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燁
內容提要 本文結合具體案例,分析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在輿論監督方面的差異,并探討了新形勢下媒體開展輿論監督應注意五個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 傳統媒體 新媒體 輿論監督
一、確保輿論監督的真實性
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同時發表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
從2016年“東北返鄉日記”“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男友家”等幾件新聞失實事件看,真實性仍是網絡新媒體開展批評報道的一大癥結。正是由于沒有完全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既準確報道個別事實,又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才會出現事件不斷“反轉”。
在確保輿論監督真實性方面,傳統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嚴格的審核機制與經驗仍值得學習。例如,《人民日報》在報道山西假酒案時,冒著風險深入假酒產地調查,反復核實受害者提供的情況,最早寫出稿件《沉重的代價換來什么——在山西文水制造銷售假酒案發生地的思考》。無論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通往真實之路都充滿艱辛;但唯有如此,才能確保輿論監督的真實與力量。
二、提升輿論監督的時效
從2008年開始,網絡新媒體在輿論監督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如今,輿論監督類事件的發酵過程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即新媒體最先“爆料”并將事件炒熱,從“我爸是李剛”到“‘表哥”,從“XX不雅照”到“突發和群體事件”都是如此;之后,都市報等市場化媒體跟進。最后黨報等主流媒體發聲。
由于網絡新媒體平臺往往是用戶上傳內容,這些輿論監督內容不需要審核或者審核流程簡單,因而速度“快”。并且多數素材未經加工。顯得“原汁原味”。與之相對,傳統媒體在采訪核實、議題設置、語言表達、輿論預期影響等方面考慮較多,因而在回應速度上周期較長。失去平息輿論事件的最佳時點。因此,為了避免客觀上出現的“失語”現象,輿論監督的時效成為媒體應當加強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規范輿論監督的主體
過去,輿論監督主要通過讀者來信或者媒體調查報道。如今,任何人在網絡上發布一張照片、一個視頻就可能將侵犯社會公平或個人正當利益的事件放大為輿情事件。也就是說,監督主體從媒體機構逐步轉向普通個人。這種主體轉移在暢通言路的同時,也產生一些隱患。
例如,今年發生的“北醫三院產婦死亡”網絡輿情事件,本來只是一起醫患糾紛,上網之后越“炒”越熱,不斷出現虛假爆料、對當事人進行人身攻擊等超出監督邊界的不良現象,嚴重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利。未來。如何在保障公民行使言論自由和監督權利的同時,規范輿論監督的主體,將成為輿論監督的重要課題。
四、重視輿論監督的深度、可持續
新媒體輿論監督的顯著特點是“來得猛,去得快”。在新媒體上炒熱的輿論監督類話題,如果沒有新的事實挖掘,很容易被其他熱點取代而這不到監督效果。相對而言,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稿件經常以專題報道、深度解讀、追蹤報道等形式出現,不僅更具深度,也更可持續。
例如,《人民日報》“求證”欄目2011年8月9日刊登《“甬溫線動車事故29人失蹤”說法不準確》一文。通過記者實地調查對網傳失蹤名單中的29人逐一核實,平息網傳信息;2014年12月21日,網絡曝出西安“醫生手術室自拍”事件,該欄目再次刊發《“手術室自拍”引發風波后——來自病人、醫生的聲音》一文。尋訪當事人還原真相,有力地扭轉了網絡輿論。
五、增強輿論監督的互動性
輿論監督的效果如何。很重要的衡量指標是能否引起輿論風暴、形成輿論熱點。新媒體由于具有互動性、信息整合功能,在這方面具有優勢。例如,轟動一時的“郭美美事件”。只是幾張“炫富照”就引發幾十萬次的評論轉發。在增強互動性方面,傳統媒體并非沒有作為的空間。筆者認為。傳統媒體在進行輿論監督報道時,可以通過新媒體渠道收集廣大受眾的意見、建議。以線上輿情為線索,找到最有價值、受眾最為關切的選題進行輿論監督;同時利用新媒體優勢對輿情加以把控和引導,疏解受眾情緒,倡導理性監督,構建健康輿論環境。(作者單位:人民日報社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