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俊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小學美術教育已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于在美術教育實踐過程中存在課程綜合性交叉與多樣性不足等諸多缺點,導致了小學美術教育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加之美術教育本身的特殊性,使其又不能與其他教學同等而語。所以在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一個領導者鼓勵著教化者的身份創設情景。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去感受美、欣賞美,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去理解美、創造美。只有把美術教育的特殊性與小學生自身特點相結合,才能在美術教學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美術
一、小學美術教育的特點
(一)教學內容的廣泛化生活化
小學美術課程內容比較豐富,涉及的領域也比較廣泛。如繪畫、書法、雕塑、設計、篆刻、手工制作以及美術史美術欣賞等。新的《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改變了單純以學科知識體系構建課程的思路和方法,從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角度,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學生能夠在課程內容中了解美術學科的豐富內涵及其全部領域,使學生關注生活的視野得到很好的開拓、想象空間得到極大的拓展。這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很重要的意義。但是,作為一名小學的美術老師,如何在課堂上展現這么龐雜的教學內同和教學目標,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是擺在每個老師面前的一個難題。此外,讓小學生更多的關注美術教育在日常生活的應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提高他們的洞察力和鑒賞能力也是美術教學的重點。因此,小學美術教育在更大程度上不斷地趨近于廣泛化和生活化。
(二)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美術教育家尹少淳說過:美術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綜合性質的人類活動之一。這就說明了我國的美術教育應以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為基本點。我國的素質教育還是集中在課堂上,美術教育業不例外。學校的美術教育不單要向學生傳授美術的基本理念和技法,還應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向他們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等,不斷拓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意味著學生的全面發展,而美術教育作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夠幫助我們建立更加精準的審美眼光和更獨特的視覺形象,也能夠幫助我們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擁有更高的審美意識。一個學生綜合素質的開發以及對這個社會的適應能力有有賴于自身對事物的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
(三)重視審美教育
從素質教育的層面來說,小學美術教育擔負了很多任務,其中最為重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這也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德國哲學家席勒說過:通過審美教養可以使人類的精神獲得解放。美術教育是培養學生對美的認識,使學生通過美學教育提高自身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思想,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小學美術教育經歷了從注重美術教育的智育化、德育化的傾轉變為重新強調美術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正式的提出了綜合學科的概念。因此,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視野更開闊、思維更活躍,在更豐富的藝術環境中體驗審美欣賞和創造的愉悅。
二、小學美術教學的原則
在小學美術的課堂上,無論我們采用哪種教學方式,都各有利弊。但無論哪一種教學方式,從本質上說都是有一定的規律,遵循一定原則的。如果能夠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遵循這些原則,那么教學形式將會更加豐富多樣,教學活動就會更容易成功。
(一)互動性原則
小學生由于年紀比較小,都還比較活潑好動。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要抓住這一點,進行合理的引導,從壓制學生的個性轉變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發言的熱情。因此,在課堂的設計中要多加入互動的模塊,這樣更有利于活躍課堂的氣氛、激發起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及教學質量。
(二)激勵性原則
小學課堂除了要向學生講授知識及技能,更重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及學習能力。在美術課堂上,老師既要不斷的提高學生的美術基礎和美術技能,更要不斷引導學生提高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能力,老師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一個牢固的基礎。老師應該樹立時刻激勵學生的意識。在指導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基礎上,及時給予他們掌聲和鼓勵。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這樣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意向;幫助學生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己的潛能,為他們今后的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
(三)啟發性原則
啟發性教學原則從古至今都是教育教學中一條十分重要的原則,小學美術教育尤其突出。小學生的擁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作為老師要多傾聽學生的意見,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武斷的否定學生的想法。要不斷的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主動思維。
三、小學美術教學方法的有效運用
(一)創新教育,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關心每名學生,促進每名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這深刻反映了教育的本質特征。因此,教師要不斷的創新教育模式,以學生為本,不斷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意愿及學習能力對其進行合理的分組。分組完成后,教師要引導各組成員進行有效地"合作"。即讓學生各抒己見、相互探討、給他們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和空間,從而培養他們如何與人交往、合作。在合作式教學模式中,老師要積極的引導學生理解課程內容,啟發鼓勵學生勇于沖破傳統美術觀念的束縛,大膽表露自己心中的感受。創作中的合作學習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從而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進而有效地激活師生的創作激情,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