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寧
例談小語課堂言語實踐的“本位”和“上位”
駱寧
】言語實踐;朗讀;表達;練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言來自言語,言語包含語言。何為言語?指的是個人在特定語境中的具體的語言運用和表現。語文課程的任務就是學習言語。語文的性質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屬性:言語實踐。吳忠豪教授認為,語文課要有兩個轉型。第一個轉型,是從理解內容來組織課程轉變為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我們的教學過程,應該圍繞語言文字的運用來組織安排。第二個轉型,從教師講讀課文轉變為學生的語文實踐。
方向的變化帶動了課堂的變革。“語用”“言語實踐”成了當下小語課堂中的熱詞,無論是公開課、賽課,還是家常課,語文教師都著力在自己的課堂上體現語言文字的運用,語文課的價值回歸到了本位。筆者整理了轉型以來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語文課堂教學實錄,發現不少語文教師在做好言語實踐的“本位”的同時,還在尋求“上位”的突破。這里的“上位”并非言語實踐的最高層次,而是基于教材、學情的更高層次的言語實踐的教學嘗試和突破。
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它是學生語文學習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語文學習而言,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理學家朱熹主張朗讀,他說: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牽強暗記,且要“逐句玩味”“反復精詳”“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如此,我們才可以深刻領會材料的意義、氣韻、節奏,并產生一種“立體學習”的感覺。
【課例】孫雙金,人教版五上《落花生》片段
師:你能不能把喜歡的感情讀出來?剛才,我聽你們集體讀,有一個優點:非常整齊。但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你們每一句都是刀削的,一茬齊。有時停頓要長一些,有時要短一點,要根據內容和感情來讀,好不好?自己讀讀,體會體會。
師:誰愿意讀?把喜愛崇敬之感讀出來。
學生朗讀。
師:老師再讀一下,比較一下,看誰讀得好?誰好就向誰學習,好不好?
教師示范。
師:你們點評點評。
生1:孫老師感情很深,那位同學讀得平淡些。
師:孫老師就這個水平嗎?感情深嗎?我不要聽籠統的,你說我好在哪兒?
生2:孫老師讀得意味深長。
生3:孫老師把桃子、蘋果、石榴和花生的特點讀了出來,還有些詞重讀了。
師:哪些詞重讀了?
教師再示范。
生4:“高高地”重讀了。
生5:重讀的是“很多”和“一樣”。
師:我這個“一樣”讀得輕一點,有時突然輕下來,能引起別人注意;有時故意停頓一下,也能引起別人注意。
教師又示范。
師:讀書是一門藝術,我們要好好體會這門藝術。什么地方該讀得慢?什么地方該讀得快?什么地方該用什么語氣才能把感情表達出來?下面學著老師的樣子,大聲讀剛才這段話。
《語文》教材中每篇文章基本都有一個教學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小學階段學生朗讀的普遍標準。“正確”“流利”自不必說,而“有感情”就大有文章可做。孫雙金老師這節課中的朗讀指導體現的不只是“有感情”,而是基于文本,在讀出感情的同時,還要讀出自己的見解。他對于文本的解讀,從朗讀中可見一斑。
崔巒老師早就指出:語文教學要從教學觀念、方法、策略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從而實現閱讀教學“美麗的轉身”,由“教課文”變成用課文學語言、用語言。語文教師應由分析課文內容的教學,轉向建構以學習表達為導向的教學,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運用語言的能力。近年來,小語課堂上“指向表達”“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主張比比皆是,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且不論這些指向的 “絕對化”“片面化”,指向表達方法的言語實踐在小語閱讀課堂上一定是必要的。
【課例】魏斯化,蘇教版五下《大江保衛戰》片段一
師:還有哪一段是寫保大堤的?
生:第4自然段。
師:同樣是保大堤,有什么不同?
生:一個是總體的,一個是個人的。
師:我對你的話很感興趣,具體說說看。
生:400多名官兵,肯定不能都寫。
生:第二自然段中提到了官兵們、戰士們、他們。
師:第4自然段寫的是?
生:黃曉文。
師:這樣的寫法我們在《天鵝的故事》中接觸過。
生:這種寫法叫“點面結合”。
魏老師的教學關注了文本的表達方法,即“怎么寫”的問題。通過這段教學,學生們再次認識了“點面結合”的寫法,知道了這種寫法適用于場面的描寫。魏老師并沒有戛然而止,而是精彩繼續。
【課例】魏斯化,蘇教版五下《大江保衛戰》片段二
師:請你聯系第4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中,能否找到黃曉文的身影?
