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
【摘要】素質教育與培養是以全面提高大學生思想品質、科學文化水平、勞動技能素質和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主要內容的基礎教育,其目標在于從整體上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當今社會競爭異常激烈,而人才是一切競爭的根源,大學生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得到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本文分析了大學生素質結構的基本內涵,并提出了大學生素質培養的方法途徑。
【關鍵詞】素質教育;大學生
素質教育是90年代提出來的教育概念,它是相對于“應試教育”而言的,過去的“應試教育”抹煞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片面追求升學率而導致學生負擔過重,影響了身心的健康發育。素質教育則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的發展,自從這個教育概念提出后,現在已成為時代的口號,是21世紀人才培養的新目標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其內涵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因此,加強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和培養對個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大學生素質結構的基本內涵
1.1基礎素質
基礎素質是所有學生共同具有的,其內容構成基本上是一樣的,只是在程度上會存在些許差別,具體而言,大學生的基礎素質包括品德、文化、體質和能力等方面。第一,思想品德方面的。首先是思想政治品德,它是學生素質結構的主導因素,因為它決定著大學生自我發展的方向性、目的性和社會行為的自覺性。大學生是未來國家、社會、民族的中流砥柱,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大學生必須要有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自尊心;其次是道德素質,要具備熱愛國家、熱愛人民、熱愛民族的素質,樹立正確的思想觀、政治觀和人生觀,全心全意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盡自己的努力。第二,文化科學方面的。這是作為文化人的大學生所共同具有的,首先是基礎文化科學知識,包括科學、文化、自然、地理、歷史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其次是個人在社會生存交往的工具知識,比如語言知識、理工科知識及計算機等科技知識。第三,體質方面的。大學生需要具備身體健康、衛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識,要具備體育鍛煉方面的基本知識,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并養成良好的用腦習慣。第四,能力方面的。這是人的最基本的能力,比如自我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從事非復雜性勞動的能力,以及吸收選擇與生活有關的信息方面的能力等等。
1.2專業素質
大學生的專業素質主要表現在知識、能力和方法三個方面。第一,大學生需具備本學科專業知識、跨學科專業知識和綜合交叉學科知識三大領域知識,對本學科的知識要深入掌握,對其他學科的知識要求涉獵面廣。除了本學科專業基礎外,學生還可以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和學習能力,可選擇文化藝術類課程或是對日后踏上社會崗位有幫助的的課程。第二,專業能力方面。大學生的專業能力由三個層次組成:首先,是一般能力,包括閱讀、信息資料的搜集查閱、書寫、社會觀察、運算等能力,這是所有大學生必備的基礎能力;其次,是運用專業學科知識解釋或解決一般性問題的能力,比如理工科學生的實驗能力、科研能力,文科生的社會調查能力、管理能力、設計能力等;最后,是創造能力。也即是學生在整合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創造性加工的能力,創造能力是較高層次的能力,需要學校加強對學生創造精神、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第三,方法方面的。方法是連接知識與能力的橋梁,方法決定了學生獲取知識的多與少及獲取的程度,工作成效及科研成果如何都跟方法有一定的聯系,通過采取正確高效的方法,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能力的提高又能幫助獲取正確的方法。作為大學專業素質組成部分的方法,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基本方法,也即是學習方法和工作方法;二是科研方法,三是思維方法和方法理論基礎,方法作為創造欲發展的中介和手段,大學生必須得具備。
1.3心理素質
大學階段是人的思想、創造力上升的階段,也是品德、信念、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大學生有意識、有目的的培養自身的心理素質。首先,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超強的記憶力、較強的創造思維和邏輯思維。其次,要具備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級社會情感;再者,要具備抗挫折能力,堅強的意志,客觀理性看待各種社會現象,正確看待成長路上的成功與失敗;最后,遇事要學會沉著冷靜思考,切忌沖動、情緒化,采用極端方式解決矛盾。以上這些都是良好心理素質結構所該具備的,大學生在生活、學習中要注重良好心理素質的自我培養。
2.大學生素質培養的方法途徑
2.1將素質培養滲透到教學活動中
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將素質培養作為重要目標之一融合進去,改變過去教學活動只重視科學文化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的做法,構建起以素質為核心的教學目標體系,并圍繞素質培養來制定培養的規格要求和模式,以促進學生的人格發展、認知發展和身體發展,培養學生具有現代社會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
2.2改革教學內容結構體系
素質培養不能獨立出來成為一門課程,而是要滲透到教學內容中,這就要求改革教學內容結構體系。教學課程的設計要以素質培養為目標,要能夠有助于專業素質、心理素質和基礎素質的形成,因此,需要設計出綜合性強的體現現代科技、人文發展的新型課程,以全面培養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業務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除了基礎專業課程外,可以重點開設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語言、思想道德修養方面的課程,以強化對大學生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此外,在教學實踐中,還要開設邏輯推理、寫作、公共關系、領導科學、組織行為等類別的課程,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統計分析、人際關系處理及組織能力,從而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
3.結束語
素質教育本質上發展教育,大學生素質結構的培養是一項多方位、多層次、開放性的工作,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正確認識素質教育理念,以社會的發展要求及學生個體的發展要求來將素質教育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在教學活動中要將素質教育作為重要教學目標,并通過改革教學內容結構體系、優化課程內容、改善教學方法等途徑來落實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徐涌金.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體系的構建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8):16
[2]殷炳江.試論大學生素質結構的基本內涵與培養[J].松遼學刊,2012(10):21
[3]程明蓮.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