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沛華
心理教育: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石
□劉沛華

什么是心理教育的宗旨?用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班華所言就是“優化心理機能,提升精神品質,促進人格和諧,服務人生幸?!?。從這個意義上講,心理教育是學生特別是后進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的基礎。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自我意識、情緒調適、人際交往和升學就業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因此,學校只有大力加強心理教育,才能逐漸改變學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狀態,從而使他們走上良性成長的軌跡。
山東省濟寧高新區第五中學(以下簡稱五中)地處城鄉接合部,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95%以上的學生家長在市區或省外打工,他們早出晚歸甚至久出不歸,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管教孩子,因此學校的相當一部分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另外,學校周圍廠礦企業較多,也有一定數量的學生隨父母工作的變動而流動成了流動兒童。無論是留守兒童,還是流動兒童,他們在文化課基礎、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個性心理、道德品質以及對環境的適應等方面都不同程度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由于缺少父母的關心和教育,容易變成學校里的后進生。長期以來,五中堅持把心理教育作為一項基礎性、長遠性工作,反復抓,抓反復,取得了很大工作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后進生的健康快樂成長。
心理教育是心靈的事業,為此,五中切實加強“四個建設”,即制度建設、隊伍建設、陣地建設和課程建設,開創學校心理教育新局面。
從某種意義上講,強化制度建設是后進生心理教育順利開展的基礎。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和深化,學校心理輔導工作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學校心理輔導制度建設也迅速得到發展。
近年來,五中高度重視心理輔導制度建設。一是制訂了學校心理輔導的崗位性制度,如心理輔導管理制度、心理危機預防及干預制度、朋輩心理輔導制度、心理健康課程管理制度以及心理輔導隊伍的培養及督導制度等。二是制定了《五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通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小學部9.55%的學生有心理行為問題,初中部13.18%的學生有心理行為問題,其調查結果為學校深入開展后進生心理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三是根據《綱要》要求,頒布了《五中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方案》,為深入開展后進生心理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論依據。

2.打造隊伍建設
打造一支強有力的心理教育教師隊伍是開展心理教育的重要一環。目前,五中雖然沒有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但學校提出了“人人都是心理教師”的理念,通過組織教師走進高校,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訓以及邀請高校心理教師來校講座等形式,不斷提升全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從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兼職教師。
3.抓好陣地建設
五中始終把陣地建設放在后進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來抓。依據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心理輔導室建設指南》,成立了以“識見美麗,綻放精彩”為目標的心育工作室,打造了全員化、系統化、全面化、整合化的學校心理教育體制,形成了“學校心理輔導室——班級QQ群·親情聊天室——師生悄悄話信箱”三位一體的心理教育體系。同時,借助參觀濟寧市科技館、曲阜·孔子故居、金鄉·魯西南戰役紀念館、微山·鐵道游擊隊紀念館以及高新區廖溝河桃園寫生等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
4.推進課程建設
心理教育課程教學很少采用靜態知識傳授的方式,而較多的通過各種德育活動來實施教學。在學校沒有配備統一心理教育教材的情況下,五中引領教師必須把開發心理教育校本教材作為心理教育的一種重要工作,全體教師都積極參與到心理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如,一二年級開發的《陽光·快樂·成長》、三年級開發的《生命如花》、四五年級開發《心向陽光——做一個陽光少年》以及初中部開發的《心的告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讀本(上中下冊)》等等,系列心理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為學校心理教育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可靠保障。
中餐各大菜系在我國及世界各地餐飲市場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其融會貫通相輔相成,使中餐文化形成了炒、滑、爆、煸、熘、熗、炸、煮、燙、煲、糝、煎、蒙、貼、淋、拔、扒、釀、卷、蒸、燒、燜、燉、攤、煨、燴、淖、烤、涮、烘、焯、粘、氽、糟、醉、沖、拌、鹵、熏、腌、臘、凍、醬等眾多烹飪技法,可謂是世界烹飪史上一朵光彩絢麗的奇葩。

