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粵新
摘要: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創新意識與能力離不開創新思維的發展。英語語言教學過程本身就是培養思維方式的過程,無論是教師的創新思維,還是課內外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模式中的創新成分都會對學習者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要通過師生互動及實踐活動去完成,切實有效的措施不但可以優化語言學習效果,還可以發展學生創新思維,進而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二者相得益彰。
關鍵詞:英語教學;語言學習;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7-0029
一、新課程改革中孕育創新之路
自上個世紀末,我國提出了“深化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全國各地便掀起了新一輪的改革浪潮。國家修改課程標準,各地更換教材,開展專家講座,舉行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比賽,組織教學研討,廣大教育工作者一致響應國家號召,努力改變傳統教學,嘗試各種新方法追求更好的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各地創新成果如百花爭艷。
其中英語教學的改變最為顯著:英語起步逐漸低齡化;從傳統的背寫,到新課標倡導的工具性、人文性;教材實行“一標多本”(即一個課程標準多套教材);英語教師隊伍素質不斷提升,更加注重專業化發展;信息化同時沖擊著英語的教學手段,即視聽多媒體技術的發展顛覆了原有的教學手段,也改變著學生的學習模式。這些隨著時代變遷而發生的改變,就仿佛在召喚英語教學的新變化,來適應這個時代的需求,探索新的道路來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更加便利、高效,實現師生的美好愿望。
二、教師的創新意識影響學生的創新意識
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給學生寬松的環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學生的認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發揮,以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教師是課程的設計與開發者,在設計與開發課程的時候就要賦予學生一定的權利與機會,為學生創新行為的產生提供機會。另外,教師工作有一定的示范性,教師的思維與行為對學生的意識與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1. 英語教學創新在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教學需求,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所在地區的教學實際需要、學生的需要、教學目標等因素,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進行適當的取舍或調整。”其實就是要求教師靈活處理教材,以學定教,根據教學實踐所需的針對性與獨特性,綜合考慮課程標準、教材與學生實際情況來設計教學。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對學生需求的滿足,只有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契合匹配,添加富有趣味性與想象空間元素,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善于并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創新意識。實施國家課程時,王斌華提醒教師注意以下幾點:“一、拓寬課程范圍。例如向學生介紹‘鄉土內容、學科發展的最新趨勢、其他學科的綜合知識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二、適應個別需要。對能力強的學生布置額外的學習任務或進行個別指導,對學困生刪減部分內容以減輕學習負擔。三、發揮創新意識。依據自己的學術水平、教學能力、教學風格、洞察力和想象力,從不同的角度,對國家課程提出獨特的見解,使之更適合他們的教學情景。”
2. 英語教學創新在于改變課堂教學模式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課堂的教學模式也悄悄地發生了變化。翻轉課堂、微課設計、慕課這一系列的新詞讓我們覺得新鮮又好奇。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打破時空限制的自主學習高效而有針對性。千家萬戶的資源與條件逐步提高,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必將會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2015年9月,教育部向各省市發布了《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要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英語教學者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是必要的。改革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會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課堂則專門用來師生互動交流,檢驗學習效果,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習難點。只要讓孩子們感受到學習的趣味性與成就感,加上家長的幫助與教師的鼓勵,從小自學是可以實現的,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只有孩子進行自主獨立思考,個性化的思維與創新能力才能得以釋放與發展。
三、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主陣地在于課堂
1. 英語教學離不開創設語境
語言的學習離不開一定的語言環境,脫離語境的語言就像脫離意群的獨立符號,違背了語言學習的整體性,學習者最終不會運用。創設語境是為了給語言學習者相對真實的語言環境,學會在相應的情景下運用相應的語言與人溝通交流。語境創設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富有想象力地對教材進行二次加工,讓學生在相對真實的環境中體驗并運用語言。而這樣的體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如發散思維、批判性思維、創新意識、想象力、好奇心、邏輯推理能力等。
2. 開放性的問題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啟發性的問題可以推進環節的進展,教師應盡量設置一些的開放性問題,真正開啟學生的思維,并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鼓勵標新立異,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思考的過程。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可以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如用途擴散、結構擴散、方法擴散與形態擴散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問題不設置標準答案。例如:水可以讓你聯想到哪些單詞?即是思維的訓練,也可以積累詞匯量,更是對水的最好描述與學生生活經驗的匯集。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可以進行推測與假設訓練。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對事物的敏感性,促進學生深入思考,靈活應對。例如:通過繪本故事的講解給學生留出結局的猜想,并說出自己的理由。課堂中通過聽力推測人物特征,并表演出來。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還可以進行頭腦風暴訓練。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可以全班討論,是思維互相碰撞出火花,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例如:你認為學校應該制定那些規則?發表對School rules的看法。在學生提出意見與想法時,教師應注意對所提出的方案暫不評價與判斷,鼓勵與眾不同的觀點,側重意見的數量而非質量。師生的創新意識便共同提高,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3. 板書圖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師通過整理教學內容,最后設計出板書本身就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板書沒有固定的模式,根據每節課內容的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教具的不同,板書千變萬化。但良好的板書相當于教師的微型教案,最好能給學生形象生動的深刻印象,幫助學生搭建思維框架,便于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板書有思維導圖類板書,特別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要教會學生整理自己的思路,這樣才能發現思想深處那些容易忽視的角落,可能就是寶貴的金點子。另外,表格類板書,其他概念圖等板書都是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語言的。一個沒有很好掌握語言這一思維工具的人,其智力發展會受到很大的限制。”也就是說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的學習可以促進思維的發展,一個人的智力是影響創新思維的。
四、創新作業與課外活動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塑造學生的創造性個性
《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育部,2012)強調,教師應有計劃地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新課程背景下的英語作業要以任務為中心、以英語語言為載體、體現真實性、生活性、人文性,充分激發學生的聰明才智與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綜合運用語言,促進學生富有個性、健康有效的發展。任務型的作業可以很好地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作業以主觀性的作業為代表,英語學科的例子如:自主復習畫出思維導圖、知識分類整理表格、單元主題手抄報、自制英語繪本、制作賀卡、看圖寫話、想象類寫作等,這些任務型作業也是教師在課堂中滲透給學生的板書形式,學生既有所參照,又可發揮個人所長。
英語課外活動可以利用現在信息化技術手段,讓孩子們線上交流:分享喜愛的英文電影、英文歌曲,模仿演唱英文歌曲,影視配音,展示英語書寫。分小組排練表演英語劇,課堂展示或發布表演視頻,家長同學評選等方式,讓英語豐富孩子的課余生活,既可以加強語言的學習,又可以塑造孩子們的創造性個性。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正在崛起的中華民族為了實現中國夢,一定要有創新精神,需要大量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英語教學只是學校教學的一個部分,孩子的成長還需要家庭、社會各界的付出。創新是為了實現美好的夢想,只要每個教育工作者乃至炎黃子孫懷揣夢想,一致努力為孩子們照亮前進的方向,按照期望效應發展下去,我們必會看到圓夢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