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莎
摘要:與大陸職業教育相比,我國臺灣地區職業教育起步早、發展快,其獨立完善的技職體系、先進獨特的教育理念、敬業博學的教師隊伍、精專實用的課程地圖、嚴格實用的執業證照制度、成果豐碩的產學研合作是大陸高等職業教育的有益借鑒,為大陸高職院校深入開展課程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進一步強化產學研合作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臺灣職業教育;現狀;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7(b)-0000-00
臺灣職業教育于20 世紀50、60年代開始起步,70年代初步形成,80年代逐步完成,90年代改善升級,2003年之后穩定發展。作為亞洲經濟“四小龍”之一的臺灣,經濟活躍、舉世矚目,職業教育是支撐臺灣地區創造經濟奇跡的主要因素之一。學習借鑒臺灣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經驗,有益于我國大陸地區職業教育的探索和提升。
1臺灣地區職業教育的特點
臺灣地區職業教育被稱為“技術與職業教育”,簡稱技職教育,是指中等及中等以上學校所實施的技能養成及繼續進修教育。具體來說,其技職教育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1獨立完善的技職體系
臺灣地區建立了相對完備的高等教育雙軌制度——普通教育體系和技職教育體系。臺灣技職教育包括中等技職教育和高等技職教育,搭建了獨立且暢通的技職人才成長“立交橋”,構建了較為完備的技職教育學制,包括高級職業學校、專科學校和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研究所三個層次,已經形成了包含專科、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完整體系,與普通教育體系齊頭并進。臺灣技職教育層次定位非常清楚,培養目標十分明確。中等職業教育主要培養生產、服務一線的操作工人和服務人員;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一線的管理人才、現場工程師;而高等職業教育中的研究生,將擔負本行業、本系統的研制和開發任務。此外,臺灣技職回流教育管道特別通暢,各類高等技職學校除開設有夜間部、進修部及各類在職班外,還附設有進修學院、專科進修學校,開設各種班別,提供給社會人士在職進修、自我提升。
1.2先進獨特的教育理念
臺灣地區技職教育倡導全人教育理念:即“知識與品德兼顧、科技與人文結合、理想與實踐融合、傳統與現代整合、天道與人道合一”,并提出全人教育目標:即“學養與人格的平衡、專業與通識教育的平衡、個體與群體的平衡、身心健康的平衡”。穿梭于臺灣的技職大學,感受最深的是這里的人文關懷精神。從團隊接待、會務安排、餐飲住宿到文化參訪,上至院校領導、中層骨干,下至行政人員、學生志愿者,熱情接待、妥善安排、事事處處周到細致,讓參訪者感受到尊重、重視、關懷和溫暖。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中,教育者身體力行,受教育者效仿實踐,形成了一種互助互愛、和諧共處的良好氛圍。技職院校大多設有通識教育中心,開設人文素養、心理健康、藝術修養等方面的課程,重視參與式、合作式、體驗式教學,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相對而言,大陸職業教育“制器”傾向較為明顯,而臺灣技職教育“育人”氛圍比較濃厚。
1.3敬業博學的師資隊伍
教師是教育的根本,是一所大學的軟實力。臺灣地區技職院校的師資學歷層次普遍較高,入職門檻較為嚴格。本科層次的科技大學70%以上的教師擁有博士學位,70%以上的教師擁有海外留學經歷、企業工作經歷和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項目開發設計經歷,還有一部分教師來自于企業。師資職稱結構由低到高分為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四級。新進教師除應符合相應的學歷要求之外,還必須要有一年及以上在產業、行業的工作經歷和相應的職業資格等級證書。教師除了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外,還具備較強的敬業精神。臺灣當局頒發的《技職教育法》明確規定,技職專業及技術師資職前教育應含18小時業界實習,新聘教師應具備一年以上業界實務工作經驗,現職教師每任教滿六年應至產業界進行半年以上研習。因此,技職院校教師沒有寒暑假,教師要利用期間到業界實習、學習、培訓、提升,完成手中的科研課題、項目。
1.4清晰實用的課程地圖
課程地圖是技職教育的課程實施的導航圖,通過課程實施的地點、時間、內容等要素及其聯系,向學習者、教師、督導人員、教務人員提供指導。課程地圖在建設的過程中,以學生為本,同時滿足產業需求,利用現代的信息技術,操作方便、清晰實用。課程地圖在技職院校官網可以隨時查看,方便師生隨時了解各專業的課程設置、培養目標。本科層次的科技大學普遍實行學生網上選課,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學生面臨選不到課的結果,而沒有學生來選課的教師也隨時面臨下崗停職的危險。這既是實力的考量,也是個人魅力的考證。這樣的選課制度和開課方式,一方面這是對任課教師教學工作的極大考驗,另一方面對于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自我轉型是一大激勵,有助于激發教師主體自我成長的內在動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能力,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1.5嚴格實用的執業證照制度
