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菊+任紅怡
摘 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活動過程中的倫理問題越來越引起了學者們的重視。尤其是人力資源管理中出現的倫理困境,不公正待遇和歧視等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員工的正當利益。本文基于本土文化的視角,分析了倫理困境產生的原因,并且研究了“關系”的對倫理困境的影響,為中國企業規范人力資源管理活動提供了建議。
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關系;倫理困境
一、引言
企業不僅是一個經濟主體,也是一個社會主體。在傳統模式下,對企業的考核更多的是關注企業的經濟效益,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倫理觀念的深入人心,現在意義上對企業的考核除了經濟指標外,還有其所承擔的倫理責任。HRM是企業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一名HR,除了關注企業和部門利益之外,更應該重視員工的利益,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倫理困境。尤其是在我國,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關系”管理仍然存在于企業之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力資源管理的難度。
二、人力資源管理倫理困境的表現
倫理是指,在日常的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所應遵守的道德規范。倫理在道德層面上要求人們在一定的秩序范圍內進行活動,而不僅僅是滿足法律的要求。企業倫理,是指企業活動在遵守法律規定的同時,也要符合社會倫理道德規范。人力資源管理倫理困境,則是指面對不同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環境,在企業人力資源資源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利益主體之間的不協調,使得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違背了基本的倫理規范,損害了員工利益。
顏愛民等(2012)立足于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礎上指出,我國人力資源管理倫理困境包含4個維度:權利使用、操縱和強制、制度監督、忽視與侵犯員工權益。他強調了在HRM過程中權力的強制性和執行的隨意性。本文依據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職能,分析了主要職能過程中的倫理困境的表現。
1.招聘環節
招聘是企業“招賢納才”的關鍵要道,通過招聘,企業可以引進大量優秀的人才,提升企業活力,從而推動企業創新。企業在制定招聘標準的時候應該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但實際上,招聘過程中的歧視問題仍然十分嚴重。比如,對女性的歧視,一些企業在招聘要求上明確寫著“只限男性”。同樣,盡管國家大力鼓勵福利企業的創辦,但人員招聘中歧視殘疾人的現象仍然存在。另外,為了招聘到優秀的人才,企業會過分的夸大自身優勢,給出“虛假承諾”。
2.培訓環節
企業對員工或者管理人員實施培訓,除了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企業文化及規章制度之外,通過培訓,管理人員可以學習他人成功的管理經驗,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管理職責;員工可以增強在實踐中工作的能力,更好地為企業服務。但是,部分企業認為培訓會增加成本,而且也是在浪費時間,因此減少員工培訓。另外,培訓作為激勵員工工作的方式之一,應該是公平公正的,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往往企業在選取培訓對象時,更多考慮的是“關系”因素,而不是員工的實際表現和需要。
3.績效管理
績效管理中績效考評的實施是對傳統考評方式的挑戰和創新,這一方式可以激勵員工更好地為企業服務。然而,實際評價過程中,由于考評主體個人素質和專業能力等方面的差異,使得績效考評僅僅是形式上的考評或者考評結果與實際相差很大,嚴重影響了員工工作的熱情。在最后的運用環節,高績效的員工并不能得到公正的待遇,職位的升遷也不是依據員工績效考核的結果,往往中國式的“人情關系”在其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在360度績效考評結果中,迫于上級的“壓力”,下級對上級的評價往往都很高,這也是倫理困境的表現之一。
4.薪酬管理
薪酬管理和績效管理一樣重要。在企業薪酬標準制定的過程中,一些企業對于額外的工作時間不計算工資,導致“壓榨”員工工資事件的發生,引發勞資糾紛。另外,一些企業對于內部正式員工和勞務派遣工的薪酬標準是不一樣的,“同工不同酬”,這些都損害了員工的正當利益。
5.人員淘汰
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很多企業在面臨危機的時候,不是想辦法團結員工幫助企業走出困境,而是實施大規模裁員政策,導致員工失去工作,這是企業的非倫理性行為。此外,對于一些績效較差的員工,很多企業也是采用直接勸辭或辭退的方法,而不是努力幫助員工改善績效。
三、基于本土文化視角的倫理困境原因分析
1.個人價值觀的影響
在招聘和績效考評的過程中,由于招聘人員和考評主體專業知識、個人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造成了很多非倫理性行為。例如,招聘官和考評者會依據自身的經歷或者個人愛好去評價一個人,出現“暈輪效應”、“首因效應”等現象。
2.企業價值觀的影響
企業文化會直接影響到員工個人的價值觀念,以追求經濟利潤為目標的企業,對員工的考核和評價也主要是以財務指標的完成結果為主,忽視了對員工工作行為和工作態度方面的考核,導致員工僅僅是關注自己實際任務的完成情況,而忽略了自身應承擔道德責任,部分員工為了完成任務,不惜損害他人的利益。
3.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般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當是和諧的,儒家文化同樣也是以“仁”為本,注重“人情關系”。在我國,企業之間、企業與顧客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都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關系網”。莊貴軍(2012)指出,關系是指中國從事商業活動的一個基礎性變量。中國是一個“人情式”的國家,關系有時候會遠遠勝于標準。在家族式的企業中,人員的錄用、晉升一般都是以親近的人員為主,企業內部很容易形成裙帶關系,這種非倫理行為容易導致團隊沖突,不利益企業內部的團結。
四、本土文化視角下人力資源管理倫理困境的應對策略
1.提高企業管理人員和員工的倫理素質
人是生產和創造的主體,對人的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管理的過程中應該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時時維護好員工的正當利益,使得員工可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在管理人員的日常培訓中,強化他們的倫理觀念,堅持以員工的利益為重,關心員工,鼓勵員工進行自我管理。同時也要培養員工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質,重視自我利益的同時不能損害他人的利益,幫助員工和企業共同成長。
2.完善企業倫理制度
當今時代,企業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每個企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企業的行為會影響到其他企業的活動。企業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遵守法律的相關規定,而且要符合倫理規范。企業倫理制度的完善,要體現在企業管理活動的各個方面,例如:在招聘和績效考評等過程中,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制定符合倫理觀念的制度。在薪酬發放的過程中,要切實按照考核結果和具體標準來進行,而不是人為的來隨意發放。企業應該實施倫理獎懲制度,對于符合倫理要求的行為給予表揚,反之則進行懲罰,以此來鼓勵員工使自身行為更好的符合倫理規范。另外,企業在制定戰略目標的時候,除了關注相關利益主體的經濟利益之外,應該明確自身的社會責任,將其納入到企業的日常運營當中。
3.營造良好的社會倫理氛圍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周圍的環境,社會風氣的好壞會間接影響到企業文化的建設。首先,國家應該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度,嚴厲打擊違法行為,為倫理制度的形成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加強輿論監督,充分利用大眾媒體的影響力,積極宣傳優秀企業的良好事跡,為其他企業樹立榜樣,同時也要及時披露企業的非倫理性行為,通過合理引導使之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推動社會倫理氛圍朝著更加良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Kevin C.Wooten.Ethical dilemmas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 applic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a unifying taxonomy,and applicable codes[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1,(11):159-175.
[2]郭雅麗.我國人力資源管理倫理特征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8:26-29.
[3]楊含,李慧玲.我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倫理問題研究述評[J].東方企業文化,2014(8):135.
[4]馮明,李學民.我國企業HRM倫理的結構維度[J].工業工程,2009,12(2):33-36.
作者簡介:王健菊(1969.02- ),女,貴州貴陽人,貴州財經大學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任紅怡(1993.01- ),女,山西忻州人,貴州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