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頂標
【摘要】我們的課堂教學要的不是模仿,要的不是一味地去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而是學習反思后生成的智慧。真正智慧的課堂,是生成的,是靈動的,是迸發出師生智慧火花的,是要去找尋課堂當中種種不確定因素的。預設要藏在生成的背后,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課堂,激活課堂,真正做到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智慧;課堂;預設;生成
課堂教學從教育的主流價值和核心價值來說,學生永遠是主體,永遠是課堂學習的主人。這其中,教師要當好引路人,不要充當第三者,要努力實踐把課堂還于學生,充分體現課堂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真正智慧的課堂,就要去找尋課堂當中的種種不確定因素,預設要藏在生成的背后,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課堂,激活課堂,真正做到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
筆者于去年進行《棗核》一文縣公開課教學展示時,請學生找一找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作者思鄉愛國之情的?學生討論歸納如下:“我留意到臺階兩旁是她手栽的兩株垂楊柳,草坪中央有個睡蓮池。”“我想廠甸,想隆福寺。這里一過圣誕,我就想舊歷年。近來,我老是想總布胡同院里那棵棗樹。”“你相信嗎?那是我開車到幾十里以外,一塊塊親手挑選,論公斤買下,然后用汽車拉回來的。那是我們家的‘北海。” “說到這里,我們兩人都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沿著卵石鋪成的小徑,穿過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個細心人呢,她在上面還嵌了一所泥制的小涼亭,一座紅廟,頂上還有尊白塔。朋友解釋說,都是從舊金山唐人街買來的。”“她告訴我,時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兒并肩坐在這長凳上,追憶起當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蓮的清香迎風撲來,眼前仿佛就閃出一片荷塘佳色。”在指導學生誦讀時突然一學生舉手站起來回答說:“老師,由這些句子的誦讀,我想起了余光中先生《鄉愁》中的一句詩‘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隨即意識到這篇課文已激起了這位學生感情上的共鳴。我當下結合自己十四五歲就離開父母出外求學的經歷很動情地吟誦到:
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愁是故鄉村東頭那棵歪脖子的老槐樹
鄉愁是故鄉院子里的那張缺角的乒乓球臺
鄉愁是遠走時父親的久久佇望
鄉愁是離別時媽媽的千囑咐萬叮嚀
鄉愁是雕刻在老師記憶中的童年歌謠
然后要求學生按照該同學和老師示例概括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出并有感情地朗誦:
鄉愁是故鄉東城區商業繁華的隆福寺
鄉愁是故鄉每逢春節十分熱鬧的廠甸
鄉愁是故鄉總布胡同院里的那棵棗樹
鄉愁是故鄉北海公園里的小涼亭
鄉愁是故鄉那一株株婀娜多姿的垂楊柳
鄉愁是故鄉開放著清香荷花的睡蓮池
鄉愁是故鄉那座頂上還有尊白塔的紅廟
由此得出我們的課堂教學要的不是模仿,要的不是一味地去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而是學習時生成的智慧。真正智慧的課堂,是生成的,是靈動的,是迸發出師生智慧火花的,是要去找尋課堂當中種種不確定因素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預設要藏在生成的背后,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課堂,激活課堂,真正做到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此時教學必須打破原有的教學預設,要充分抓住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教學機會,機會稍縱即逝,所有的機會都是隱性的存在,這就是課堂教學的機遇所在,這也是課堂的精彩和成功所在。《棗核》一文縣公開課教學時教學重點相機確定為:理解思鄉之情的具體化,培養學生愛民族愛家鄉愛班級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密切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內在聯系。緊接著我又吟誦著:
有人說 鄉愁看不見,摸不著
