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容
摘 要:在臺灣地區繼續教育又稱為推廣教育,包括了高等院校辦理的各類繼續教育活動;通過簡要梳理臺灣地區高校繼續教育的推廣發展歷程,解析高校在終身學習社會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關鍵詞:臺灣地區;繼續教育;推廣;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218-02
一、高校與繼續教育
高校是繼續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高校繼續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戰略要求,也是高校自身服務社會、培養人才的重要渠道;高校繼續教育是由高等教育機構提供的一種繼續教育,是大學院校利用其既有人力及物力資源,以多種不同的傳授力式,針對成人的需要提供有系統、有組織的學習活動,使成人得以“部分時間學習者”的身份前往就讀,而達到發展潛能、充實新知、改進技術、獲得專業資格,或在態度和行為上產生改變,達到自我實現的最終目的。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為社會大眾提供了一個知識學習和服務平臺,不斷滿足社會成員在職業發展、人生生涯的各階段學習需求,提高人們適應社會和時代發展素質和技能。繼續教育是時代發展的潮流,如何發展高校繼續教育也是當前大學教育改革的一項發展重點。
二、臺灣地區高校的繼續教育發展歷程
(一)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新生期:大學夜間部
戰后臺灣地區經濟快速成長,使得高校繼續教育獲得迅速發展,如空中教育、臺灣大學推廣教育都于此階段創立。
20世紀50年代初臺灣地區僅有大學院校4所,為了使更多青年接受高等教育,臺灣地區有關當局于各大學辦理補習班級,并創設大學院校夜間補習班。1958年到1961年,有大學開始辦理具有正式學籍的夜間部,如臺灣大學、臺灣勝利師范大學等。1962年臺灣地區的相關教育部門頒布《各院校夜間部改制要點》,1963年私立淡江文理學院率先舉辦全臺第一所新制夜間部,而后臺灣地區各大專院校陸續設立夜間部。1965年,臺灣地區公布《專科以上學校夜間部設置辦法》,要求各大專院校開班夜間部。由此,大學夜間部正式成為一種制度,并成為臺灣地區繼續教育的一個重要領域[1]。
(二)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推廣教育成熟期
進入70年代,臺灣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出現了經濟升級,對高級專業人才和技術人才的需求量大增,也帶動了教育升級,臺灣地區的高等院校呈現急劇增長的勢頭,成人教育也向上延伸到大學本科及以上水平。
與此同時,遠程教育事業也漸漸起步。臺灣地區的相關教育部門1972年公布了《公立補習學校空中教學實驗辦法》作為辦理空中教學的主要依據,并成立空中教學委員會,1986年空中大學正式成立,首屆學生20756人。空中大學的成立使臺灣地區的繼續教育邁入了一個新的里程。
1980年臺灣地區公布《社會教育法修正案》強調以實施全民教育及終身教育為宗旨并針對教育現狀和社會實際需要,從繼續教育的立法準備、推廣經費、專門人才等確定了臺灣地區繼續教育的基本框架。1990年臺灣地區制定《成人教育工作綱要》該文件明確提出發展大專推廣教育,通過彈性學制和多種學習方式,為民眾繼續增進職業新知和就業技能。1991年5月《大學校院夜間部設置辦法》通過,該辦法不僅提高夜間部的教學水平。同時也緩解了許多公立大專院校大多不愿開辦夜間部的狀況,進而為相關民眾提供了更好的接受繼續教育和學習的機會。
(三)20世紀末以來回流教育轉型期
進入21世紀以來,臺灣地區面臨地區經濟發展轉型和人口少子化壓力,積極倡導回流教育和學習社會教育理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倡導回流教育和終身學習理念,高等院校承擔的教育、科研和服務三大功能,使其成為終身學習的重要承擔者。
1996年臺灣地區在《教育改革總咨議報告書》提出通過回流教育制度作為建立學習社會的重要進程;教育主管部門緊接著于1997年發布《推展終身教育建立學習社會中程計劃》明確要推展回流教育,對回流教育作更明確的規劃。
為達成鼓勵終身學習、推動終身教育、增進學習機會與提升人民素質等目的,臺灣地區于1998年發布《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說明在邁向發達的過程中,在教育上所面臨的挑戰;并提出建立學習社會,作為響應挑戰的具體途徑。明確將回流教育作為學習社會的重要渠道。
2002年6月臺灣地區正式公布了《終身學習法》,這部法詳細規定了學校、政府、社區對繼續教育的職責,這部法的頒布也讓臺灣地區的繼續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更有保障。
三、高校繼續教育面臨的挑戰
