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生++解青云
摘要:將國民經濟劃分為廣義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兩大產業部類,結合我國2004-2013年18個行業的動態面板數據,運用系統GMM方法和聯立方程模型實證分析兩大產業部類的OFDI對就業的影響。研究發現,相較于實體經濟,廣義虛擬經濟OFDI通過國內資本形成路徑對就業的補充效應更為顯著,通過逆向技術外溢對就業的替代效應更小;無論是直接、間接還是總效應,廣義虛擬經濟OFDI的就業效應明顯大于實體經濟。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就業;廣義虛擬經濟;系統GMM;產業異質性
中圖分類號:F83248;F2414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4-26
作者簡介:朱金生(1964-),男,武漢人,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廣義虛擬經濟、國際投資與就業;解青云(1992-),女,湖北隨州人,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投資與就業。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經濟周期波動下FDI流動的就業轉移效應與公共政策研究”,項目編號:11BJY043;廣義虛擬經濟研究專項資助項目“基于廣義虛擬經濟視角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擴大就業的耦合模式研究”,項目編號: GX2014-1002(Y)。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自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的就業并沒有伴隨經濟高速增長而實現同步共進、協同耦合。究其緣由,從內部來看,我國的增長方式模式長期以來還停留在粗放階段,產業結構中的廣義虛擬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如果在加快傳統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大力發展以滿足人們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為目的,以品牌、服務、體驗和文化消費等元素為體現的“廣義虛擬經濟”①,就能夠充分發揮其物質生產資料資本有機構成低、人力資本要素富集、勞動就業彈性高的優勢,從而在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同時帶動就業的協調發展。從外部來看,過去傳統封閉經濟條件下的就業增長主要靠國內投資、要素流動及資源配置來實現,而在開放經濟背景下,就業途徑可以擴大到全球視野,借助國際投資、要素和商品的跨國流動來提供新的解決之道。然而有研究表明,OFDI(對外直接投資)對投資母國就業的影響既有就業創造(就業補充),也有就業替代,而且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內和不同產業間存在很大的差異。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 “走出去”戰略的進一步推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長,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促就業”戰略的重要舉措。那么,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就業效應如何,各產業間是否存在差異,其產業異質性的作用機理為何,怎樣通過引導中國OFDI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就業增長的有機互動就成為需要探討的重要問題。
國外學者關于OFDI母國就業效應的研究主要是圍繞著“替代效應”和“補充效應”展開。一種觀點認為OFDI通過“國內資本外流”、“出口替代”對國內就業產生“替代效應”。例如,Jasay(1960)認為OFDI會給母國就業帶來“替代效應”,當一個國家資本和資源有限時,如果OFDI不會帶來出口增加或者進口減少,就會造成母國就業條件惡化。Ruttenberg(1968)通過對美國企業1960-1965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支持了這一觀點,研究結果證明OFDI每增加一個單位會間接減少就業07個單位。另一種觀點則認為OFDI會帶來“國內資本形成”、“逆向技術外溢”促進生產,進而對就業形成“補充效應”。例如,Hawkins(1972)認為OFDI會促進母國就業,通過防御性投資,會派生對母國設備和產品的需求,進而刺激出口,帶動就業。Chen和Ku(2003)針對臺灣制造業的研究支持了這一觀點,研究發現OFDI對于制造業內部就業有促進作用,且對技術人員的促進作用最大。這兩種觀點均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學者認為OFDI對國內就業的影響不會只表現為其中一個方面,而是替代效應和補充效應的綜合作用。如Hamill(1992)認為跨國公司在進行OFDI時采取的戰略不同,對母國就業的影響也會不同。Campbell(1994)認為跨國公司OFDI從直接和間接兩個角度對母國就業數量、質量及區位方面均有替代和補充效應。