生: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腳趾,他們全然不顧,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大堤,保住大堤!”。
生:官兵們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來回穿梭。有的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腳奔跑起來。
師:這是兩處聯系,找得準,說得準。
生:官兵們肩扛沉重的沙包,黃曉文扛麻包。
生:汗水、血水,和猛地一拔,鮮血涌了出來。
師:面上有描寫,點上有勾連,這叫“點面結合”。
生:前面寫全然不顧,后面的黃曉文就完全表現出來了。
師:前面是一幅幅真實的畫面,后面是感人的畫面。如果我呈現兩個材料,你覺得可以和前文的什么勾連?(出示文本材料)
“面上有描寫,點上有勾連,這才叫點面結合。”魏老師的這句話將“點面結合”提升到了“上位”。可貴的是,這一看似深奧的寫作知識教授得如此 “淺顯”,教師領著學生在文本中走了兩個來回,學生對這一寫法的理解已然“更上一層樓”。自此,“點面結合”在學生的認知體系中已不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種語文能力。顯然,適當的方法、精準的切入、合宜的訓練可以使指向寫法的言語實踐更加富有創造力和生命力!
新課標中有這樣的表述:“重視學生讀書、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等語文實踐,提倡多讀多寫,改變機械、粗糙、煩瑣的作業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新一輪課改以來,小語課堂上出現了針對文本表達、語言積累、思維提升的優質練習,其中以讀寫結合居多。不過,在一些課堂上也有基于 “應該設計一處寫話練習,使課堂更加豐富飽滿”“片段的語言表達形式很有特色,應該讓學生進行仿寫”的讀寫結合訓練。這種為了“言語實踐”而“言語實踐”,為了課堂形式而設計練習的方式,沒有觸及學生“寫的核心價值”,因此沒有實踐的意義。
【課例】張學青,六年級《一個愛惜鼻子的朋友》(課文選自沈從文《湘行散記》)
師:用自己的鼻子來圓自己尷尬的場。幾件事?三件事,這個姓印的朋友,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QQ好友里面都有好友印象。從你們錢老師的“好友印象”里你看到了什么?

(圖1)
生:白牙小黑妹。
師:當一個人牙白的時候,人就顯得黑……用你讀出來的印象,填寫材料紙中的空格(見圖1)。可以用QQ好友印象的方式來描述。
學生自主學習,寫印象。
師(巡視,發現好玩的印象,讓學生到黑板上寫下來):寫出自己的印象,不需要補充其他同學已經寫過的。
黑板上:詼諧、鼻子控、志向遠大、應變達人、幽默、貪玩、應變之才、學霸、自信、球迷
師:有些同學是有共同點的,比如鼻子控、幽默、應變之才、學霸、應變達人……他是球迷的背后,說明什么呢?足球是非常耗費體力的運動,這個人肯定是一個精力旺盛的人。民間有這種說法,鼻子大的人,精力旺盛。最有意思的是哪里?有同學認為他志向遠大,很自信,有同學卻認為他吹牛。這和我們課文中學到的人物是不一樣的。
張老師借QQ中的 “好友印象”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讀完文本后,歸納自己對“姓印的朋友”的印象,這是一個看似簡單但又極為巧妙的練習設計。變的不僅是練習的形式,更關注了課堂練習的指向——對文本信息的廣泛提取能力。學生看著這張圖,提取文本信息的過程會變得有趣而豐富。提取、歸納、概括,對小學生而言是相對困難的。如果這類練習再以單一枯燥的形式呈現,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就不會太理想。故而,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練習的設計,除了要關注訓練點是否適切,是否遵循言語實踐的規律,還要關注練習的命題形式和切入點,這是指向練習的言語實踐特別要關注的問題。只有真正地做到關注文本和學情,才能真正提升“語用”的效用。
課堂是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根據地,盡管互聯網時代的教學模式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課堂的地位依然應該受到尊重。教學發生了變革,教師就更應該在課堂上萌發更多的智慧,讓課堂擁有更多的魅力。正如薛法根老師的主張“為言語智能而教”那樣,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探索兒童語言學習的規律,為兒童設計簡單、扎實的言語實踐,這是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遵循的“本位”;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因地制宜地開發出更富有智慧、樂趣、深度的言語實踐教學內容,讓兒童愉悅地掌握語言學習的方法,發展閱讀文本的思維力與鑒賞力,進行準確而又生動的表達,最終獲得母語智慧的發展,這應當是小語課堂言語實踐的“上位”。我們教師只有做好“本位”,追求“上位”,切忌“越位”,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生長才會更繁茂、更有生機。
G623.2
A
1005-6009(2016)44-0056-03
駱寧,南京市五老村小學(南京,210002)校長助理,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