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兆領
【摘 要】構建完善的內部專業評估體系,對新建本科院校來說,是一項緊迫的任務。構建專業評估體系離不開對專業核心內涵的正確把握。政府主管部門、專門評估機構、用人單位等校外主體作為教學質量評價和保障不可或缺的力量,應該有明確的責任擔當。同時,學校應發揮學生及其家長在專業評估和質量保障中的作用。
【關鍵詞】新建本科院校 內部專業評估體系 核心要素 責任擔當
目前,除少數省級重點建設大學和個別新建本科院校外,我省多數新建本科高校專業評估尚處于以外部評估為主的階段,多元主體參與的學校內部的自我評估制度還未真正建立起來,離教育部提出的建立“政府、學校、專門機構和社會多元評價相結合,與中國特色現代高等教育體系相適應的教學評估制度”的要求還有較大距離。由于缺乏校內自我評估實踐,那么這方面的相關研究自然也就不會多。因此,加強校內專業評估的實踐與研究,構建與外部評估相匹配的內部評估體系,成為新建本科高校教學建設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新建本科院校專業評估應以內部評估為基礎
我們并不否認外部評估的作用,只是不贊同學校采取單一的外部評估方式。外部評估在任何時候、任何階段都代替不了學校內部評估。外部專業評估的組織者多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或其委托的評估機構,其組成人員主要有行業或者專業的專家學者、學校教育管理部門的管理者。評估時所依據的評估方案、指標體系,往往是由上級教育行政部門來確定的。這種評估方式被普遍采用,對高校的專業建設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近年來對這種評估方式也出現了質疑的聲音。其一,認為外部評估作為一種靜態評估,考察的是評估當時專業的基本狀況,無法考察專業建設的過程,也很難準確預見專業的發展趨勢。其二,作為基于結果的評估,很難對結果背后的原因形成準確判斷,無法起到幫助專業提升建設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作用。其三,由于評估結果與受評者今后的利益密切相關,因此,個別接受評估單位由于思想認識方面存在問題,對自己的優勢是盡力展現,而對其不足,則有意無意地進行掩飾,無形中助長了弄虛作假之風。其四,外部評估采用的指標體系,往往是統一的尺度,由于學校專業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統一的尺度很難適應所有的學校、所有的專業。為彌補外部評估之不足,校內專業評估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而校內專業評估是一種形成性評估,是專業的自我評價與學校評價的有效結合。從評估方式來看,校內專業評估更多的是體現評估、咨詢與研討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加強專業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研討性質。校內專業評估是一種診斷性評估,其重點不在于對專業等級的評判以及排名,而在于對照專業發展的目標定位,研究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建議。由于校內評估是自家人評自家事,從心理上更容易讓人接受,況且評估專家多來自校內,對專業的情況大多比較熟悉,因此評估結果更具有真實性。
《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教高〔2011〕9號)指出:“建立健全以學校自我評估為基礎,以院校評估、專業認證及評估、國際評估和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測為主要內容,政府、學校、專門機構和社會多元評價相結合,與中國特色現代高等教育體系相適應的教學評估制度?!睂φ瘴募螅覀儸F在開展的專業評估,參與主體還僅限于政府和專門機構,學校參與還比較少,社會力量的參與更是微乎其微。這是今后必須著力加強的環節。缺少校內自我評估和社會力量的參與,其評價、監督、保障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終究是有限的。
二、新建本科院校內部專業評估指標核心要素分析
高校內部專業評估,是學校為全面了解各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需求是否匹配,培養計劃與培養目標是否符合,通過全面收集專業辦學信息和資料,根據本校對專業核心內涵的理解而進行的綜合評價的活動。其旨在鞏固成績,改進不足,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同時,也為教育行政部門或社會組織的評估奠定基礎。因此,能否準確把握專業核心內涵,就成為至關重要的環節。
我國高校目前分為研究型、應用型和技能型三類。學校的類型基本上決定了專業的類型。這里說基本,是因為還有特例,有的教學研究型大學也有少量的應用型專業。研究型高校與應用型高校在專業分類上目前并未有明顯的區別。這樣,界定專業核心內涵之前,就應首先界定學校的類型。因為不同類型的高校,其專業名稱雖然相同,但由于兩類高校的培養目標不同,培養規格不同,課程體系不同,培養途徑不同,其核心內涵應該是有區別的。
那么,新建本科院校專業的核心內涵應該包含哪些內容?有的研究者認為,專業內涵主要體現在四個核心要素上,即專業目標、專業課程體系、專業師資和專業設備。我們認為,這樣的說法似乎不夠全面。高校本科專業的設置,既源于學科分工,又源于社會需求,專業建立之初,就應該明確其類型定位——是研究型還是應用型或是技能型,這是專業進行人才培養與確定發展目標及思路的依據與基礎。新建本科院校辦學定位多是地方性高校,因此專業應與地方產業、行業相對接,以培養供需對路的人才。如果不考慮定位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則以后的專業建設與發展勢必處于盲目之中。