我國學者關于OFDI的母國就業效應的研究起步較晚,初期以理論探討、總體實證研究為主,研究方法相對簡單,后期逐漸深入到細分行業,研究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如尋舸(2002)基于國外學者已有的理論和實證分析,提出OFDI對就業的“替代效應”多發生在傳統工業部門,對新興工業部門和第三產業部門的就業具有“補充效應”。羅良文(2007)、羅麗英等(2008)利用OLS法回歸分析了1984-2005年和1985-2006年我國三次產業OFDI的就業效應,表明OFDI促進了第二、三產業的就業,對第一產業就業的影響不顯著或為負效應。近年來,一些學者進一步探討了OFDI國內就業效應的行業異質性,戴翔(2006)在研究新加坡制造行業OFDI時發現,OFDI對不同的勞動群產生的影響不同,其中OFDI對科技人員就業的促進作用最大,其次為管理人員和體力勞動者。張海波(2010)在研究中國對東亞六國1985-2008年的OFDI的就業效應時發現,中國OFDI對于商貿業和建筑業就業具有顯著的補充效應,對制造業就業有顯著的替代效應;但也有研究與之相反,劉輝群(2011)的研究發現,中國制造業OFDI對就業有促進作用,且影響程度大于采礦業,但小于商務服務業。鄭磊(2012)和湯婧等(2012)運用灰關聯度預測模型分別測度了2005-2009年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和2003-2009年中國OFDI的幾大主要行業對國內產業結構的影響,發現不同行業OFDI對產業結構升級(包含就業結構優化)的作用有顯著差異。
上述研究結果不盡相同,與研究所選擇的數據來源、樣本區間以及研究方法有關,同時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首先,一些時間序列的樣本區間跨度較長,而我國從2004年才發布OFDI分行業數據,這之前我國OFDI流量很小,因此以前OFDI數據的準確性和就業效應的存在性值得質疑,并且有些研究是基于世界銀行數據庫(WDI)和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數據庫(UNCTAD),與國內產業劃分標準不一致,這會對實證結果產生影響。其次,以往的較多實證研究僅采用了OLS回歸分析法,未充分考慮到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雙向影響導致的“內生性”問題,實證檢驗的可靠性和穩健性不足,變量間的長期均衡和短期動態關系不明。其三,現有實證研究主要測度了OFDI對就業的直接效應,缺乏對其直接與間接效應的綜合考量。其四,缺乏從廣義虛擬經濟的視角深入分析OFDI對我國就業的產業差異。傳統產業分類主要從供給角度,如馬克思根據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和剩余價值產生的秘密,從實物形態角度把社會總產品分為生產資料的部門和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英國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克拉克在前人基礎之上,運用和推廣了三次產業的分類方法。而廣義虛擬經濟是基于人們的心理需求特征產生的,是有別于傳統“物本經濟”的新型“人本經濟”,遵循的是“價值不守恒”、“邊際報酬遞增”和“收入需求彈性遞增”規律(朱金生等,2013),二者的理論基礎、價值源泉及其對就業的作用機理有著天壤之別。由于廣義虛擬經濟在整個經濟體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且代表著結構轉型和新經濟發展的主流方向,因此有必要引入這一全新視角來對OFDI的國內就業效應展開深入分析,從而為相關理論、實證和政策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與以往的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貢獻在于:第一,基于廣義虛擬經濟視角,利用我國2004-2013年行業面板數據,采用適合樣本和數據特征的系統GMM來估計我國不同產業OFDI的直接就業效應,以獲得較為穩健的估計結果;第二,利用聯立方程模型進一步從資本和技術兩個渠道探究OFDI影響就業產業差異的間接效應及其作用機理;第三,提出了加大廣義虛擬經濟OFDI的力度,以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協同耦合的政策建議。
五、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基于廣義虛擬經濟視角將國民經濟劃分為廣義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兩大產業部類,并運用系統GMM方法和聯立方程模型實證分析了廣義虛擬經濟OFDI對國內就業影響的直接、間接及綜合效應。研究發現,相較于實體經濟,由于廣義虛擬經濟是以滿足人們心理需求為主的“人本經濟”,遵循“價值不守恒”、“邊際報酬遞增”和“收入需求彈性遞增”規律,多屬于知識和技術密集型服務業,具有“人力資本要素富集”、“復雜勞動就業彈性高”等有別于傳統“物本經濟”的異質性特征,廣義虛擬經濟OFDI對國內就業的直接補充效應更為顯著;通過影響國內資本形成產生的間接就業補充效應更大,通過逆向技術外溢產生的間接就業替代效應相對較小。
從以上結論得到啟示:第一,由于“門檻效應”的存在,中國利用OFDI來促進國內資本形成和技術進步進而提高就業仍有較大空間,應當在我國加快“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進程中加大對外直接投資的力度。第二,政府在鼓勵企業“走出去”時要注重OFDI的方向和質量,引導OFDI更多進入知識密集、技術尋求型的廣義虛擬經濟行業,從而促進國內產業升級、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第三,注重對廣義虛擬經濟行業人力資本的培養和對技術研發的投入,提高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吸收利用能力,進而通過勞動力流動實現整個勞動市場的優化和就業結構的升級。
注釋:
①廣義虛擬經濟(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是指同時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以心理需求為主導),或者只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的一類新型經濟(林左鳴,2011),并以價值細分的現代服務經濟、體驗經濟、品牌經濟、創意經濟、知識經濟以及文化藝術產業、體育產業、旅游休閑產業、古玩收藏產業、金融證券業等多種經濟形式體現出來。
參考文獻:
[1]戴翔.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就業影響的實證分析——以新加坡為例[J].世界經濟研究,2006(4):70-76.
