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晴 周雨晴
【摘 要】自2008年奧運會以來,我國青年志愿者的良好形象逐漸得到了國人乃至世界的認可。志愿服務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是其回報社會、參與實踐并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徑。本文以北京印刷學院(下文簡稱北印)在校生為主要調查對象,主要通過問卷調查法收集相關信息,對學生群體、社會組織和政府機構在志愿服務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挖掘并提出相應對策,最后對不同層次的志愿服務發展模式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者;志愿服務現狀;發展模式;北京印刷學院
0 引言
志愿服務起源于十九世紀初的西方國家,在西方有著極其深厚的思想基礎和社會基礎。我國志愿服務起步相對較晚,在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實踐中逐漸走上行業化、標準化、社會化、國際化的道路。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由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31個省級協會、全國90%以上的地(市、州、盟)級協會、80%以上的縣(區、市)級協會以及1968所高校協會組成的青年志愿服務體系。截止2011年底,建立各類志愿服務站(服務中心、服務基地)17.5萬個,有注冊青年志愿者3392萬人。在這些青年志愿者中,以大學生為主力軍[1]。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志愿組織不斷發展壯大,大學生能參與的志愿活動越來越多,同時互聯網也為參與途徑與方式的多元化提供可能。電子調查問卷這一載體是快速獲取數據的橋梁,為數據分析提供了數據基礎。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余份,收回有效問卷249份,有效率約為83%。我們通過問卷獲取數據,進行描述性與預測性分析,將數據可視化形成圖表,直觀分析當代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以及存在的不足之處,以此為基礎為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發展提出相關建議,再進一步分析現狀、探究發展模式。為增強調查的科學性與客觀性,在問卷最后,我們邀請熱心人士留下聯系方式進一步交流溝通。62位受訪者提供有效信息,我們選擇了其中三位(均為北印志愿服務組織負責人)進行訪談,為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可靠且充分的信息。
1 大學生志愿服務調查問卷結果分析
自行設計《關于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調查》問卷并通過問卷星網站進行線上發布。問卷內容分為五大方面:志愿者基本信息、志愿服務行為調查、志愿服務認知和態度調查、志愿服務環境調查以及非志愿者相關情況共18題。
收回有效問卷249份,來自北印的有201份,男性受訪者有57人,僅占三成;女性受訪者144人,占七成。基本符合北印總體男女比例。
通過本次研究,我們通過將所取得的數據進行整合,對北印的志愿服務模式進行了分析與探究。整體上,北印作為一所綜合性高校,志愿服務參與度較高,但在活動參與質量、校園志愿服務環境等方面仍需進一步改善;在目的方面,北印學子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各有不同,絕大部分學生愿為社會做貢獻,表明該校的志愿服務風氣較為端正;在志愿服務參與方式方面,該校學生充分利用新媒體,獲取志愿服務信息的渠道和志愿服務類別與時俱進;關于非志愿者,我們分析出此類群體沒有參與志愿服務的主要原因,并且有充足理由相信,經過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為志愿服務創造更好地條件后,這部分同學在很大程度上都將會成為大學生志愿者隊伍中的一員。最后,針對該校實際情況,我們從學校機構、學生社團、社會組織和政府機構等角度出發,為促進該校志愿服務的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本次研究以“點”論“面”,最大的缺陷在于數據不全面,主要體現為樣本量較少,容易受到極端數據的影響從而造成結論的偏差。此外,也會造成研究結果代表性不強,存在片面化的情況。為進一步深入、準確研究該校的真實情況,可以尋求學校相關部門以及學生社團的幫助,爭取獲得更多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數據。
2 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中存在的問題
2.1 大學生意識形態
總體上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不強,參與積極性較低。大學與高中的巨大差別與變化,使相當一部分新生不適應新環境,不能合理安排利用好業余時間,投入過多時間在網絡與娛樂中,接觸志愿領域較少。
問卷分析中,我們發現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參與動機總體上是積極健康的,但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利益原則”逐漸在社會中得到廣泛認同,效益最大化價值導向滲入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一定程度影響了“集體利益”首位的傳統價值觀。
2.2 學校志愿服務環境
