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唐瀟
中國稅收分權與經濟增長關系——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唐瀟
2016年5月1日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作為地方主體稅種的營業稅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我國中央與地方稅權劃分再次成為熱議的話題。本文采用2003年~2014年31個省、市、自治區的面板數據,運用線性和非線性回歸方程分別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無論是稅收分權總體指標,還是稅收分權人均指標,都顯示我國稅收分權與經濟增長顯著負相關,并且我國稅收分權與經濟增長呈“U”型,稅收分權度最小值為3.506。
稅收分權 經濟增長 稅收分權總體指標 稅收分權人均指標
2016年3月24日國家財政部公布的《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中提到經國務院批準,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營改增的全面實施,意味著作為地方主體稅種的營業稅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而這必定對中央和地方收入的劃分產生重要的影響。為了保持中央和地方收入格局大體穩定,2016年4月29日國務院公布了《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后調整中央與地方增值稅收入劃分過渡方案》,方案中明確規定:“以2014年為基數核定中央返還和地方上繳基數,地方按稅收繳納地分享增值稅的50%?!奔词故翘岣吡说胤皆鲋刀惙窒肀壤?,地方稅收收入比重仍然有所下降。因此,中央與地方稅權劃分再次成為各界熱議的話題。稅收分權還是集權更有利于地方經濟發展?這個度應該如何把握?是否存在一個稅權劃分的最優水平?本文將從稅收分權與經濟增長關系以及稅收分權度兩方面進行實證分析。
本文第一部分為引言;第二部分是文獻綜述,對國內外財政分權思想發展以及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進行文獻回顧;第三部分是財政分權和經濟增長模型,簡單介紹財政分權的概念,以及本文運用的經濟增長模型;第四部分是實證分析;最后是依據實證分析得出相關的結論和建議。
實證研究方面,學術界對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關系作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不同學者選取的數據、模型和財政分權指標等不同,研究的結論沒有達成一致。張濤和鄒恒甫(1998)最早采用中國數據進行實證研究,他們選取1978年~1992年的樣本數據,以人均省以及省以下財政支出占中央財政支出比重作為財政分權指標對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研究,研究發現中國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存在負相關。而林毅夫選取1970年~1993年省級數據,選用邊際留成比例作為財政分權指標,得到的結論卻是財政分權對中國經濟增長起到積極作用。沈坤榮和付文林(2005)采用各地預算內和預算外財政收支比重等7個財政分權指標進行實證分析,也認為中國財政分權促進地區經濟增長。而涉及稅收分權的文獻卻很少。沈偉(2008)將稅收分權變量引入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中,分1982年~1992年和1995年~2005年兩個時期分析我國稅權劃分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認為我國稅權劃分與經濟增長負相關。單新萍和盧洪友(2011)選取1999年~2008年省級面板數據,以地區稅收收入占全國稅收收入比重和地區人均稅收收入占全國人均稅收收入比重為稅收分權指標,對稅收分權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發現當前不合理的稅收分權制度使得稅收分權不利于我國經濟增長。
2.1實證模型
依據巴羅引入公共資本存量的內生增長模型,借鑒沈偉(2008)的計量模型,設定本文具體的估計模型為:

其中αn(n=0,1,2,3,4)為常數,是隨機干擾項。被解釋變量Y是各省名義人均GDP增長率(rjgdp),表示第i個省在第t年人均GDP增長率;為一組核心解釋變量,即稅收分權指標和財政支出分權指標,包括DCexp、DCavgexp、DT、DTavg,定義如下:DCavgrev=各省當年預算內財政支出/全國當年預算內財政支出;DCavgexp=各省當年人均預算內財政支出/全國當年人均預算內財政支出;DT=各省當年稅收收入/全國當年稅收收入;DTavg=各省當年人均稅收收入/全國當年人均稅收收入。為投資增長率,投資增長率中各省的投資用各省固定資產投資近似替代;為勞動力增長率,勞動增長率中各省勞動力用各省從業人員人數近似替代;為一組控制變量,考慮到通貨膨脹率對經濟增長率影響較大,本文在回歸模型中控制了通貨膨脹率(p),通貨膨脹率用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的通脹率表示。
2.2變量選取
本文使用2003年~2014年數據,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各省從業人員數據整理自各省歷年統計年鑒,分析樣本是除港澳臺以外的31個省、市、自治區。變量的基本描述性統計值如表1所示。
3.1稅收分權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結果分析
分別以總體分權指標和人均分權指標進行回歸檢驗,并對每一次回歸都進行了豪斯曼檢驗,結果都是強烈拒絕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不存在系統差異的原假設,因此本文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實證結果如表2所示。
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社會飛速變遷,給傳統的農村社會結構帶來的沖擊是前所未有,一些鄉村人才流失,居民幸福感低下、鄉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鄉村治理缺失等問題日漸顯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邏輯起點變成了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的現實境況,鄉村振興直接影響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質量。因此,發現與提升鄉村內在價值、推動城鄉均衡發展,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途徑。

