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移民對江西經濟開發所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移民的來源,對開發地的價值一直是顯而易見的。人口在移入地繁衍生息,對當地土地開發、經濟作物的引入、手工業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有著意義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贛北;移民;開發
贛北山區位于鄱陽湖平原兩側的幕阜山、武功山脈、黃山之脈、懷玉山脈及武夷山脈組成,平均海拔五百米左右,山脈之間分布寬闊的溝谷,是本地區發達的農耕區,是清代移民主要的活動區域。
一、清代移民遷徙贛北山區的概況
贛北山區是山地、丘陵、溝谷為主要地形地貌,地處我國長江中游地帶,從遠古時期到近代這一地區始終是人口遷移的通道。清代,平原地帶人口不斷膨脹,土地承載達到飽和,山地成為移民流向的不二之選。從自然村的統計進行判定,外來移民陸陸續續地遷入,其中在康熙中期以后,移民開始大規模地集中遷入。
“三藩之亂”對贛北人口的影響巨大。康熙時人指出“信屬自變亂以來,殺掠逃亡,于茲六年。故丁缺田蕪,為江右十三府之最”;農業生產恢復,經濟發展離不開勞動力這一資源。地方官提出招民墾荒的建議,移民活動在這一背景下大規模展開。
明末清初,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特別時期。贛北的社會矛盾是清王朝與南明政權的矛盾;清王朝與地方藩王的矛盾等等,各種矛盾相互交織。這導致此地戰事不歇,社會經濟遭到破壞。康熙中期后,大力推行強制“移墾”政策。地方政府除招徠本地逃亡人口外,還吸收來自閩粵等省的外來移民。在贛東北山區來自福建的移民數量居多,以玉山懷玉山區為例,在招民墾荒前,懷玉山中僅有“佃人數十戶”景象十分荒涼。至乾隆初年,則出現“竹樹擴清,人煙稠密。”的景象,風貌發生巨大變化。清代這一戰略性移民,改變了當地的人口稀少的狀況,使落后偏僻的贛北山區得到前所未有的開發。當然,贛北山區之所以成為清代移民遷徙的匯集地更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人口分布等密不可分。
二、清代移民開發贛北山區的價值作用
各地移民進入贛北山區墾荒,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從康熙中期之后的一百多年間幾乎是延續不斷。龐雜的移民開發贛北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明末清初贛北山區土地荒涼,人口蕭瑟的景象,而且促進了贛北山區的社會結構,城鄉政治經濟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為商品經濟的興起和手工工場的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奠定了基礎。
1、人口驟增,大規模土地的墾殖,為開發贛北山區提供了社會發展的基礎
清代康熙中期以后的一百多年里,以閩粵為主的移民大量涌入贛北山區,使贛北山區人口增長形成了高潮。“據同治《武寧縣志·戶口》,乾隆四十六年武寧縣土著煙民棚民共有187139名口,其中24%為移民,有移民4.5萬人。”而贛西北山區腹地銅鼓縣的客家人“移自閩、廣、贛州,居人民之半。”“再如靠近武夷山脈鉛山南部的兩個鄉鎮中,建于乾隆及之前的自然村共有102個,其中清代直接遷于福建的村莊就有43個,占當地村莊總數的42.2%。”以北部的玉山縣北部山區為例,“清代玉山縣的移民村莊居山區村莊總數的62%。”清代大量的以閩藉為主的移民為贛北山區農業經濟開發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外省移民的大量遷入,為清代贛北山區的生產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2、人口驟增,農業生產的發展與經濟作物及土特產產品的商業化,為開發贛北山區提供經濟發展的基礎
