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暉 趙屹
摘 要: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與交流的形式在不斷發展變化。新媒體種類繁多,各種新媒體的應用形式也是五花八門。當前的新媒體可以劃分為數字新媒體、網絡新媒體和移動新媒體三種類別。每類新媒體都具有多種形式,本文對各種新媒體形式進行了歸納分析。研究和明確新媒體的類別和形式有助于加強整個社會對于新媒體的認識并取得共識。
關鍵詞:新媒體;類別;形式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11-0014-02
一、引 言
當前,網絡社會已經進入“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進行信息傳播與交流的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傳媒市場的細分而產生的新型傳播媒體,其名稱各異,種類繁多,應用形式五花八門。研究和明確新媒體的類別和形式有助于加強整個社會對于新媒體的認識并取得共識,有助于促進學界的理論研究和業界的技術發展。
二、新媒體的類別
依產生的先后順序,當前媒體可分為五類:報紙、雜志、書籍等紙質平面媒體為第一媒體,廣播為第二媒體,電視為第三媒體,互聯網為第四媒體,移動網絡為第五媒體。新媒體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具有高度互動性和非線性傳播特質的,能夠傳輸多元復合信息的大眾傳播媒體。如圖1所示,在五類媒體中,新媒體主要是指寬帶互聯網和移動網絡兩類媒體,重點是指二者的增值服務這一塊。但這并不是說,第一媒體到第三媒體就被排除在新媒體之外,它們經過改良與發展,也衍生出很多具有新媒體特性的新媒體形式。因此,當前的新媒體可以劃分為以下三種類別:
圖1 新媒體范圍與類別示意圖
1.數字新媒體。數字新媒體不是真正發展出來的媒體的新類別,而是指第一媒體、第二媒體、第三媒體應用數字技術以后的新形式。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三類媒體紙質平面媒體、廣播、電視都無法再堅守傳統的、固有的傳播方式,而是加快了數字化進程,走上與第四媒體、第五媒體融合發展的道路,經過融合創新后升級換代為數字新媒體。例如傳統報紙、雜志、書籍發展為使用手持閱讀器等多種終端讀取的數字報紙、數字雜志、電子書;傳統廣播發展為用數字廣播收音機、網絡收音機、車載衛星收音機等收聽的數字廣播;傳統電視發展成有線數字電視、IPTV網絡電視、地面無線數字電視、直播衛星數字電視等。
2.網絡新媒體。第四媒體發展到寬帶互聯網階段成為網絡新媒體。它為人類信息交流創造了全新的模式,使得信息瞬間便可傳播到全世界。因特網在全球的迅速擴展,標志著網絡環境的形成。網絡環境的形成正式宣告信息社會來臨。在以因特網為標志的網絡環境下,傳統的信息提供與獲取方式徹底改變。信息的傳遞與交流消除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信息在更高的程度上實現全社會的共享。
網絡發展到2005年,新的互聯網分水嶺出現。2005年之前被認為是以門戶網站為代表的Web 1.0時代。2005年9月Tim OReilly正式闡述了Web 2.0的概念和架構[1]后,Web 2.0時代到來。Web2.0之前,網絡信息主要存儲在服務器上集中提供給用戶,用戶通過瀏覽器被動地接受信息,所獲信息的質與量取決于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缺乏創造性與個性化,這個階段被稱為Web1.0。在Web2.0平臺中,信息內容的產出主要來自用戶。每一個用戶都可以生成自己的內容并將這些內容進行傳播、交流與共享。用戶主導、用戶參與、用戶分享、用戶創造是Web2.0的重要特點。如果2005年之前的網絡媒體還介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那么Web2.0爆發式地催生了網絡的參與性、社會性、開放性和對等性,從而使網絡媒體發展成為網絡新媒體。