當前是繼續教育重要的發展機遇期,也同時面臨許多挑戰:首先是繼續教育專項經費主要靠學費收入,除辦學成本外,對繼續教育學術研究經費縮減;其次,各類社會培訓機構不斷涌現,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態勢也使高校繼續教育面臨壓力,除此之外,網絡信息時代,資訊傳播和遠程教育也推動高校繼續教育教育教學改革必須跟上時代步伐。而在高校內部,繼續教育的發展同樣面臨不少壓力:研究人員和行政人員的保守心態,校內資源的爭奪,行政化體制無法因應市場化競爭,對成人學生學習動機與參與的研究不足,與政府、企業機構未建立充分合作溝通機制等。
高校繼續教育必須對未來學習社會有所認識,只有加大創新力度,加快發展模式轉型,豐富辦學內涵,采取調適的策略和方法,與時俱進,才能擔當終身學習領導者角色,從而帶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帶動當地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
(一)豐富高校繼續教育內涵
傳統上,高校繼續教育部門的主要業務有:以提高教育程度為目標的學歷教育、以提高成人就業技能為需求的大學后繼續教育和以在職人員為培養對象的各類職業培訓。在邁向終身學習社會中,高校繼續教育內涵應該進一步豐富,休閑教育、老年教育可納入業務范圍,培養社會成員具有休閑娛樂、營養健康的良好觀念與相關知識,協調人們充實生活內容,調試生活態度,提高精神文化境界,以實現個人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因此,在傳統教育范疇之外,可以增加各類生活講座、藝術課程等,如此可將高校殿堂的繼續教育延伸至平常百姓家,從而獲得新生和活力。
(二)分類教學,優化高校繼續教育課程結構
高校繼續教育以廣泛的社會大眾為教育對象,職業訓練、休閑教育、健康教育等對象分類繁多,面對如此異質化的教授對象,高校宜針對不同對象的需求進行系統化的需求評估,規劃不同的課程以符合不同人群的需要。尤其在市場化環境下,繼續教育課程的分類實現精準定位尤為重要。繼續教育可分為修讀學歷和修讀課程兩種。學歷制可在學生修業期滿發給結業學分或相關學歷證明;修讀課程則發給結業證明。對已獲得一定教育程度的成人,提供其繼續接受高校正規教育的機會;對已就業或需要再就業的在職人員,提供其增加新技能新知識、提高就業競爭力的職業培訓;對未就業或需要轉業者,正規數育的機會;對一般民眾提供其休閑娛樂及充實生活所需知能的機會,如樂齡教育、女性教育等。從而優化繼續教育課程結構,多樣化整合高校繼續教育教育資源,使高校真正成為繼續教育的提供者和服務者[2]。
(三)創新高校繼續教育教學方式
高校繼續教育發展已過歷經數十年,而教學教研方式一直以傳統課堂講授方式為主。目前高校繼續教育短期類多為晚間或周末學習,每周3-12個學時,進修類多為寒暑假,每周上課20個學時以上,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短期或臨時講座,時間從數場到數日不等。世易時移,在當今時代信息技術發展一日千里,教學現代化和課程信息化成為高校繼續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通過數字化、網絡遠程等非傳統教育途徑,利用網絡與移動終端教學,突破傳統學校教育在時間、空間與數量上的限制,并且方便老師教學,也方便學生們學習,這也成為實現繼續教育終身學習的理想手段之一。根據高校繼續教育的內涵和目標分類體系,試行彈性學制,開設多種課程并增設社會所需種類;改進現行課堂教學方式,規劃辦理高校普遍推行靈活多樣學習方式,網絡化遠程教育傳播體系是當前高校繼續教育的重要任務。
四、結束語
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繼續教育也越來越受到各方關注,全球化趨勢下,資源加速流通,繼續教育的師資、生源、教育管理、教學方法和課程內容等都需要不斷改革創新,迎接全球化挑戰。臺灣地區地區高校對繼續教育的推廣和發展、教育主管部門對其規劃和法制化都已發展到比較高的水平,堅持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在辦學模式、課程設計等方面重新設計一種更為滿足市場化、信息化社會需求的發展模式,高校繼續教育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順應規律,取得良好長足發展。
(作者單位:廈門理工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臺灣高校繼續教育發展模式與啟示”(項目編號:JAS150426)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黃富順.臺灣地區終身學習的回顧與前瞻[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05).
[2]吳明烈,吳明德.臺灣地區地區大學回流教育政策與發展[J].教育發展研究,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