清代移民大量遷徙贛北山區,使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的發展,經過外來移民與當地土著的充分開墾,贛北山區的農業結構發生變化,即依據地勢高低劃分為河谷平地和低山丘陵兩個部分,分別種植水稻、玉米、番薯。除糧食作物外,各類經濟作物如:苧麻、煙草、藍靛等種植較多。如順治初年袁州郡守施閏章作詩道:“閩海多流人,江甸多荒田……種蔗,復種苧,地利余金錢”。煙草種植業在贛東北的廣豐獲得巨大發展。產煙地是以廣豐縣關里為中心產區,此地是閩藉移民的活動區域,如關里鄉的32村中10村來自福建,可見煙產地的形成與福建移民的活動密切相關。有記載說:“煙,向惟盛于廣豐,今山農亦有種者”煙草加工行業亦隨之興盛。清代中期,玉山縣的煙廠已有相當的規模,形成很大規模的手工工場。廠主是閩藉,“閩人之來玉者,率業此起家”。經濟林─油茶在贛北山區大量種植,據《中國移民史》載:“從調查的資料來看,贛西北油茶經濟林的形成似乎與移民活動有某種相關性。在贛西北各縣的農業區劃報告中,油茶林的分布與上文中揭示的移民分布是一致的。”清代贛東北的經濟林規模很大,其產品成交以萬斤計,如“玉山俞敬德,……嘗儲皮油萬斤,商某求售,議價六百金”說明這些已經是商品化林產品。贛北社會經濟開發加快,經濟作物,經濟林木廣泛種植,同時傳統手工業也加快發展,這為商品經濟的繁榮奠定了物質基礎。
3、人口驟增,商品生產的增長和市場范圍擴展,手工工場的大量涌現,為清代贛北山區資本主義萌芽滋長創造了條件
清代移民大量遷徙贛北山區,在大力發展自然經濟自給性前提下,各地依附農業的家庭手工業得到長足發展,隨著經濟發展,逐漸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并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一大批制煙、制茶、造紙等手工工場的大量涌現,是清代贛北山區商品的經濟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形成的顯著標志。
第一,制煙葉,贛東北山區的廣豐縣煙葉最負盛名,該縣西南形成以關里為中心的煙葉產區。清初,大量閩藉移民遷入,帶來煙葉及其種植技術,煙葉大量的出產帶動煙草加工業的發展。清中葉,玉山縣的煙廠已有相當的規模,《中國移民史》記載到“夫談巴菰之名,著于永豐,其制之精巧,則色香臭味莫與玉比,日傭數千人以治事,而聲價馳大江南北”。至此,煙草加工業在清代贛東北山區占據一定的經濟地位。
第二,茶葉制作及流通;茶葉是明清廣信府最大的經濟作物,尤其在清代,大量茶山、茶園被開墾出來,茶葉經濟獲得長足發展。對于廣信府社會經濟的開發,移民發揮了特定的作用。在一口通商時期,大量茶葉在河口匯集加工制造,形成大批技藝精湛的制茶技術人才、茶師、茶商和茶行,并成為河口社會重要的個體和組織。乾隆時,鉛山從事茶葉加工業的人員達二、三萬人之眾,其中河口茶行有48家之多。河口是以茶興市,以茶聞名的市鎮,茶市興盛對市鎮的繁榮是個不可忽視的力量,河口也因此成為江西“四大名鎮”之一。
第三,造紙業,贛北山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深厚肥沃,有豐富的竹資源。移民遷入后,土紙生產得到很快的發展,贛西北山區形成以萬載、銅鼓為中心的紙產區,這是客家移民賴以為生的主要項目。如武寧嚴陽鄉大壟里村的鄧氏祖先,其在《鄧氏宗譜》中載“鄧亮初公以文坳落柘,假商遠恣,于清康熙癸酉年由福建上杭仙姑村來武邑買青山數十里,大興紙廠之利”。贛東北山區鉛山的紙業生產,是福建移民的主要產業,《中國移民史》記載到“槽戶不下三十余槽,各槽幫工不下一二千人”此處“千”可能為“十”,紙槽需幫工一二十人。自此,造紙業在清代贛北山區占據了一定的經濟地位。
總之,清代移民開發贛北山區,經過一個多世紀的開發,贛北山區各地大規模土地墾殖開發利用,家庭手工業與農業分離乃至一大批手工工場的出現,商品經濟日趨繁榮使贛北山區一度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盛時期。
【參考文獻】
[1] 魏元曠, 等, 編纂. 乾隆《懷玉山志·土產》[M].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2] 葛健雄. 中國移民史[M].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237,235,241,245.
[3] 施閏章. 施愚山先生全集·詩集[M].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
【作者簡介】
周銀球(1976—),女,漢族,江西上饒人,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史(歷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