在高校實踐操作中,學校存在相關規定、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大學生實際參與的活動類型與期望中活動類型存在一定差距,環境保護、大型體育賽事、國際志愿服務等熱門的專業化項目較少,學校與這些領域的連接度不夠,沒能提供足夠的實踐機會。而社區建設、一般捐贈、幫困扶貧等低運作成本項目成為大學生志愿活動的主要部分,缺乏一定特色與吸引力,形成了大學生個人意向與現實所提供的機會不吻合的需求沖突[2]。
志愿服務保障支持上仍有很大改善空間。北印在制度層面上引導和推動志愿服務常態化的發展,在人身、財產安全上有所保障,但在資金支持,專業化培訓、指導,信息化平臺運用等方面仍不夠完善。
2.3 社會環境
中國最早的公益組織由國外支持,我國在志愿服務方面與國際仍存在一定差距。志愿服務雖為自愿無償,但活動本身需要大量的物資支持,組織機構需要社會與國家足夠的資金支持,大學生也不具備長期依靠自身條件參與志愿服務的能力。同時國家沒有足夠多的優惠政策扶持大學生畢業后以志愿服務為職業發展方向,存在大學生公益理想與經濟現實的矛盾。
近幾年,社會組織孵化培育項目不斷增多,但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缺乏能持久發展并具規模與影響力的志愿服務組織。志愿組織發展的不成熟且與高校對接不足都是大學生志愿困惑的重要原因。在社會組織孵化項目的推動下,公益組織群體不斷壯大,初級發展中的管理者往往規范意識不強,企業缺乏應有的專業人才,兼職人員占較大比重,一般重視業務,輕視財務管理,財務不規范同時缺乏透明度,信息披露不足,缺乏影響力。[3]另外,隨著社會組織的公司化發展,資金缺乏成為一大困境,無形中增加了整個團隊的壓力。
3 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模式探索
3.1 高校自身進行管理創新
為助力大學生志愿服務新模式的持續發展,高校作為與大學生志愿者聯系最緊密的組織,應該從制度、組織、文化等方面進行管理創新,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新模式注入新活力。
制度層面,從志愿者注冊、培訓、保障與激勵等多方面嚴格控制志愿質量,提高高校志愿服務水平。組織層面,高校應與共青團中央緊密聯系,實行團中央倡導的關于促進高校志愿服務的舉措。校內應建立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的志愿者組織,使學校、學院、學生社團和志愿者權責分明。文化層面,高校內應大力倡導、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弘揚志愿精神,使“志愿文化”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鼓勵學生參與、組織志愿活動,推動志愿服務的全民化。
以北印經管學院學生社團“心欣社”為例,該公益性社團在開展傳統的捐款捐物、支教等志愿服務的同時,進行了志愿服務新模式的多元化發展,每月定期舉辦“九元行動”為湖北省貧困山區小學募捐,假期組織志愿者前往受捐地點支教與交流,實現志愿行為與社會實踐的統一;定期前往大興區愛晚護養院為老人獻愛心、送溫暖,實現了志愿服務與社區的緊密聯系;與興華中學攜手開展“學·長”計劃,帶領中學生參與志愿活動,實現了志愿活動與“助人自助”志愿精神的統一,為北印志愿服務發展增添亮色。
3.2 高校與各社會組織應擴大合作
高校應創造條件為學生志愿服務社團與公益組織建立合作關系,在互利原則下達成共進協議。高校與社會組織的直接對接既可以最大程度上保障學生志愿者的權益又可以為公益組織提供志愿者來源保障。
一方面,高校可以為公益組織提供穩定的志愿者來源,并選拔優秀型管理、財務、社會工作等相關專業人才,為減少組織財務困惑、更規范發展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公益組織為校園提供志愿機會與志愿者保障,且為潛在社會工作者提供未來職業發展機會,相關專業學生可通過參與公益組織活動實現所學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為今后參與公益工作積累經驗。
以北京市大興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為例,它為大興區社會建設工作辦公室領導下的社會組織服務機構,目前有愛眾社工、藍天救援等15個社會組織正在中心孵化。這些公益組織以大興區為主要活動區域,部分負責人在開展活動時會聯系附近高校招募志愿者。如果這些社會組織能夠與相關高校建立起緊密的聯系,形成合作的長效機制,對社會組織、高校志愿服務以及大興區志愿事業的發展都將是很好的發展機遇。
3.3 政府應助推校園公益的發展
政府推力是促進高校志愿服務發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可通過政策、財政支持助力校園公益組織長遠發展,提供物資與精神上的雙層支持,在助力校園公益發展的同時為大學生就業開創新道路、新前景。同時政府應即刻開展工作,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公益組織的監管,使公益組織成為未來經濟市場的“清泉”,青年職業發展的“亮點”,從而為大學生志愿者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近年來,北京市開展了“志愿家庭”活動,旨在使志愿服務深入家庭、深入社區。同理,建立“志愿高校”也將為我市志愿服務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契機。大學生志愿者群體具有數量與質量的雙重優勢,校園公益是志愿服務領域內極具潛力的發展模塊。
【參考文獻】
[1]鄧迪.天津市大學生志愿服務現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天津醫科大學,2015,5.
[2]劉長生.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現狀與對策—以安師大為例[J].高校輔導員學刊.
[3]于生榮,李琪瑤.破解公益組織財務困境的對策[J].管理論壇.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