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鑫
【摘 要】環境工程在環境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環境工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本文先對環境工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論述,然后提出了完善措施。
【關鍵詞】環境工程管理;現狀問題;改進對策
一、環境工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
眾所周知,擺脫貧困、發展經濟是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步階段的首要任務,而發展初期大多是依靠資源為主的粗放方式,例如依賴礦產資源的初級產品形式或依靠廉價勞動力的勞動密集方式。這種發展方式對技術要求低,產品主要靠價格取勝,其附加值和利潤率都不高,增加環保支出會降低產品競爭力,所以會產生較嚴重的環境問題。完成原始積累以后,隨著產業升級、經濟轉型才有更好條件發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產品。盡管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一種更可取的發展方式,但在一定階段內特別是工業化初期并不容易實現的,反映在環境工程管理方面,政府更重視GDP增長,用于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較少,環境監管也不嚴格,很多企業配置的環保設施不達標,或者即使能達標平常也很少運行。
(二)環境工程管理體系不完善與環境改善需求之間的不協調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轉型時期,對環境治理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大,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于2015年1月付諸實施,這部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環保法帶給人們許多希望,但是從上半年處罰的案件數量來看,遠達不到人們預期的那么多,其深層次的原因是體制、機制、制度等方面的問題不是通過一部法律的實施就能全部化解。改善環境需要嚴格執法,這樣才能促使企業在環保方面增加投入,但是缺少公眾廣泛的參與,政府執法效率也難以大幅度提升。環境工程管理涉及到工程建設到運行、維護的全過程,在環評階段就存在許多問題,例如重大環境因素評估不完善,剛性的硬指標不足,軟性指標太多,這為工程日后變樣走形預留借口。在工程建設階段,缺乏嚴格控制和監督,工程質量存在很多問題。環境工程應與主體工程同時驗收,但是不少工程主體驗收投產了,環境工程還沒有提出申請,即使執行了“三同時”制度,驗收時也有意壓低生產負荷。在工程運行階段,與環境監察人員玩“貓捉老鼠游戲”,檢查時環保設施運行,人一走設施也停運了。
(三)公眾環境意識弱
目前,我國環境教育的投入與經濟發展速度不成比例,國民整體素質偏低,環境保護意識不強。盡管有不少人會抱怨環境差,霧靄天氣多,但對于自身造成的環境問題卻視而不見,例如亂丟垃圾、亂排污水、砍伐森林、捕食野味等。實際上環境問題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只知索取而不懂得保護,造就了環境污染的現狀,而環境污染又導致寶貴的自然資源喪失,以致自然環境愈發難以滿足人的需求。
二、加強城市環境工程管理的對策
(一)提高公眾環境意識,完善相關環境立法
影響公眾環境意識的因素極其復雜,各種歷史和現實因素交織在一起,形成當前公眾環境意識水平較低的現實。加強環境教育是提升公眾環境意識的重要途徑,通過環境教育可以讓人們認識到人類生存離不開環境,而環境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摧毀了環境人類也將無法生存,還要讓人們明白保護環境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只有全社會都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才能更有效地推動環境工程管理工作。加強公眾參與和發展環保團體是提高公眾環境意識的另一個重要途徑,公眾參與有利于提高公眾對身邊環境事務的關注程度,發展非官方環保團體容易獲得公眾的信任與傳媒的支持,擴大群眾基礎和提高政府決策的透明度和公開性。在環境立法方面,盡管頒發實施了一系列的相關法律,如《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節約能源法》等,但沒有形成相互鏈接的整體體系,甚至各部法律之間還存在沖突,例如環評法默許“先建后批”,新環保法則不允許這種情況出現。因此,需要不斷完善環境法律體系,強化可操作性,使環境工程管理有據可依。
(二)加強環境立法,規范工程管理
解決環境污染除了加強治污,還需要發展經濟,必須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其內容包括合理利用資源、節約循環利用資源、采用清潔能源、發展綠色產業等,這些應該通過立法進行推進。發展經濟是我們繞不開的道路,但關鍵是如何發展,這既需要政策引導,更需要法律約束。目前,我國法律體系還不完善,除了以治理為主的環保法,也制定了一些促進清潔生產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法律,如《清潔生產促進法》、《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問題是這些法律之間沒有形成主次清晰、鏈接完整的體系,也就是說在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方面法律的剛性框架作用不充分,這必然影響環境工程的應用。在城市環境工程建設、運行、維護過程中,不能嚴格履行程序,質量不能有效保障,皆與法律體系不完善有關,因此健全法律、規范環境工程管理是今后一段時期必須加強的。
(三)推動信息公開,增加公眾參與
環境工程既然是解決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的設施,就與公眾利益有著直接關系,充分的公眾參與和監督是避免工程走樣的重要保障,因此應推動信息公開。有些人會認為公眾參與會影響效率,因為我國公眾環境意識不強,意見難統一,但這取決于信息公開的時機以及信息是否準確,很多項目是在決策之后才公布信息,公眾根本不了解決策過程,利用現時信息網絡的便捷,信息公開已不存在技術障礙,關鍵是項目決策方愿不愿意公開。另外,也要擴大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城市環境工程作用及建設、運行方式。
(四)完善重大因素評估,切實改善治理實效
重大環境因素的評估應成為環境工程的前置程序,也就是說不經過重大環境因素的評估,工程項目不允許開工建設。為了建立重大環境因素的評估體系,要結合工程目標和現實環境,通過科學測算將工程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例如某些工程雖然重大環境因素合規合法,但是工程本身存在不確定性,因此評估指標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設置。評估指標的制定可選擇兩種方法,一是適應現有的環境政策及相關規定進行制定;二是針對實際環境條件和重大環境因素進行制定。顯然后一種方法與環境結合的更緊密,有利于環境工程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由于現行法律及相關規定不夠完善,所以在制定重大環境因素評估指標時不僅要考慮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還要結合實際情況。
三、結束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但是嚴重的環境污染也影響了全國許多地區,因此環境工程建設就成為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措施。解決環境問題本質上是合理發展問題,只有盡量減小對環境的影響,經濟發展才是可持續的,同樣城市環境工程管理也要秉持這樣的理念,使環境工程造福于城市人民。
參考文獻:
[1]韓超,胡浩然.節能減排、環境規制與技術進步融合路徑選擇[J].財經問題研究,2015(7):22-29.
[2]喬琦,李林子,李艷萍.韓國綠色增長法律體系淺析[J].環境工程技術學報,2014,4(4):263-268.
[3]于書一.我國環境工程管理存在問題簡析[J].河北企業,2014(6):6-7.
[4]王開亮,程萬秋.淺談環境工程管理[J].能源與節能,2013(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