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是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出來的人才是不一樣的。如果說培養目標定位解決了人才培養類型問題,那么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則主要解決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問題。類型、質量標準對專業人才培養來說,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專業知識和技能是通過課程來傳授的。課程的直接目的就是傳授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獲得思想與能力的發展。課程的社會價值在于使學生獲得賴以生存的手段。高校作為高級人才培養的機構,授以學生生存的手段既是辦學目標之一,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需求。因此,對任何類型的專業來講,課程永遠是不可忽略的核心要素。
專業教學離不開教學設備與資源,尤其是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實踐教學比例的加大,對學生實踐能力要求的提高,更離不開教學設備與資源。
專業教學活動是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專業沒有教師,同樣,也沒有哪一個專業沒有學生。教師教什么,怎么教,與人才培養質量密切相關;同樣,學生學什么,怎么學,與人才培養質量也密切相關。教師與學生、傳授知識與學習知識是不可拆分的矛盾的兩個方面。因此,教師與學生應是專業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
現代大學不同于古代的私塾。私塾先生今天教什么,明天教什么,完全是自己說了算。今天的大學教育則不然。計劃管理、教學目標管理、教學過程管理、質量管理、教師管理、學生管理、教學檔案管理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學管理制度與機制是否健全,是影響專業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學管理應是專業的核心內涵之一。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新建本科院校的專業核心內涵應包括專業類型定位、專業培養目標與規格、課程體系、教學設備與資源、教師與學生、教學管理等六個方面。這六個方面,是學校和院系教學工作的重點,也是構建新建本科院校專業評估指標的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
三、與新建本科院校專業評估有關的幾點思考
(一)校外主體應有明確的責任擔當
首先,政府教育主管部門要不斷完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法律、法規、政策以及方法和措施,為高等教育評估提供依據,成為學校建立健全校內專業評估體系的直接推動力。其次,應該大力推動并鼓勵支持民間組織機構參與到高等教育評估中來。如1997年,上海高等教育評估事務所組織實施了“上海普通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評估”。此后,在北京、江蘇、遼寧、云南、廣東、上海、安徽等地先后成立了10家專業性的高教評估機構,它們接受政府與用戶的委托,開展各種類型的評估。再次,應建立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價制度。用人單位對員工的評價可以采取對人才使用的總體的滿意度和對畢業生在具體崗位中的某一方面的表現或者某一任務的達成情況給出個別的、有針對性的評價相結合方式進行,也可以進行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評價,評價畢業生的知識、技能、素養與職業需求的匹配度。對畢業生的評價可采取年終表現評價、季度表現評價、月表現評價,甚至細化到每天的表現評價等,開展從整體到局部的細化的全過程跟蹤,體現出評價的職業導向作用。
(二)應發揮學生及其家長在專業評估和質量保障中的作用
1.建立大學生對教育服務滿意度的測評
大學生是高等教育的主體,是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和受益者,也是高等教育過程的參與者和體驗者。隨著對學生主體性認識的增強,大學生學習滿意度是以學生為主體,反映教育質量,從而形成微觀主體和宏觀質量的有效連接。應將學生滿意度融入專業評估當中。學校應建立大學生對教育服務滿意度的測評體系,運用科學系統的方法,測量、分析和改進教育服務體系。學校應把學生的需求作為學校存在的理由和工作的重心,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時刻關注學生的感受。教學服務工作應緊緊圍繞提高學生滿意度展開,讓學生能夠真正享受到一次愉悅的求學經歷。
2.實施家長滿意度測評計劃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日益擴大,優質的教育資源成為家長望子成龍的理想追求。學生選擇高校的空間也日益增多。學校可以結合目前和預期的學生家長需求,并結合學校的實際適時調整專業設置和招生人數,以學生家長期望和需求為導向培養高層次科學技術人才。同時,學校必須努力推進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加強以學生為中心的校園環境、教學效能、校園生活、校園支持服務、校園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建設,建立讓學生滿意、家長放心的學校環境。
總之,一個有效健全的專業評價,不單單是高校教育本身的內部評價,它應該是一個開放、包容的體系,離不開政府主導、專門機構操作、社會評價、家長乃至學生的共同參與,它是一個學校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只有匯聚一個體系開放、包容、具備可持續因子和方便操作的多方共同參與的評價體系,才能實現校內專業評估與社會的無縫對接。
【參考文獻】
[1]趙文華.高等教育系統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王喆.新建本科院校專業建設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08.
[3]牟延林.普通本科高校轉型進程中課程改革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4(0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