[2]胡延杰,周寧.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人力資本計量途徑研究[J].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1,2(4):58-65.
[3]揭水晶,吉生保,溫曉慧.OFDI逆向技術溢出與我國技術進步——研究動態及展望[J].國際貿易問題,2013(8):161-169.
[4]林左鳴.廣義虛擬經濟論要[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8(5):1-15.
[5]劉海云,聶飛.中國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空心化效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5(4):83-96.
[6]劉輝群,王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國內就業效應:基于投資主體和行業分析[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1(4):82-87.
[7]羅麗英,黃娜.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就業影響的實證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8(8):86-91.
[8]羅良文.對外直接投資的就業效應:理論及中國實證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7(5):87-91.
[9]綦建紅,魏慶廣.OFDI影響國內資本形成的地區差異及其門檻效應[J].世界經濟研究,2009(10):53-58.
[10]湯婧,于立新.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聯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 2012(11):42-49.
[11]尋舸.促進國內就業效應的新途徑:擴大對外直接投資[J].財經研究,2002(8):77-80.
[12]姚戰琪,夏杰長.資本深化、技術進步對中國就業效應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2005(1):58-67.
[13]張海波,彭新敏.ODI對我國的就業效應——基于動態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研究[J].財貿經濟,2013(2):101-111.
[14]張海波.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就業效應的實證研究——以東亞新興經濟體為例[J].工業技術經濟,2010(5):150-154.
[15]趙洪江. 廣義虛擬經濟的產業歸屬、歷史演變及發展前景[J].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4(1):52-59.
[16]趙偉,古廣東,何元慶.外向FDI與中國技術進步:機理分析與嘗試性實證[J].管理世界,2006(7):53-60.
[17]鄭磊.對外直接投資與產業結構升級——基于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的行業數據分析[J].經濟問題,2012(2):47-50.
[18]朱金生,徐宏慧,楊超.廣義虛擬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的相互關系及其作用機理[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82-88.
[19]Branstetter L. I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 Channel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Evidence from Japan′s FDI in the United States[R].NBER Working Paper, 2000.
[20]Campbell D. Foreign Investment, Labour Immobility and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J].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 1994,133(2):185-204.
[21]Chen T J, Ku Y H. The Effect of Overseas Investment on Domestic Employment[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3:109-132.
[22]Hamill J. Employment Effect of Changing Multinational Strategies in Europe[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2(10):334-340.
[23]Hawkins R G. Job Displacement and the Multi-national Firm: A Methodological Review\[M\]. Center for Multinational Studies, 1972.
[24]Herzer D, Schrooten M. Outward FDI and Domestic Investment in Two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Economics Letters, 2008, 99(1):139-143.
[25]Jasay A E. The Social Choice Between Home and Oversea Investment[J].Economic Journal, 1960(7):277-285.
[26]Ruttenberg W B. Effects ofUK Direct Investment Oversea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8.
Industry Heterogeneity and Effect of OFDI on the Employment in China: An Analysis
Using System GMM Method based on the View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ZHU Jin-sheng,XIE Qing-yun
(School of Economic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By dividing the national economy into two new economic sector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and real economy,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direct, indirect and comprehensive employment effect of the two economic sectors′ OFDI with system GMM method and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by using China′s 2004-2013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 from 18 indust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real economy, the OFDI from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has more significant complementary effects by means of the domestic capital formation and smaller substitution effects by means of the reverse technology spillover; both direct, indirect and total effect, the employment effect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OFDI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real economy.
Key words: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employment;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system GMM; industry heterogeneity
(責任編輯: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