3.移動新媒體。移動新媒體是指第五媒體即移動網絡的無線增值服務。它是基于無線通信技術,通過以手機為代表的各種移動視聽終端,傳播和展示即時信息內容的個性化媒體。它首先繼承了第四媒體即網絡新媒體所具有的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特點;其次,移動新媒體覆蓋人群廣,使用手機和無線網絡的移動終端用戶全部是其受眾。2015年中國境內活躍的手機網民數量達7.8億,占全國人口數量的56.9% [2]。這使得移動新媒體具有了傳播范圍廣、傳播效果及時、傳播方向可定向、傳播成本低、影響力大的特點。這些特點促使移動新媒體成為當前社會最普及、最快捷、最方便并可實現強制性信息推送的主流媒體之一,成為流行文化的代表符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智能手機是移動新媒體的典型代表。移動新媒體的應用形式主要包括SMS、MMS、WAP、手機報、手機雜志、手機可閱讀電子書、手機可收聽網絡廣播、手機電視、手機博客、手機微博、各種社交媒體手機版、移動社交、移動應用、移動互聯網門戶網站等。
上述三類新媒體類別由于不是按同一標準劃分產生的,所以內容會有交叉。比如手機電視既是數字新媒體又是移動新媒體,電子書是數字新媒體但同時又可以通過網絡新媒體和移動新媒體進行傳播和閱讀。三類新媒體之間的關系可以歸納為:數字新媒體的內容可以作為網絡新媒體和移動新媒體的內容,網絡新媒體和移動新媒體可以成為數字新媒體內容的載體。
三、新媒體的形式
新媒體形式是指新媒體的使用模式、表現形式與應用形式。從技術產物層面看,指網站平臺、應用軟件和系統等;從產業層面看,還包括新的媒體經營模式。博客、微博、Wiki、SNS、播客、微信都是新媒體形式。目前較熱門的新媒體形式不下30種,其中多數是Web2.0時代的新技術和新工具,多數屬于促進信息創建、協作、共享的社交媒體,多數主要應用于或可應用于第五媒體即移動網絡之上。這些新媒體形式基于人的互動關系而形成“社會網絡”,改變了人們的信息需求和行為模式,進一步促進了信息的開放、共享和聚合。表1顯示了筆者基于類別對新媒體形式的分類和歸納。
Web 2.0時代的博客被認為是是繼電子郵件、網絡論壇、即時通信之后出現的第四種網絡交流方式。也有人說在Web 1.0時代,門戶網站、搜索引擎、即時通信是三大主導產品。筆者認為,網站、搜索引擎是Web 1.0時代的基礎應用,電子郵件、網絡論壇、即時通信是Web 1.0時代具有代表性的交流形式。此外Web 1.0時代還有網絡雜志、網絡報紙、網絡文學、網絡廣播、網絡電視、網絡游戲等多種媒體形式。
Web 2.0時代,各種社交媒體層出不窮,而Web 1.0時代產生的媒體形式也隨著技術更迭而升級變革。例如即時通信、網絡論壇、網絡游戲等媒體形式都染上了濃厚的Web 2.0色彩。在表1中,即時通信、網絡論壇產生于Web1.0時代,但也將其歸于社交媒體,而社交媒體本是基于Web2.0的。其實,Web2.0與Web1.0沒有絕對的界限。Web2.0技術可以成為Web1.0應用的工具,即時通信、網絡論壇這些在Web2.0概念之前誕生的媒體形式本身也具有Web2.0特性。
各類社交媒體在網絡媒體的母體里萌芽和發展,隨著移動應用的快速普及,如今已經拓展到移動互聯網支撐的手機媒體群。因此,表1將新媒體形式的典型應用分為手機端和桌面端。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新媒體形式都有了手機版的應用。各種媒體形式向移動形式上發展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目前,很多應用已經成為網絡媒體、社交媒體和手機媒體三者之間的交集應用,例如QQ即時通信、新浪微博、微信、人人網、優酷視頻等。微信在CNNIC報告中被列為即時通信類。筆者認為,從主要功能上看應將其歸入移動社交類,它同時兼具即時通信的功能。
當前網絡新媒體正在逐步邁向Web3.0時代。Web3.0在表1沒有表現出來。它是融媒體乃至智媒體的實現,其核心思想在于融合,它能融合各種網絡內容。Web3.0的主要應用形式是個人的門戶,它是完全按照該用戶關注信息的偏好和行為習慣進行組合而形成的,是基于用戶需求的信息聚合。Web 3.0時代媒體的評價標準不再是流量和點擊率,而是信息到達率和用戶價值。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協會,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狀況及其安全報告[R/OL].(2016-05-17)[2016-09-22].http:/m.mai goo.com/news/455795.html.
[2] 中國互聯網協會,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狀況及其安全報告[R/OL].(2016-05-17)[2016-09-22].http:/m.mai goo.com/news/455795.html.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