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容 谷易
摘要:筆者在本文中介紹了重慶大足區的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對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保證大足區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關鍵詞:重慶市大足區;蔬菜產業;現狀;發展對策
重慶市大足區位于重慶的西部,長江中上游地區,總面積1436平方千米,大足區于2011年12月25日正式掛牌成立。近些年,大足區的農業結構進行了極大的調整,蔬菜產業發展速度很快,現已成為了僅次于枇杷和糧食的第三大農作物,在對農民增收、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增效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
一、大足區蔬菜產業現狀
到2016年為止,大足區有50多種農產品獲得綠色無公害有機食品檢驗單位的認證,并且有4個農業標準示范區成功建設。據統計,建成的大棚基地、蔬菜、林果鋼架大棚基地、智能溫控大棚、新建高標準農田分別為1.5萬畝、6000畝、300畝和20.8萬畝,全區的農業生產機械化比例達到了50%。同時政府也加大了對合作化、專業化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建設力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電子商務示范店分別達到了172家、683個、472個、55個,把農業的組織化水準提高到了68.5%。對農業基礎設施也大力的進行完善,整修水庫83座,修整坪塘1500余口,而且對玉灘水庫的擴建工程還獲得了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和中國水利工程優質獎這兩項建筑工程行業的大獎。
二、大足區蔬菜產業存在的問題
1.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
蔬菜產業的發展農業基礎設施質量標準要明顯的比糧食等農作物要高,大足區蔬菜產業面臨的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自然災害的破壞,在2006年川渝地區出現了百年不遇干旱天氣,這次災害使得我區蔬菜產量大幅減少,嚴重的地方甚至出現了絕收。雖然政府經過了多年的努力去改善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情況,但是在實際上由于基礎設施需要投入的資金過大,深丘山地生態的條件差等原因,大多地區的道路、排灌等農業基礎設施還是不夠完善,對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依然很弱,一旦遇到高溫、陰雨連綿、暴雨等惡劣天氣,就會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2.專業化程度低
大足區的蔬菜產業都比較分散,沒能形成大規模的種植,專業化程度很低,農民也都是各自為政,不注重蔬菜產業的聯合,對大流通、大市場的蔬菜產業要求完全不適應。這種情況就使得蔬菜產業的商品率不高,難以取得更好的種植利潤。
3.生產技術無法有效推廣
現在的農村留守人員大都是一些老人和孩童,農村的青壯年多數都外出務工,這就導致了不但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不足,而且由于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對生產技術的推廣就造成了極大阻礙,再加上許多地方所聘請的技術人員也都是“二把刀”,就造成了產量一直提高不了,成本卻高居不下的局面,農戶的損失很是嚴重。
4.市場價格起伏大
蔬菜產業的價格波動很是頻繁,由于對市場信息缺乏有效的接收和總結,農戶的蔬菜種植品種產量總比市場需求要慢一步,大多數農戶總是看到哪種蔬菜價格高就去一擁而上,造成蔬菜成熟時又成為了買方市場,蔬菜價格大幅下滑,來年不種時價格又會上升,難以把握市場的脈搏,使得“菜賤傷農”或“有市無菜”的怪現象輪番上演。
三、大足區蔬菜產業問題解決對策
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完善
大足區應該在立足于現實,積極的去改善農業基礎設施,重點對農田的灌溉及排水能力進行提高,政府要大力推廣優質的種苗種植,同時加大農戶購買農機及建設冷藏庫的補助力度,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益的目的。
2.加強技術創新和推廣
要加強對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對菜農種植技術進行定期培訓,把科技轉化為第一生產力,提高大足區的蔬菜種植整體水平,同時對基層的蔬菜技術人員也要有一個規范的學習培訓體系,以便更好的指導農戶的蔬菜種植。
3.加強農戶的組織管理
政府要積極推進農戶專業合作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及時的去公布蔬菜市場的實時信息,對蔬菜的供需關系進行預測,指導組織農戶按照市場的需求去決定蔬菜的種植品種和規模,把農戶的生產與市場的需求緊緊聯系起來,避免盲目生產帶來的銷售滯怠,更好的推動蔬菜的產業化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