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玨++余健恩
【摘要】自媒體具有平等性、平民化、交互性強、傳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小、易操作、發布信息自由化等特點,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在這樣的新形勢下,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提出創新研究是必要的解決路徑。
【關鍵詞】自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戰;創新路徑
一、自媒體的含義及特點
自媒體的概念最早出現于2001年,它具有平等性,平民化,交互性強等特點。
(一)自媒體的含義
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于2003年7月發布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里面對“We Media”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1]簡言之,即公民用以發布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事件的載體,如博客、微博、微信、論壇/BBS等網絡社區。
(二)自媒體的特點
1、平等性:通過自媒體這一平臺,無論是高層還是百姓都可以利用自媒體發布信息,任何人都有了在自媒體平臺上發布信息、評論信息、轉發信息、舉報信息的權利。同時也拉近了不同階層的距離感,通過這一平臺,不論認識與否,都可以進行平等的交流。
2、平民化:百姓可以利用自媒體發布信息,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的意見和呼聲,他們將自己心底最真實的想法通過自媒體表達出來,讓更多人了解百姓的生活,體現了平民化這一特點。
3、交互性強,傳播快:自媒體強調著雙向或多向的互動式的交流。通過自媒體,人們可以即時傳遞信息、反饋信息,這種交互性超越了現實生活中人們的交往必須“在場”的局限。[2]因此,人們可以在任何情況下進行消息發布,并對自己感興趣的消息進行轉發,評論,除去了傳統媒體的印刷發布的復雜程序,其傳播速度之快。
4、信息容量小:在一般的自媒體平臺上,大家發布信息一般根據自己當時的感想所寫,信息量較少。
5、易操作:利用自媒體平臺,只需下載好軟件并注冊成功,再往上打字發圖發布就可以了,所以一般用戶一學就會,不需要繁瑣的操作步驟,所以很受大家喜愛。
6、發布信息自由化:與傳統信息發布渠道相比,利用自媒體平臺發布信息更加方便自由,傳統信息發布一般是通過報紙、新聞等形式發布,其需要時間與自媒體軟件相比,耗費時間之長,而且大量信息需要被篩選而受到約束,相對而言自媒體更自由。
二、自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現狀調查
目前,大學生已經成為使用自媒體平臺的忠實粉絲,他們通過自媒體平臺發表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為了更好地了解大學生對自媒體的使用情況,本文采用問卷調查形式,以江蘇大學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一共調查了186為學生,涉及各個年級及專業,大多數人對自媒體的了解與官方自媒體定義基本一致,但還存在6.4%的學生對自媒體不了解。在受調查者中占大多數的學生瀏覽自媒體所花費的時間在一個小時之上,其中32.2%的學生花90分鐘以上的時間在使用自媒體上。對于相當一部分的學生來說,自媒體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生活是有幫助的,但覺得自媒體會影響他們的也不在少數。目前,占絕大多數的學生更傾向于使用手機關注時事。對于是否了解本校的自媒體平臺,不同的學生有自己不同的尋找路徑,但學校宣傳所占比重最大。與此同時,81.1%的學生使用自媒體在于社交網絡功能,很少有人用于學習。但又有另一情況是大家還是傾向于相信傳統媒體,但自媒體獲取信息更加快捷。學生認為最有效的維護自媒體輿論環境的是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需要借助一定的環境來運用自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同時,56.4%的學生認為運用自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但難以監管。
隨著自媒體的不斷發展,自媒體已經深入人心,將是大學生不可缺少的獲取信息的手段,而面對這一現狀,教育工作者更應該積極的應對,認識到自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三、自媒體平臺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由于自媒體的出現,網絡監管建設不完善,大學生認知尚未成熟,對網絡信息辨別力不夠等,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價值觀遭到沖擊
傳統媒體信息的傳播都是通過層層篩選,再發表出來,這些內容大部分是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正確的價值觀念。自媒體具有發布信息自由化的特點,發布出來的信息無人監管,所以網絡上充斥著良莠不齊的信息。其中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思想有著巨大的沖擊,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念尚未成熟時期,對于信息的選擇上會有失手的時候,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們要對這些信息進行篩選,盡量讓大學生接受到的是優秀的思想,避免不良思想的侵害。
(二)自媒體的發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出挑戰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面對面的方式傳授知識,和學生的交流也是面對面的交流,一般是一對多或者一對一的交流方式。而自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方式,利用自媒體,大學生可以在網易公開課、慕課等各種學習網站自主學習,選擇自己喜歡的講師,從而改變了面對面交流的方式,在一種虛擬的世界里,進行學習,從而學生更容易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這使得傳統的教學方式受到挑戰,因此,如何結合傳統教育方式與自媒體相結合是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迫切問題。
