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緊緊抓住文化體制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積極穩妥地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加強,進一步彰顯文化魅力和提升了全縣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關鍵詞:文化;軟實力;思考;建議
長豐縣轄14個鄉鎮和1個省級雙鳳開發區,總面積1841平方公里,總人口76.8萬。近年來,長豐縣按照中央和省市關于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在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文化軟實力建設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一、基本情況和成效
1、文化產業蓬勃興起。在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同時,把文化產業作為打造長豐“精神家園”的有力支撐。以合肥新華書店有限公司長豐分公司、安廣網絡長豐分公司為代表的國有文化企業和以華豐印務為代表的印刷包裝企業,已成為傳播先進文化、服務大眾,增加地方財政稅收的重要力量;以豐樂生態園、元一高爾夫球會等4A級國家旅游風景區為龍頭,打造了初具規模的文化休閑產業;積極引進大項目,被列為省“861”項目,市“1346”項目的中國(合肥)非物質文化遺產園就坐落于長豐縣崗集鎮,該項目總投資20億元,集旅游、文化、餐飲、購物、商業、休閑等多種功能于一體,一期工程已完工并正式對外開放。在這些大項目的帶動下,目前全縣范圍內與文化產業相關的企業及經營戶達270多家,從業人員4000多人,年利潤近3億元。
2、文化事業穩健發展。通過舉辦文化藝術節、草莓節、桃花節、美食旅游節等一批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節慶文化活動,將高水準、高質量的文化資源引入長豐。圍繞重大主題,有針對性地舉辦一些有特色、有影響、有意義的群眾性文體活動,如“納涼廣場大家唱”、“紅色文藝進校園”、“送戲、電影進敬老院”、青年歌手大賽等一批群眾性文化活動品牌。圍繞中心工作開展了“民生工程”、“計劃生育”等專場巡回演出活動。“十一五”期間,共舉辦各類文化活動1800多場次,在城鄉放映電影13000多場次,吸引了成千上萬群眾的踴躍參與,極大地豐富了長豐城鄉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真正體現了“家家參與文化,人人享受文化,個個創造文化”的理念。
3、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強化。全面落實各項文化惠民工程,以保障群眾文化權益為己任,大力實施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縣共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14個、廣播站14個、農家書屋249個,率先在全省建成農村廣播“組組通”工程,建成市級“杜鵑花”工程點8個,組建了業余文藝團隊30個、農村數字電影放映隊15支。基本形成了以縣廣播電視臺、文化館、圖書館、藝術團、電影公司為龍頭,以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和文化活動室為基礎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文化民生工程的實施,提高了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極大地滿足了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農家書屋建設工程作為全省樣板點接受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督查檢收,并在全省農家書屋工程建設會議上作經驗交流,受到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
4、文化體制改革呈現亮點。按照中央和省市關于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和要求,長豐縣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完成了廣播電臺、電視臺“兩臺合一”,局臺分離,政事分開。完成了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的組建工作,縣委縣政府在全縣公推公選出廣播電視臺臺長和文化綜合執法隊隊長。縣級文藝表演團體順利實現改制轉企,改制后新成立的長豐縣新欣藝術團,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成立9個多月共承接各類演出140多場次,今年9月,該藝術團傾力自創的反映新農村建設的四幕廬歌劇《女村長》在合肥成功首演,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其中《相親》、《分房》兩幕參加了第五屆安徽省小戲小品大賽,一舉奪得7項大獎。
5、非遺和文物保護扎實推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物的保護和傳承方面積極作為,組織編寫了長豐縣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規劃,建立了“非遺”數據庫,全縣共整理出非遺資料12項類343條。“吳山鐵字”列入省級第二批“非遺”名錄,2009年申報了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下塘火獅”、“吳山鐵字”、“水湖鎮犟驢”、“吳山廟會”、“吳山貢鵝”、“下塘燒餅”、“水湖戲馬舞”等7個項目列為合肥市第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縣鄉兩級通過對“非遺”資料的收集整理、舉辦各類“非遺”技藝培訓班、鼓勵“非遺”企業開拓市場、打造“非遺”項目特色品牌等一系列措施的實施,使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了積極有效的保護和利用。同時,結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進一步做好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管理和利用,重點做好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孝子墩”附屬的石像生文物的修復。建成館藏文物數據庫,完成一、二、三級文物167件(套)的數據錄入、影像采集,拍攝圖片1026張,所有數據上報省文物局并通過審核,為準確掌握全縣文物家底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可靠保證。
二、存在問題
一是文化投入不足。雖然國家及省市對文化事業進行一些投入,但由于文化基礎設施歷年欠賬較多,現有的文化設施尚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如全縣沒有影劇院、文藝演出場館,縣級圖書館規模較小。二是精品力作比較匱乏。由于專業創作人員緊缺,創作經費短缺,因而使文藝創作的作品缺少一定的藝術性、欣賞性。近年來有份量、有影響、有深度的精品力作很少。三是高技能專業人才不足。由于受人事管理體制機制的制約,人員進出渠道十分狹窄,使優秀的專業型人才引不來,富余人員流動難,人員老化現象相當嚴重,導致文化人才產生斷層,直接影響文化可持續發展。四是文化產業發展緩慢。由于文化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文化含量低,粗放型經營多,形不成氣候,規模型文化產業發展乏力。
三、思考與建議
一是扎實推進文化惠民工程。積極爭取各級文化扶持項目,著力破解資金難題,全面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高標準建設縣級影劇院、文化館、露天舞臺,組織縣內藝術團體參與重大文藝活動。
二是做大做強廣電品牌。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縣廣電臺要按照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的總要求,著力營造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濃厚氛圍,切實增強新聞宣傳吸引力、感染力、傳播力、影響力和公信力。要做好新聞,做強事業,做優服務。積極完善安全調度體系。繼續加大廣告治理力度,不斷調優廣告結構。
三是大力繁榮文藝精品工程。搭建創作平臺。通過召開文藝工作者座談會、文藝作品研討會、藝術家采風、舉辦群眾性文藝調演、開展競賽展覽等一系列活動,激發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引導他們創作一批與時代要求同頻共振,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和劇目。加大對文藝創作的投入力度,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對優秀的作品給予物質上的獎勵,每年評選一批優秀作品予以表彰獎勵。
四是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做深做實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繼續加快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推進網吧連鎖和規模化經營。在文化單位搞好綜合配套改革,形成更具活力、更加高效的競爭機制、激勵機制。重點加強縣級新聞、廣電人事改革,要通過綜合競聘的辦法,積極吸納優秀人才,并加強文化廣電人才的再教育和培養。
【作者簡介】
王統超(1973—),男,漢族,安徽合肥人,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委黨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