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生●
浙江省龍游第二高級中學(324400)
?
新高考下高中化學延時作業淺談
祝 生●
浙江省龍游第二高級中學(324400)
新課程背景下,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延時作業受到教師們的青睞.延時作業的合理布置是落實多元化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延時作業的形式豐富多彩,沒有固定格式,結合化學學科的特點和筆者的教學實踐,本文將介紹中學化學延時作業的常見模式和教學體會.
新高考;延時作業;多元智能;課題研究
1.錯題處理
學生可將平時練習中碰到的錯題及時記錄,并對錯誤原因進行分析.教師可培養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寫錯題分析、編錯題集的好習慣.
(1)分類整理.基于錯誤原因,將所有的錯題分類整理,如概念模糊類、粗心大意類、顧此失彼類、圖型類、技巧類、新概念類、數學思想類等,同時標注各題屬于某一章某一節的內容,這樣分類的優點在于既便于查找,又便于給今后的復習.
(2)記錄方法.教師可指導學生掌握錯題的記錄方法,讓學生注意教師講題的引入語、解題的切入口和技巧、思路突破方法、規范步驟及小結等.并在該錯題的一邊注釋自己解題時的思維過程.
(3)必要補充.對于錯題,學生要查找資料或課本,研究與之相同或相近的題型,并作出解答.如果學生解決沒有困難,說明此知識點已掌握;如果不能解決,則學生還需對該問題作深入研究和處理.
(4)錯題改編.當學生的解題經驗逐漸豐富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錯題進行改編,這是彌補知識漏洞的最佳方法.
(5)自編命題.讓學生動手編題,是一項新的嘗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不斷地滲透該新理念,如一題多變、命題的推廣或特例、錯題剖析、殘題補全,編擬習題的常用方法及注意事項等.
2.延時回答

課堂時間內,學生不必對所有問題作出全面的解答,教師可容許學生在課后經過自主探究和認真思考后再作答復.例如,筆者設計了一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讓學生們課后思考“如何在適當位置添加兩根玻璃導管,使它成為連貫的無需人操作的過濾裝置?”在下一次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們匯報各自的想法并相互評價.聯系一定的物理知識和生活常識,學生思路新穎,方法靈活,突破了定勢思維的影響.基于醫院里掛瓶的啟發,學生想象出添加兩根玻璃導管——一根進入空氣,一根流出液體.通過對各種兩根玻璃導管的位置設計方法,我與學生們一起探究和討論可行性,最后得出了圖2的設計方法.
3.課題研究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以設計有趣的課題研究.例如,筆者布置布置了“番茄的化驗”作業.學生根據所學的有關知識進行自主的研究.
(1)測酸性
①取一只大的半熟番茄,洗凈后去皮,用刀切成小塊包入兩層紗布中擠壓.擠出的液體用濾紙或多層紗布過濾于一個燒杯中,得純凈新鮮的番茄汁.
②用滴管吸取一些番茄汁,滴1~2滴到藍色石蕊試紙上,觀察現象并分析.
③在試管中盛5mL的番茄汁,逐滴滴入稀氫氧化鈉溶液,并不斷用pH試紙測溶液pH值.
④在另一試管中盛5mL番茄汁,放入少量鋅粒.把試管放在酒精燈火焰上稍稍加熱,觀察現象并分析.
(2)測有機酸
①用毛筆蘸取番茄汁,在白紙上寫字或畫畫,讓紙自然晾干,觀察現象并分析.
②將紙放在酒精燈的火焰上方稍稍烤一下,觀察現象并分析.
③在試管中注入3mL番茄汁、2mL無水乙醇,再慢慢地滴加3毫升濃硫酸,充分振蕩.然后把試管放在酒精燈火焰上小心加熱5分鐘,觀察現象并分析.
(3)番茄電池
①取一只大的半熟番茄,相隔一定距離插入一片銅片和一片鋅片.

②把銅片和鋅片的上端用導線與靈敏電流表相連(如圖3),觀察電流表的指針偏轉情況,并分析原因.
4.專題總結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重要的知識點或重要思想方法(技能技巧)進行專題總結.為了尋找符合要求的題目,學生需要查閱大量資料,做大量練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目標明確,又是興趣所在,故學生不再有單調應付作業的枯燥感.
5.相似知識點對比
知識點之間的比較是學生牢固掌握知識,提升遷移和評價能力的重要途徑.除上述類型外,延時作業常見的形式有寫章末小結、自編命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解決抽象難懂的問題等.
學生在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方面存在的個體差異使得延時作業的質量差異很大.因此,我認為教師應在以下方面要多做工作.
1.轉換教學觀念.教師應“將作業重新界定為能夠彌補課堂學習之不足的課外學習機會”,有針對地選題訓練學生,避免不加選擇地進行“拉網式”題海戰術.
2.豐富作業層次,體現人文關懷.讓每位學生都能做、會做、愛做,使化學真正成為一門大眾科學.
3.控制作業數量.教師應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將作業做精做透.
4.提升學習遷移.教師在布置延時作業時要講明講透,在完成作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指導作用,培養學生養成積累資料、分析現象和舉一反三的習慣.
5.及時跟進過程.教師在作業期間有必要多多了解作業進度情況,督促學生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6.充分展現成果.延時作業完成以后,教師應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場所,及時展示學生學習成果,為學生的個性張揚提供平臺,成果交流不拘一格,可采用多種形式,如多媒體展示、辯論、板報、自編試卷、寫心得體會等.
G632
B
1008-0333(2016)24-00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