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琦
【摘要】如今網絡的普及,人們隱私權受到侵犯的情形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傳統隱私保護方式已經遠遠不足以保護現今網絡環境下的隱私權被侵犯的情形,比如網絡個人數據泄露、各種不雅“門”等。網絡環境下的隱私利益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并紛紛采取了相應的措施。相比之下,我國網絡環境下的隱私權法律保護卻幾乎為空白,這使得許多侵犯網絡環境下隱私的行為都得不到有效的救濟。因此,對我國網絡隱私的保護進行研究是必須的。
【關鍵詞】網絡;隱私;保護
保護網絡隱私權首先應當對網絡環境下隱私權的界定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網絡隱私權的實質是傳統隱私權在網絡環境下的延伸。在正確界定網絡隱私權的前提下,網絡環境下隱私權保護的范圍有所擴大,具體表現為重心轉移到個人信息保護、網絡隱私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網絡隱私權保護范圍的擴大是由于網絡侵權行為的特殊性決定的,這就要求我們借鑒中外立法,結合我國實踐對網絡隱私進行規制。網絡隱私侵權行為產生于互聯網技術普及之后,這既有現實社會之原因,同時也與網絡空間特點相關。
一、網絡空間的虛擬性與網絡道德的缺失
網絡的存在狀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互聯網用戶脫離了國籍、住所等限制、很容易隱藏自己的身份。在網絡中,人們所看到的文字、形象與所聽到的聲音都變成了數字終端而顯現,只有在對方主動告知時,你才能得知與對方交流的信息真實性。因此,網絡用戶不需要以真實身份面對世界,對網絡中所做的行為也不必負責到底,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法律制約在網絡中都顯得很渺小,而規范的網絡道德體系卻尚未建立,在此情形下,網絡用戶往往會放縱自己的行為,隱私侵權也就不可避免。
二、網絡技術使侵害隱私更為便捷
網絡是一個沒有邊界、沒有中心的分散式結構,其設計的基本觀念是自由開放的信息交流場所。只要擁有一臺計算機和簡單的上網設備,任何人都可以接入互聯網,在獲取信息的同時,也可在網絡商提供的平臺上發布消息,傳播自己的思想。這種計算機技術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不利的一面:一方面,技術超高的黑客可以通過連接在一起的網絡侵擾他人的計算機,窺探他人之隱私;另一方面,這種簡單的操作也讓公布、散播他人隱私變得簡單易行,使得隱私侵權行為變得更為簡單。在這個缺失約束和責任的空間里,許多日常生活中不會施行的行為,在網絡中各國便捷的網絡技術可以輕易的實現,一些生活中的恩怨也可以通過網絡來發泄,這些都推動了網絡隱私侵權行為的產生。
網絡具有便捷性與虛擬性的特點,在計算機、光纜與軟件所構筑的網絡空間中,只有標明計算機所處位置的IP地址是固定的,而計算機前參與網絡活動的用戶卻可以隨時變動,因此監管難以實現。此外,網絡服務提供者雖然也有一定監管能力,但因為空間的開放性,使得網絡上信息流量遠遠超過紙質媒體,所以完全的人力監控難以實現。一些學者因此也提出了網絡實名制的觀點,但實施實名制后,網絡的自由性會大打折扣,這種方法的利弊依然還在研究和探討,尚未能付諸實施。在目前這個缺乏有效監管機制的網絡中,行為人在實施了隱私侵權后無需承擔不利后果,自然難以有效制約網絡隱私侵權的行為。
三、立法保護為核心
在確立了以立法規制為核心后,就需要考慮怎么構建的問題。需要考慮如下幾個問題:1、怎樣解決體現用戶個人尊嚴、自由價值的網絡隱私與網絡信息流通性相互沖突的問題;2、網絡隱私立法“技術”的不能問題;3、如何借鑒的問題;4、網絡隱私立法應以什么為原則的問題。
