗中,教師講解實驗要點和步驟,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要求學生分析結果。
2.2.2 實驗的改進
將“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質壁分離和質壁分離復原”這節課的實驗教學,改變為探究實驗“不同狀態洋蔥鱗片葉的顯微觀察”(表3)。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兩種不同狀態的洋蔥鱗片葉,使之對質壁分離的現象有一定的認知,并探究不同濃度蔗糖溶液中新鮮洋蔥鱗片葉的狀況(表4)。
將蔗糖溶液濃度進行探究性的改進后,學生在實驗中可以主動獲得以下相關知識:① 多少濃度的蔗糖溶液能讓細胞質壁分離?② 多少濃度的蔗糖溶液可以讓細胞質發生壁分離最快?③ 多少濃度的蔗糖溶液可以讓細胞在質壁分離后,滴加清水又能快速地發生質壁分離復原?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在質量分數為30%的蔗糖溶液中和質量分數為3%的NaCl溶液中的狀態。
學生觀察現象后,主動尋求知識:(1) 3%的NaCl溶液為什么能讓細胞發生質壁分離后又自動質壁分離復原?(2) 半透膜和原生質層在功能上的區別是什么?
2.2.3 改進后的意義
通過改進成探究實驗,學生能對質壁分離的原理中濃度差理解得更為透徹。通過不同溶液的比較實驗,學生的思維不再固化在蔗糖溶液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此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對不同溶液質壁分離結果的對比,創造出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探究質壁分離復原原理的興趣,加深理解原生質層和半透膜在功能上的區別。在這個實驗中設置了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的探究實驗,將有利于在“不同濃度的生長素對生根的探究”的實驗中進行能力的遷移。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究實驗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沛,康延虎.建構主義學習六年評述[J].教師教育研究,2004(9):17-19.
[2] 李方,劉曉玲.教學中的建構主義:高校教學理念的轉換[J].高教探索,2003,(4):45-48.
[3] 吳秋波.西瓜汁的澄清工藝及營養成分變化研究[J].食品工業,2012,12:65-67.
[4] 縱偉,劉艷芳,白新鵬.火龍果的營養保健成分及加工[J]. 中國食物與營養,2007,10:46-48.
[5] 李中原.探究蔗糖溶液與NaCl溶液對質壁分離效果的影響[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