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峰
【關鍵詞】 化學教學;問題;情景創設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2—0119—01
初中化學僅在九年級開設,學習、復習、考試三個環節交錯進行,大多數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過度重視的是知識的傳授,輕視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得學生很少提問題、不善于提問題、很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從而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面對這種嚴峻的挑戰,為了使教師的教學方式適應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同時也為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化學打下必備的基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發現、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是幫助實現這一目標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那么,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呢?
一、利用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很多現象都涉及到相關的化學知識。有經驗的教師常常利用這些生活和生產現象創設實際問題情境使學生認識化學學習的現實意義和化學知識的價值。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更能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我們要善于從實際生活中挖掘有關化學知識的素材,供創設情境使用。例如,在學習“溶液”時,可以聯系日常生活,如“蘿卜、馬鈴薯在水中洗”形成懸濁液,用肥皂洗油跡形成乳濁液,用汽油洗油漬形成溶液。在學習“物質組成的表示”時可以取許多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藥品、食品標簽作為探究情境,并要求學生分析有關成分及其含量的意義。在學習“酸堿鹽”時,可以結合生活中一些小竅門創設探究學習情境,如為什么有的饅頭松而多孔?讓學生明白:做餅干、蛋糕、饅頭和面包等食品時,常用另外一種發酵粉。這種發酵粉和酵母菌毫不相干,實際上是化學疏松劑。它包含的兩種化學藥粉——碳酸氫鈉和磷酸二氫鈉,放到濕面里,就發生化學變化,冒出二氧化碳來,使食品里產生許多小洞洞。
二、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有效的問題情境應是聯系實際,注重實用和實效性。教學中,教師應該深入地分析教材,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自己尋找問題解決途徑和方法,鼓勵學生在原問題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而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極大發揮,使新課標理念得以有效地落實。例如,教學“燃燒”時,做完演示實驗“燃燒的條件”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出燃燒的兩個條件后,接著教師又分別點燃兩根火柴,學生觀察到一根豎起來火焰向上的火柴很快熄滅,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卻不會熄滅,如此反復數次,結果都一樣。這是為什么?教師及時提出問題。評析這種現象,再一次喚起學生心靈深處的探索欲望,經教師的引導,學生共同分析、討論,得出正確的解釋結論。
三、通過化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
化學這門學科以實驗為基礎,實驗的現象千變萬化,不僅能讓剛剛步入化學殿堂的學生產生無限的暇想,還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探求欲望,開拓學生的創造思維和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我們可以通過教師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實驗習題以及實驗過程中的“意外”創設問題情境,挖掘實驗的內涵與外延,創設有效問題情境,使得實驗不單純是實驗,而是成為學生建構知識和發展能力的橋梁。例如,在學習“二氧化碳與水反應”時,取三支試管分裝少許石蕊試液,用一支作比較,向第二支試管中滴入稀硫酸,向第三支試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氣體,注意觀察顏色變化,將第二支、第三支試管內所得溶液再加熱,注意觀察顏色變化。
四、利用“錯誤”問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精準理解知識
一切化學概念和化學規律僅就實質而言,都是化學思維的結果,它們的形成都離不開化學思維能力。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意想不到的錯誤多方面創設問題情境。我們可以通過習題中出現的錯誤結果,也可以是在分析、討論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的思維方法創設問題情境,在這種“錯誤”的問題情境中,學生的認識往往更深刻、更牢固,同時也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例如,在學溶液時設計這樣一道情境題:讓四位同學討論溶液的概念,甲說溶液都是無色的;乙說只有固體物質才能做溶質;丙說只有水才能做溶劑;丁說溶液一定是液態的。這四位同學說得對不對呢?如果不對你能舉出相反的例子嗎? 這類針對學生頭腦中的關于溶液的日常錯誤概念設計的題目,舉出反例讓學生由“錯誤”產生“頓悟”,就能更好地理解知識了。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