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松
【摘要】新世紀,盡管印尼華人地位有所改善,但是華人參政依舊存在一些不和諧局面,仍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印尼民主化進程、華人自身參政態度及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泛濫等。可見,印尼華人政治參與常常伴隨著諸多的不穩定,華人參政的前景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印尼華人;政治參與;影響因素
印尼華人參與政治活動,若按印尼國家政治轉型可分為兩個階段,即1998年民主轉型之前和1998年民主轉型之后。民主轉型之前,華人政治參與總體上處于低谷,呈現被壓制、限制的狀態。印尼獨立初期,印尼政府在對華人政策上基本采取了團結、寬容和利用的政策,沒有出現明顯的限制和排斥。華人政治參與也出現一些亮點。印尼國會中有幾名華人議員和少數內閣部長,如稅務、財政與審計部長陳金龍,國務部長黃自達等。然而這種政策是短暫的。至1956以后,印尼國內階級、政黨矛盾突顯,國內民族主義勢力抬頭,蘇加諾政府開始采取一系列嚴格對待華人的政策,對華人執行“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的種族歧視政策。這些政策制約了華人政治參與的熱情和意識。蘇哈托時代印尼華人政治地位急劇下降,政治參與也畸形發展。蘇哈托政府對華人社會的高度集權,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專制,導致華人社會嚴重萎縮,政治參與停滯不前。表現形式主要有:順民參與,強制加入當地政黨,“主公制度”,禁止華人黨團進入政治生活等。1998年蘇哈托“新秩序”政權垮臺后,隨著印尼的憲政改革和民主化進程的推進,印尼政府的權力逐步從華人社會的許多領域退出,印尼政府對華人社會的政治控制明顯減弱,蘇哈托時期嚴重萎縮的華人社會開始重構。同時,隨著華人所處的政治環境的明顯改善,華人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印尼華人開始為爭取平等的政治權利和參政議政機會而不懈努力。之后,華人也組建各種泛華裔社團,如印尼華裔總會、印尼百家姓協會、印尼華裔青年正義聯合會,積極參與公眾事務。此外,各種華人宗親、校友和同鄉社團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組建華人政黨和社團參政的同時,不少華人華裔精英則作為重要土著政黨的骨干發揮維護華人族群利益的作用。在2014年大選中,華人參政熱情高漲,華人選民也受到印尼主要政黨的高度重視,不僅紛紛派出華人候選人,個別政黨還邀請華人搭檔競選總統副總統。同時華人積極參與國會選舉,成績顯著。廣大華人選民傾力支持的佐科維成功當選總統,凸顯了華人選票的影響力。那么,印尼華人政治參與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印尼民主化進程推進如何。如上面所提到的,印尼華人的政治地位的轉變有一個重要節點就是1998年民主化改革。因此,印尼今后民主化進程發展如何將深刻影響華人的政治前景。回顧印尼戰后獨立初期,積極實行包容平等的民主政策,華人政治地位有所提高。但是進入后期和蘇哈托威權時期,民主制度遭到踐踏,華人及其他少數族裔政治權利被剝奪。進入新世紀,隨著印尼逐漸加快民主化進程,華人參政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以2014年大選為例。2014年10月,佐科當選印尼第七任總統。可以說,佐科的當選順應了印尼民主政治發展的大趨勢。一方面,印尼的工商業資產階級中,相當部分是華人或擁有華人血統。以重商形象示人的佐科的當選對印尼華人無疑是有利的。多數華人希望佐科當選,并不是誤傳中的他有華裔血統,而因為他作風務實,政治開明,極力推進印尼民主制度,反對宗教極端派的政策,并主張平等與寬容。另一方面,大多數華人對其競爭對手普拉博沃的不信任。他被認為策劃了1998年5月“排華暴亂”,暴亂殃及了雅加達、棉蘭和其他城市的華人。許多華人因而根本不相信普拉博沃,擔心其勝選會威脅像華人這樣的少數族裔。一位華人對記者說:“他成為總統后,誰知道他和他的追隨者會怎樣對付我們這些外人?”華人對其在勝選后是否仍貫穿民主政策抱有懷疑態度。有些華人甚至把佐科維與普拉博沃的對壘,形容為“民主”與“獨裁”的對壘。北京大學教授梁英明預測,“華人仍需保持對宗教極端派的警惕,嚴防他們利用小沖突干擾佐科的執政。”由此可見,華人對印尼民主化進程對于華人政治參與的影響可見一斑。