而我說 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有人說 鄉愁剪不斷,理還亂
而我說 鄉愁是故鄉村東頭那棵歪脖子的老槐樹
有人說 鄉愁是他鄉遇故人,兩眼淚汪汪
而我說 鄉愁是遠走時父親的久久佇望
有人說 鄉愁是月光下舉杯澆愁愁更愁
而我說 鄉愁是人一輩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園
此時學生學習創作的欲望被充分激活。筆者認為所謂課堂智慧就是:師生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對規律之把握,創新之駕馭,及時的觀察和靈活的應變,并且取得顯著效益的課堂。當然這需要教師平時多學習多積累,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和業務知識,深入研究教材,盡可能多地占有把握教材,教學設計時須多預設,以便教學生成時應付自如靈動。為迎接教學動情點、著重點的到來,讓學生交流展示平常搜集到的表情達意形象具體的語段或句子。
再接著相機進行寫作訓練
風燭殘年的美籍華人要了幾顆棗核,想把它們種在自己的花園里,以解思鄉愛國之情。我們相信它們一定會不斷地成長。而這些情感是通過人物實實在在的行動和語言表現出來的。請也用這種方法以“我家充滿愛,我愛我家” “我班充滿愛,我愛我班”為中心句寫一段文字。
學生習作摘要的一個片段如下:我家充滿愛,我愛我家。因為愛爸爸扛著那么很重的鋼瓶吃力地爬上五樓臉上依然笑容燦爛;因為愛,媽媽可以忍受腰酸背痛的折磨為我們燒色香味俱全的飯菜;因為愛,我可以奮戰到深夜還在用心學習,我為“成為父母的驕傲”而努力著……
筆者認為教學智慧是教育的原點探求。教育是靈性的啟發,不是知識的灌輸和簡單的傳遞。教育不同其他任何領域的工作,旨在學生潛能的開發,奠定學生終身學習發展的基礎。但教育又是育人的事業,理解教育智慧必須明白,只有人能喚醒人,人能支撐人,人能提升人,教師必須有對學生人生方向、知識能力的期待與追求。應該說每一個有責任心的教師都在積極追求智慧課堂的教學,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不少語文課堂,對智慧課堂存在著兩種危險的誤解,造成了“課堂教學智慧”的虛假表象,結果沒有開啟學生的智慧,反而給語文教學帶來了一系列反面效應。
著名教育專家葉瀾先生說:“具有教育智慧,是未來教師專業素養成熟水平的標志。”對教育智慧的追求應該是每個教師的理想,也應該成為每個教師教育生活的特質。但是教育智慧,是以智慧啟迪智慧的宏大境界,不是一招兩式的花拳繡腿。作為教育智慧的重要部分,智慧課堂追尋的也應是超越功利的教育情懷和圓融和諧的本真狀態。
下面再以筆者與學生共同學習《幽徑悲劇》時,獻給北大燕園幽徑上的一棵古藤蘿悼詞評說:
你是北大燕園幽徑上的一棵古藤蘿
你有盤曲而上的外形
你有驀地闖入鼻官的一股淡淡的幽香
你有襲入耳內的嗡嗡的密蜂聲
你頗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意味
你與大樹和睦相處
你雖閱盡人間滄桑,卻從無害人之意
你是多么美麗,多么純真,多么善良
可惡可恨的愚氓卻砍斷你生命的根
不知真相的你還在綠葉叢中微笑
只為以自己的花朵為人間增添美麗
見你懸在空中的上段,在風中搖曳
聽你細如蚊蠅依稀可辨的哭泣聲
讓先生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
而且永遠永遠地背下去
先生悲天憫人的情懷
已震撼了千千萬萬、萬萬千千的有識之士
盡管先生已離我們而去
但你的悲劇將不會永不會上演,我們堅信
因為敬畏生命,關愛生命,是我們的責任
愿你在天堂得到一些慰藉
愿你永遠安息!
面對學生情感被深深感染震撼激憤時我又來了一段教師寄語:
我們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不僅僅是因為人類有憐憫之心,
更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
當它們被殺害將盡時,
人類就像最后的一塊多米諾骨牌,
接著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拯救自然環境,實際是拯救人類自己!
筆者認為,高效課堂教學應充滿了智慧,應把握住了教學的生成,應體現了課堂教學的靈動性、創造性。我們不難意識到教學真正的大智慧是一種哲學,一種思想,一種深度的哲思。而我們迫切需要樹立真正的好課觀:好課不一定都是絲絲緊扣、天衣無縫的課,好課不一定都是行云流水的課,好課不一定都是設計嚴密的課,好課不一定都是人人稱道的課,好課要回歸自然的本真狀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要關注學生的言語訓練。拘泥于主觀預設的課堂,拘泥于走教案的課堂,往往是缺少靈動的課堂,這不是課堂的大智慧。預設得越多,達成得越多,充其量是表演課,是教學任務淺層次的完成,嚴重點地說是奴化的教育,是抑制學生個性的教育,未能著眼于人的長遠發展的教育,不利于民族創新人才的培養,更不能算是智慧課堂。智慧課堂,一句話,套用毛主席的詩詞——“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