(三)自媒體的出現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挑戰
在傳統媒體時期,都是由老師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從不知到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接受者,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學生一般只是接受知識,對老師的教學內容很少有質疑的聲音。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自媒體的出現,使得學生自己可以主動的獲取知識,學生的地位從被動變成主動,學生對待新事物越來越認同,而老一輩的教育工作者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卻比不上新生代,因此,在這方面與受教育者相比,教育者處于劣勢,不能及時的獲取最新信息,而且獲取信息的途徑也遠不如受教育者。在這樣的情況下,教育者的地位和權威受到挑戰,學生開始有了不服從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從內心輕視教育工作者,認為教育工作者還有不知道的知識,是一個不合格的教師。學生有了這種輕視的心理,對學生并不是一件好事,學生開始瞧不起老師,對老師課堂上知識的傳授有一種抵觸排斥心理,一方面,在學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種不平衡,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也受到了影響。但同時,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兩者之間的地位更加趨于平等,使得教育主體和客體之間的角色可以相互轉化,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這也是當今教育現象中一種普遍的狀況。
四、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研究
面對自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戰,教育工作者要及時采取正確的對策解決一些存在的問題,如:突發事件,低俗文化,大學生的網絡媒體素質等。
(一)建設好自媒體平臺,高效處理突發事件
面對自媒體的開放性,在輿論的沖擊下,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沉著冷靜的應對,引導大學生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地分析事情的利害關系。在此同時,應該深入剖析事情發展的背景和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面對突發性的事件,作為教育者應該及時站出來,解決突發性事件。如,面對外來媒體的造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及時關注,跟進消息,確切的分析造謠事件的本質,在自媒體平臺提出自己對此問題的有利論證,以免造成社會秩序不穩定。
(二)加強法律法規意識,傳播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
由于自媒體是新興事物,針對網絡還的法律條文還不健全。也正因為此,網絡暴力,網絡謠言,網絡低俗文化才此起彼伏,得不到遏制,所以,工作者要重視并建立有效的網絡法律條文,并對網絡進行有效監督,對一些不屬實的危害國家、青年的網絡謠言加以澄清并懲罰相關人員。
與此同時,高校工作者應該建立健康向上的交流平臺,傳播主流文化,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利用自媒體平臺創建交流平臺,激勵大學生與教育工作者利用自媒體交流平臺探討社會文化發展,國家主流價值文化,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對國家的向心力。對于大學生的困惑,作為教育者應該積極主動耐心地解答大學生的疑難問題,響應大學生的需求問題。
(三)重視、加強大學生的網絡媒體素質教育
早在1993年,英國的李維斯和湯普森合作出版《文化與環境:培養批判的意識》一書,首次對學校引入媒介素養教育的問題作了系統闡述,并提出了—套比較完整的建議,其基本目的是“力求通過媒介素養教育,使學生免受媒介所傳播的不良文化、道德觀念或意識形態的負面影響”。[3]為了緩解大學生瀏覽低級趣味的文化現象,應當培養大學生的網絡媒體素質,樹立大學生正確上網意識,自覺抵制不良網絡信息的侵害,能夠清晰的辨別、篩選有利信息。
(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面對自媒體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思想政治教育者承擔起了更重要的責任,而教育工作者要承擔這些責任,就需要更熟練的了解自媒體知識,利用自媒體平臺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同時,教育者應該有效的管理校園網絡,洞察學生的最新狀態。高校思政工作隊伍需要高度重視、積極研究自媒體的傳播特點和發展方向,注重發揮團隊優勢,實現成員在知識結構、時間精力和技術技巧等方面的優勢互補,主動深入學生的日常網絡活動中。[4]當然,要正確處理好學生的問題就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平等的姿態,親和的態度與學生交流,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周曉虹.自媒體時代:從傳播到互播的轉變[J].新聞界,2011,(4).
[2]都慧英,周方道.自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
[3]【英】大衛·帕金翰.英國的媒介素養教育:超越保護主義[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0,(2).
[4]任小龍,沈強.自媒體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新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