被譽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盧梭認為,教師要盡量給學生以活動的機會,讓他們親自去接觸和研究周圍一切事物。五中大力開展各類校園活動,讓學生們在活動中快樂成長,在活動中放飛心靈。
1.開展心理教育月活動
學校把每年的五月作為“心理健康教育月”,開展一系列心理健康的活動。通過系列活動的開展,不但可以培養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也可以幫助家長提高家庭教育意識。更為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問題,促使他們健康快樂成長,逐漸走出心靈的誤區。
2016年的心理教育月主題為“感悟幸福·快樂成長”,學校不僅邀請了濟寧市教科院和曲阜師范大學的專家做了《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論》《激發孩子持久的學習動力》等專題講座,舉辦了《怒放的生命》手語操表演賽,號召各班利用主題班會,開展了以“尋找快樂·感悟快樂·分享快樂”為主題的心理健康活動課、心理游戲課。此外,各個班主任還利用QQ群組織家長開展以“我對幸福和快樂的感悟”為主題的心理感悟論壇活動。
2.開設家庭教育大講堂
一個后進生的背后可能有一個問題家長、一個問題家庭,因此,要轉化一個后進生,必須把“促進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樹立家長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讓家長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努力創建學習型家庭”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
為協助家長共同解決孩子發展過程中的心理行為問題,2016年,學校先后舉辦了五期以“好家風·好家教·好家長”為主題的家庭教育大講堂。通過系列培訓,幫助家長更新了家庭教育理念,使家長了解了孩子的成長規律,掌握了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發揮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3.開展“為后進生找優點”活動
優點是一個人前進的力量和自信心的源泉,能否發現后進生身上的閃光點,是能否促其轉變的關鍵。一是在運動會、藝術節、手抄報等活動中,班主任盡可能地給后進生提供參與機會,使其個性、特長得以閃光,促其重新找回自我,從而讓他們獲得克服缺點的勇氣和信心。二是班主任要學會平等看待后進生,在要求后進生認識自身缺點的同時,更要善于引導后進生給自己找優點,并適時對后進生的優點給予肯定和表揚。三是通過主題班會《同學相互找優點》,培養了學生虛心向其他同學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良好習慣以及同學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樹立了“我能行”的自強意識,形成了“比、學、趕、幫”的良好班風。
4.“私人定制”一對一輔導
根據后進生的實際情況,班主任為其“量體裁衣”制定輔導方案。比如,在課堂上,老師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后進生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放學后的休息時間,用更多的時間陪伴后進生,對其進行一對一地輔導;周末,班主任走進后進生的家庭,和家長一起承擔起后進生轉化的責任;充分發揮優等生的優勢,采用一優生帶一后進生的“手拉手”方式,幫助后進生走出人生的陰霾。
五中立足于教育教學實際,基于教師的專業成長,進行“范圍微觀、內容具體、切口小、周期短”的“草根式”課題研究,助推教師專業成長實現新突破。
問題即課題。學校申報的《后進生心理障礙的防治與矯正》被列入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后,學校全體教師以解決所教班級后進生的實際問題為研究目標,積極參與到學校后進生心理教育工作中,開展了《學生迷戀網絡,怎么辦》《當青春期的學生遇上更年期的老媽——家校協同教育研究》《當學生厭學時,教師和家長分別該做些什么》《一個單親孩子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與研究》《造就學生健全人格——孩子愛說謊例析研究》等50多個“草根課題”。這些“草根課題”都是從微處著眼、小處著手,基于問題,基于實踐,基于個性,追求原生態的研究方式。所以,“草根課題”便成了五中廣大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原動力,從而實現了五中教育教學的新突破。
正如教育家斯賓塞所說:“正確地進行教育,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而是一個復雜和困難的任務。”后進生心理教育是一項龐大而又系統的工程,僅僅依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家長的支持、社會的鼎力相助以及學生內心的自我覺醒。五中將大力加強心理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自信、健康成長,快樂生活。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高新區第五中學)
(責任編輯陳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