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盛坤
一、引言
十八后,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加快,經濟增長方式正由勞動密集型向高技能、知識密集型轉變。在我國過去對技能人才的培養相對滯后的大背景下,對高等技能人才的需要求越來越緊迫。高等職業教育有開發市場所需技能人才職能,能填補市場的空白,也是高職本質屬性和核心價值體現。
技能是指技術、能力,指撐握并能運用專門技術的能力。技能培養就是培育運用專門技術的能力。而任何一門專業的技能,絕對不是單一的,都是一門組合的構成。可以根據崗位的需要,分為核心技能和非核心技能。在高職教育在國家重視下,投入較大,比如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實訓基礎建設等硬件方面都有很大提升,同時也引進大量優秀師資,大大提升了學生的核心技能,比如專業理論知識、專業的實踐,甚至有部分高職院校引進企業鍛煉學生的核心技能。
然而,一些畢業生出現了就業功利化、不守誠信、誠信意識淡薄,工作拈輕怕重、不停的跳槽等現象。這樣的行為不僅影響企業的正常運作,增加了企業招聘成本,而且也影響了自身的發展,使自身的職業規劃成為一張廢紙。這些行為都是缺乏職業精神的表現。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競爭越來越激烈。整個社會對畢業生的職業精神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職業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核心職業技能,更要培訓學生的職業精神。要把職業精神提高到職業技能同等重要位置,因為職業精神和職業技能的融合才能使學生立足于企業和社會。責任意識、職業理想和職業觀念等職業精神的突出,能力也會有較大的發揮。反之,如果學生只能滿足企業技能要求,缺乏責任意識,甚至不負責,工作中出現錯誤的理念,這樣的觀念可能給企業帶來嚴重的后果,比如財務工作人員,在工作不誠信的行為。為此教育部在去年發布的《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了要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
因此系統的研究高等職業技能培養和職業精神高度相融合,不僅有較大的學術價值,也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一)有利于推動職業技能培養和職業精神兩者之間關系的了解,推動兩者協調發展。這種了解可以減少實踐程面的曲折和反復。
(二)在職業精神教育相對滯后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該問題有利于推動我國高職院校職業精神教育的進程,促使學生更能夠適應企業和社會。
二、文獻綜述
一部分學者主要沿著突出發展職業技能培養展開。張健(2007)以多種學科為視角,提出要狠抓主導核心技能培養,要確保技能培的訓練充分。余波和覃業梅(2009)立足于獨立院校計算機專業面臨的就業壓力,提出獨立院校人才培養中要注意職業技能的培養。王娟玲和李榮榮(2008)以道路橋梁專業為例,要培養實用人才,職業技能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張玉偉和姚紅玲(2013)以工學結合,項目教學為視角,以高職多媒體專業為案例,可以用工作室的方式促進職業技能培養,體現職業技能培養的重要性。
在職業精神方面,一部分學者發現,高職學生中存在職業理想不夠明確,職業認知不清晰,職業態度不夠端正等問題(王宇苓,2009)。劉彥斌(2006)認為培養學生職業精神是培養高職學生的主要任務,職業精神是學生從事職業的根基。嚴楠(2009)認為激烈競爭的今天,高職學生的就業不容樂觀,職業精神教育顯得十分重要。楊靜(2015)認為職業教育必須重視職業精神的培養,否則不能適應激烈的競爭。
同時,也有一部分學者把職業技能培養和職業精神培養相結合。黃紅英(2010)以市場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強調了職業精神和職業技能的結合,才能培養合格的人才,要把職業精神教育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綜上所述,一部分學者支持高職教育以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線,以職業技能教育彰顯高職的特色。在面臨就業市場不容樂觀的今天,一部分學者強調職業精神的重要性。較少的學者把兩者相結合,并且沒有兩者相整合的方法和途徑,沒有突出敬業守信、創新務實等精神的培養,更沒有涉及常態化、長效化的職業精神培育機制。
三、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隨著我國大學生“擴招”以來,大學生進入就業市場的人數激增,這其中也包括高職大學生。隨著這些大學生進入就業市場,大多數學生都能夠適應適應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不斷學生新的知識,適應企業文化。然而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不具備繼續學習的能力。一些大學生,特別是才走向就業市場的學生,只具備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新陳代謝的速度較快,如果不具備繼續學生新知識的能力,將無法適應未來的工作。如果出現這種局面,將會面臨失業風險。因此,要加強自身的學習。
(二)不具備實踐能力。不具備實踐能力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不具備實踐的準備,比如知識的儲備。二是喪失實踐的勇氣,擔心失敗,不自信。
(三)不具備抗壓能力。任何一個工作都會面臨壓力,特別是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不能夠合理處理壓力,更不能把壓力變成動力,從而離開現在的工作崗位,失去上升的機會。
(四)不具備設立工作目標,按計劃執行的素養。一些學生在工作中,沒有任何計劃和目標,導致工作中盲目、盲從,不能夠把工作做到位。另一些剛走出校門的學生,盡管在工作中有計劃和目標,但是由于自身的懶惰不能夠堅持計劃,最終導致一無所獲。
(五)不遵守職場中的一些基本規定。在了保證工作秩序的進行,必須遵守一些基本的規定。比如守時等。如果違背這些規定,高職大學生將不能夠適應職場,將會迅速被動的離開崗位。
(六)不具備其他的職業素養。
面對以上問題,高職大學生,特別是才參加工作的學生,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除認真領會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還要堅持學習,善于自學,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激烈競爭的市場,才助于自身的發展,從而服務社會。
二是運用所學的知識,勇于面對激烈的工作崗位,不能畏縮。如果出現退縮,會影響自信心,容易出現惡性循環。
三是面對工作中出現的較大的壓力,很多學生不會處理,不能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壓力,而是選擇逃避,甚至極個別學生選擇用自殺的方式去解決壓力。面對壓力,要善于處理壓力,并保持積極的心態,尋找解決壓力的方法,從而問題得到解決。如果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有樂觀的心態,有利于下一個問題的解決。
四是對待職場,一定有目標,要有職業規劃。完成職業規劃后,最重要的執行這個規劃,不能半途而廢。如果職業規劃出現了偏差,要及時的修正,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可行的職業規劃。
五是在職場中,遵守基本的職場規則,比如守時、禮儀和保密商業信息等,這貫穿職業生涯的始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違背這些基本規則,會對職業的發展有致命的影響。因此,遵守基本的職場規則是大學生在職業生涯的起點。
六是在完善職業素養過程中,要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要善長自身專業知識,更要從我國傳統文化方面吸收相關精髓,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余波,覃業梅.獨立學院計算機專業學生職業技能培養探討[J].計算機教育,2009(20):35-37.
[2]王娟玲,李榮榮.以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線的高職教育模式改革探索[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0(3):58-60.
[3]張玉偉,姚紅玲.多媒體專業 “工作室” 模式下的職業技能培養體系建設初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29):12-14.
[4]王宇苓.關于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精神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31):46-48.
[5]劉彥斌.培育學生職業精神與建設高職校園文化[J].改革與戰略,2006(6):183-184.
[6]嚴楠.論高職生職業精神及其培養的必要性[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3):4-5.
[7]楊靜.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現狀研究[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5(3):21-24.
[8]黃紅英.論高職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J].職業教育研究,2010(2):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