網絡的發展需要信息的流通,如電子商務商家需要了解相關消費者的消費需要,以達到供其所需,提高市場經濟運行效率等等,其實這樣做也因能給網絡消費者帶來便利,而使其達成一種默認的允許,并不構成侵犯其個人尊嚴與自由的情形,但此種信息的獲取需要以必要為前提,因為過度的獲取與不當的利用將會造成用戶尊嚴、自由價值被侵犯。筆者認為,其已達到了規范網絡經營者獲取信息的目的;而第二個關于立法的“技術”不能問題卻不容忽視。由于網絡立法領域的技術主導性和專業性太強,以至于環環相扣的技術依賴關系和交易關系對立法者而言難以一一理清;而網絡技術一日千里的發展速度和能量,也使得立法及實施因牽涉太多利益平衡和程序因素,無法與之并駕齊驅。如美國的COPPA(全稱,兒童在線隱私保護法)的主要缺陷和實施障礙在于法律無法解決的技術性問題。該法爭議焦點的“可驗證父母同意”規則,甚至要借助于相對落后的技術來確保先進技術的倫理性。使得此條法律的施行因不具有可操作性而沒有達到最初立法的目的。技術的問題是立法者最難以突破的問題,因此在制定法律時應對網絡環境和技術現狀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避免粗略的立法而使法律不具有可操作性;我國網絡發展相對較晚,在立法上宜多借鑒外國法律;因網絡的發展一日千里,新的問題層出不窮,再加上過多的法律只會限制網絡的發展,因此,網絡隱私的法律應立足于解決現今突出必須解決的問題上,如前文述說的四類問題,應該被較細致地考慮。
在考慮了這些因素后,通過對相關資料的總結,認為,對于網絡隱私權的一般立法應以保護個人自由與尊嚴價值為原則,以喚醒公民的維權意識、保護公民的網絡隱私利益、最終促進網絡的信息流通與公民網絡隱私利益的平衡發展為目標。在具體內容上,以主體來劃分較為合理,可以重點考慮網站經營者的義務,包括制定隱私權保護政策與措施并將之公示于網站首頁顯著位置(這點與前文所述的圖章運動很相似,但筆者認為,在中國,網站經營者將隱私權保護政策與措施公示于網站首頁顯著位置的義務還是應當借助于法律的強行手段,否則將會因為其不具強制性而達不到目的)、對網上個人隱私的特別風險進行說明和提示的義務、對網站內容的監視義務,對侵權內容的刪除義務、對其所收集到的個人資料的合理使用與禁止、限制使用、提供侵權者登錄資料的義務等;網絡用戶的權利、網站經營者的責任(主要包括網站經營者對自己侵權的責任以及對他人侵權的責任);網站經營者的免責條款(如天涯論壇提及的四項披露個人數據隱私的免責申明:事先獲得用戶的明確授權;根據有關的法律法規要求;按照相關政府部門的要求;為維護社會公眾的利益)等。在具體的內容上還可以效仿歐盟的個人數據保護指令。如果涉及了技術密集型的立法內容時,立法者應當仔細分析與研究,以免出現所立之法不具可操作性。當然也還得更細一些,需參照《歐盟數據保護指令》中的第二款規定對個人數據隱私下定義,嚴格保護好此定義下的個人信息。
行業自律模式更貼近網站經營者的利益,更能引發創新意識,所以我們也應該積極的推動。目前關我國行業自律最主要的組織是于2001年5月25日成立的中國互聯網協會。該協會在2002年3月26日公布了《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該公約第8條明確規定了加入網站有保守用戶信息秘密、不利用用戶提供的信息從事任何與向用戶做出的承諾無關的活動等義務。可以說,該協會對網絡行業自律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當然,我們還可以學習借鑒美國的行業自律模式的優點。比如圖章運動,設立一個權威認證機構,如BBB On line,加入此機構的網站盡到網絡隱私權的保護義務便可在其首頁貼上圖章標志。在中國,可以先通過政府的引導以一些大型的門戶網站為試點,如新浪、搜狐等,再加以推廣。由于此種隱私圖章對網站經營者具有一定的潛在利益,因此應該會有越來越多的網站經營者愿意加入此種隱私圖章運動中,從而形成較好的行業自律保護模式。
總而言之,只有采用以法律規制為主體,行業自律為輔助的網絡環境之隱私保護模式,才能保護好我國公民的網絡隱私利益,才能在使公民的隱私得到延伸的同時,又能促進網絡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 ?益. 論我國網絡環境下的隱私保護[D]. 湖南師范大學, 2011.
[2] 吳曉麗. 網絡環境中的隱私制度的保護[D]. 復旦大學, 2009.
[3] 王利明. 隱私權內容探討[J]. 浙江社會科學,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