落實職業證照制度是臺灣技職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提升畢業生就業競爭力,順利求職就業的一大法寶。根據臺灣教育行政部門的規定,每位技職學生畢業時必須取得1-2項職業證照。臺灣地區共有即測即評與發證機構110多家,大多數由職業高中、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等來承擔,分布在市縣,而每所技職學院都有考取證照的課程、輔導以及練習、考試的教室,學生全年均可參加考試。職業證照分3級,即甲級、乙級、丙級,通過職業證照鑒定考試取得。職業證照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升學、就業,而且對于就業后的續薪、升遷也有幫助。臺灣當局修訂了《各級各類學校同等學歷的辦法》,規定持有職業證照的人士,在有若干年的工作經驗之后,也能取得相應的同等學歷資格。因此技職院校學生在畢業之際,不僅會努力取得畢業證書,也會力爭取得職業證照。
1.6成果豐碩的產學研合作
在臺灣,學校和企業合作的形式很多,成效顯著。比如:企業聘請院校教授擔任企業顧問,企業委托學校進行技術和產品研發,企業向學校提供產品研究和開發的經驗,企業向學校提供優秀學生獎學金,企業向學校捐贈儀器設備等。學生層面校企合作更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輪調式、階梯式、實習式、進修式、工讀式、委訓式等十多種類型。校企合作的產學研成果在院校教室進行常態化展示,這些產品包裝精美、制作精良。把所教所學與應用研究相結合,將知識直接轉化為生產力。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臺灣技職院校實訓場的設備、設施齊全,儀器設備十分先進、精良,除了服務本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也致力于為企業同行提供認證、檢驗服務。校園的一些場所角落提供給學生做創意工場,給學生自主設計的空間。
2臺灣地區職業教育對大陸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啟示
2.1深入開展課程改革是核心
課程是教學質量的核心。臺灣地區技職教育課程由學校和企業共同設計,以培養職場所需要的能力為主,其課程體系架構包括:共同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和拓展課程。其中共同必修課程,又稱基礎課程,主要開設以培養人文素養課程為主的博雅教育;專業必修課程,又稱能力課程,是課程體系的主體,包括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拓展課程主要體現在專業能力拓展方面,此外,還開設了少量的職業生涯設計課程。具體而言,大陸高職院校課程改革可借鑒以下幾點做法:第一,進行典型核心崗位技能分析,設置專業核心課程,培養專業核心技能;第二,以“必需、夠用”為度,開設專業基礎課程,支撐專業核心課程,夯實專業基礎能力;第三,已開設選修課的方式設置拓展能力課程,培養學生其他相關素質與拓展能力;第四,將實踐教學體系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加大實踐課程比重,精心設計實驗、實訓、實習三個環節依次遞進的一體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2.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關鍵
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師資,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教師。高職院校應高度重視師資培養和培訓,通過建章立制,出臺鼓勵政策,實行績效評價,加快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一是形成教師隊伍建設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文件,根據專業要求出臺新教師聘用條件,嚴格新進教師的入職門檻,規定專任教師必須至少具有1年及以上企業實踐工作經歷。二是完善專業教師考核管理辦法,提高雙師素質認定評比條件,根據各學科的差異,出臺雙師教師考核評價標準,規范雙師型教師待遇。三是加強與企業合作,認真搞好新產品研發、研究橫向課題的合作,促進教師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和科研開發能力的逐步提升。四是出臺獎勵激勵制度,將繼續教育與教師職稱晉升掛鉤,調動教師參與在職教育的主動性,為教師提升業務能力提供便利條件。五是注重績效考核制度的執行程序,注重新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職業教育的理論培訓,擬定教師專業化成長計劃。六是深入推行青年教師“導師制”,通過資深教師的傳、幫、帶,促進教師自我發展、自我提高。
2.3強化產學研合作是方向
臺灣技職院校與地方企業產學合作的主要模式有:進行產學合作、設立技術服務中心、進行建教合作、設立創新育成中心、建立策略聯盟、組織科技研討會、舉辦教學觀摩活動、為地方提供社會服務等形式。大陸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可借鑒以上模式,在已有的“工學交替”模式、“訂單式”模式、產學互動模式、頂崗實習模式基礎上做出新的嘗試,形成學院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的深度對接,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實踐的自主性、創新性,尤其在產品研發、成果推廣這方面,大陸職業院校還有很大的探索、研發、創意空間。產學研合作既是對職業院校辦學實力的印證,也是提升職業院校服務社會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杜麗萍,孫百鳴.臺灣地區技職教育對大陸職業教育的幾點啟示.成人教育[J] 2015(10)
[2]陳松洲.臺灣技職教育與大陸高職教育產學合作模式的比較及啟示.南方職業教育學刊[J] 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