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鳳娟
摘 要: 作者抓住新課改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一詞的深刻內涵,對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運用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新課改 初中數學 有效教學 策略運用
教育構建主義學者認為,課堂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展示和實踐的廣闊“舞臺”。教師的教學功效,學生的學習成效,都需要通過課堂教學效率體現和展現。“有效”一詞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改革的推進,其內涵及依據都發生了顯著、本質、深刻的變化、革新和豐富,更注重學與教之間的有效統一、更凸顯能力素養的培養提升、更重視道德情操的培養樹立。廣大初中數學教師圍繞課堂教學“有效”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教研,采取了多樣科學的教學策略,在追求教學效率的進程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同時,更加堅定了初中數學教師對有效教學策略運用的深刻認識和深入思考。現就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運用作闡述。
一、施行情境渲染法,在造濃氛圍中提振催發能動情感
培養學生主體學習情感,成為追求有效教學活動的首要工程和基礎工作。數學教材,表面看似枯燥數學語言和抽象圖形符號的有效結合體,沒有樂趣和趣味“底蘊”,但深究細探數學教材內容,可以發現數學教材之中蘊含深厚、豐富的情感資源,如與生活生產緊密相連的現實應用意義、漫長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及趣味生動的情感魅力等,這些都有利于提振初中生內在學習情感。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豐富特性,實施情景渲染法,創設出真實場景、設置生活案例、展現趣味現象,刺激他們“情感活躍區”,以此催發初中生的學習能動情感。如“直角三角形性質”一節講授“勾股定理”內容時,教師利用數學歷史發展特性,向初中生介紹古代人們研究直角三角形的情況,并著重介紹我國古代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一方面讓初中生深切感受該數學知識點的悠久發展歷史。另一方面吸引初中生好奇心理和自豪感,從而內心產生認知探究“沖動”。又如“軸對稱圖形性質”教學中,教師利用數學學科現實應用美,展示人們乘坐的飛機、放飛空中的風箏及樓房的窗戶等事物,讓初中生通過最形象、最貼切的現實事物的認知,內心產生促動,主動探究軸對稱圖形性質特征,內化為一種自覺行為。
二、施行互動教學法,在深刻交流中展示主體學習風采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同時是課堂教學效率衡量評判的重要依據。課堂教學不是靜止、單向的實踐活動,而是雙向、運動的系統工程。這就為初中生主體特性及自身風采的展示提供了時機和條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利用課堂進程的互動特點,組織學生和教師深入參與的互動式教學活動,組織和引導初中生進入到設置的教學進程中,并圍繞學習任務和目標要求,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活動,使初中生成為不可或缺的課堂“一份子”,從而主動融入其中,深入互動、深刻思考,提高學習效能。
如教學“解不等式”時,采用師問生答的互動教學方式,組織和指導初中生群體進行該知識點的深入學習活動,過程如下:
師:板書:解不等式,組織學生學習解不等式。
生:根據教師要求開展書本閱讀活動,找出解不等式的定義。
師:為什么我們在解方程x+3=6時,所求的是方程的解,而在解不等式x+3<6的過程中,所求的卻是不等式的解集,究竟存在什么樣的原因呢?
生:個體之間進行思考分析,交流闡述思考和分析的觀點。
師:引導學生進行回答。
生:根據課本教材內容回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