表1 變量描述性統計值

表2 稅收分權與經濟增長關系回歸結果(2003年~2014年)
表2回歸結果顯示,稅收分權總體指標與省際經濟增長負相關,且在1%水平上顯著,稅收分權人均指標在5%水平上與省際人均gdp增長率顯著負相關。財政支出指標則無論是總體指標還是人均指標與經濟增長關系都在1%水平上顯著為負。
由于現實中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有很多,考慮到地方政府在經濟中的參與度與對外開放程度大小都會影響到經濟增長,因此本文在回歸模型中引入地方政府參與度(involve)和對外開放程度(open)兩個控制變量,檢驗上面結果的穩健性。經濟參與度等于各省財政收入占各省GDP比例,對外開放程度用各省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貨物進出口總額占各省GDP比重表示,其中進出口總額按照當年人民幣對100美元年平均匯價換算成人民幣計價額。估計結果如表2所示,無論是總體指標還是人均指標,稅收分權和財政支出分權兩個核心解釋變量系數符號和顯著性都沒有發生變化,因此回歸結果是穩健的,同時,結果不僅證實了以往研究中財政支出對地區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的結論,還表明我國當前稅收分權制度對地區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
3.2稅收分權度實證結果分析
進一步分析稅收分權度,在模型中加入稅收分權指標的平方項。依然分總體分權指標和人均分權指標進行回歸檢驗,根據豪斯曼檢驗結果,選擇固定效應模型。
結果顯示,加入稅收分權指標平方項后,不論是總體指標還是人均指標,稅收分權和財政支出分權與省級經濟增長的關系沒有發生變化,分別為負和正,并且都在1%水平上顯著。新加入的稅收分權平方項系數也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在此基礎上再引入政府參與度(involve)和對外開放程度(open)兩個控制變量檢驗結果的穩健性,從表3中可以看出,總體指標和人均指標平方項的系數都依然顯著為負,但的顯著性稍微有所下降,但不影響穩健性,因此總體上,加入稅收分權指標平方項后,回歸結果是穩健的。
由于人均稅收分權指標剔除了各省人口對該省稅收收入規模的影響,消除了人口規模造成的稅收分權度指標的差異,更合理地表現了各省的實際分權度,加之總體稅收分權指標與人均稅收分權指標變量及其平方項的系數符號都一致,因此下文選擇人均稅收分權指標對稅收分權度進行分析。項系數顯著為正,DTavg項系數顯著為負,說明我國稅收分權與地區經濟增長呈“U”型。
將表3Ⅲ列系數帶入估計方程中,如公式(1)所示。

表3 加入稅收分權指標平方項后回歸結果(2003年~2014年)
rjgdp=0.196-0.119DTavg+0.017+0.063DCavgexp+ 0.0581k+0.088l-0.095p (1)
對(1)式中rjgdp關于DTavg求一階偏導并令等式為零得到稅收分權度最小值為3.506。當DTavg<3.506時,稅收分權增強不利于地區經濟增長;當DTavg>3.506時,稅收分權增強有利于地區經濟增長。根據表1變量描述性統計,我國當前DTavg平均值為0.517,最大值為3.303,低于3.506,表明現階段我國提高稅收分權度不利于地區經濟增長。
4.1結論
本文選取了稅收分權總體指標和稅收分權人均指標兩個指標來衡量稅收分權水平,以稅收分權指標和對應的預算內財政支出分權指標為核心解釋變量,并引入了控制變量綜合考慮稅收分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巴羅內生經濟增長理論模型基礎上進行檢驗,得出如下結論:無論是總體指標還是人均指標,稅收分權都與地區經濟增長顯著負相關;我國稅收分權與經濟增長呈“U”型,當稅收分權度為3.506時,稅收分權對經濟增長影響最小,我國當前經濟形勢和制度下,提高稅收分權度不利于經濟增長。
4.2政策建議
目前,我國市場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階段,法律制度還不夠健全,沒有建立完善的政府預算制度和規范的轉移支付制度,地方政府財力與事權無法很好的匹配,地方政府行為也無法得到有效的約束,提高稅收分權水平反而不利于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完善政府預算管理制度和建立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完善政府預算制度,規范非稅收入和預算外收入,“清費立稅”,規范政府收入,將所有的收入納入預算管理。建立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其一,集中財權的同時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協調地區經濟均衡發展;其二,將轉移支付全部納入預算管理,并加強有關轉移支付的立法,將其上升到法律層面。
第二,在完善政府預算管理制度和規范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基礎上,適當賦予地方一定的稅權。地方政府依據自身經濟發展的特點,培育地方主體稅種。財產稅的稅源較為穩定,稅基不易隨地區發生轉移,不容易轉嫁,可以直接作用于調節地方經濟發展,借鑒國外普遍經驗,地方政府可以選擇財產稅作為主體稅源。在預算管理制度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完善的基礎上,適當賦予地方一定的征稅權、發債權以及稅收立法權。
第三,對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機制進行改革,改以GDP和財政收入為目標的政績考核機制為經濟、社會、文化、民生等指標綜合的考核機制。完善地方經濟參與度,地方政府應減少行政干預,而為本地居民提供更多針對其消費偏好的公共物品服務。
[1] WE Oates.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National Tax Journal,1993,46(2).
[2] 高培勇.市場化進程中的中國財政分權機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 胡紹雨,申曙光.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中國的例證[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6).
[4] 單新萍,盧洪友.稅收分權與經濟增長-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當代財經,2011(05).
[5] 沈坤榮,付文林.中國的財政分權與地區經濟增長[J].管理世界,2005(1).
[6] 沈偉.試析中國稅權劃分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稅務研究,2008(10).
[7] 陶勇.分稅制對地方財政運行的影響[J].稅務研究,2008(04).
[8] 張晏,龔六堂.分稅制改革、財政分權與中國經濟增長[J].經濟學(季刊),2005(5).
[9] 周東明.財政分權與地區經濟增長——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4).
F224
A
2096-0298(2016)11(a)-1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