華人的政治參與態度。相對于其他東南亞國家華人,印尼華人政治參與的顧慮較多。這與歷史上的排華事件和現實中多元復雜的宗教族群關系有關。歷史上長期政治地位低下使得普通華人民眾普遍上都有一種“畏權心態”,已經習慣自己的政治權利和自由被剝奪的事實,也悲觀地認為選舉并不會改變什么。對他們而言,選舉只是一種形式,選誰不重要,誰當選也不重要。而且,老一代的華人更習慣于傳統的對政治施加間接影響的方式,即“主公制度”,通過個人與某政治人物的密切關系,間接對政府政策施加一定的影響。對于印尼華人來說,政治和選舉不應該是恐懼和遠離的,而是應該要學習和理解的。華人的政治態度直接影響了華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消極冷漠的政治態度是無益于華人在印尼的生活于發展的。
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伴隨著印尼民主化進程的深入,建設多元化的印尼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印尼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對于華人文化采取了更加寬容和接納的態度。但是,印尼社會中仍然存在一些反華排華的勢力,他們對華人偏見因為歷史和文化的原因根深蒂固。這些勢力在一定時候仍然會利用部分印尼人民對華人的偏見滋生事端。對于某些極端“原住民”來說,反華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2005年10月,一類旨在煽動當地人襲擊華人的反華短信在印尼廣泛流傳。短信內容指華人要為印尼目前的經濟困境負責,教唆當地人襲擊他們。雖然許多政要都出面安撫華人情緒,呼吁民眾不要被短信所挑動。但是仍然在民眾中制造了不安情緒。但同時說明,意識形態和言行上帶有種族歧視和偏見性質的人們在印尼仍有市場。再如2007年的“坤甸事件”。2007年12月,印尼西加里曼丹省省會坤甸市一件當地馬來人和華人之間的交通小事故,卻因最初處理不當,造成雙方誤解,結果引發大批馬來人沖擊華人社區,破壞華人廟宇及房屋,差點造成嚴重排華事件。此外,不少華人也沒有樹立正確的民族主義觀,沒有真正的主人翁意識。雖然2006年印尼新的《國籍法》已摒除了對“本土人”和“非本土人”的區別,取消了對華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歧視性條款,規定凡在印尼出生和未接受外國國籍的人均為印尼國民,都享有同樣的權利;而且印尼華人大多在此生活了兩三代,他們也認為自己是印尼公民,但不少華人還是認為自己是外來人,即使在平常的生活中,他們對“印尼人”這個稱謂也僅限于印尼當地其他民族。華人社會仍然需要提高自身與印尼社會的融合度,在加強和改善與印尼其他族群關系方面采取更為積極的態度,增進理解。
【參考文獻】
[1] [新]夏洛·史迪雅迪. 安全是印尼華人選民主要考量[N]. 新加坡:聯合早報, 2014-05-08.
[2] 李卓輝. 印尼總統選戰傾向“獨裁”與“民主”大決戰[N]. 新加坡:聯合早報, 2014-07-07.
[3] Choirul Mahfud. Manifesto Politik Tionghoa di Indonesia(《印尼華人參政宣言》)[M]. Yogyakarta: Pustaka Pelajar, 2013:316,320.
[4] 周艷玲. 印尼棉蘭華人參政淺析——以2010年棉蘭市長選舉為例[J].東南亞研究, 2010(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