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運
中圖分類號:G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4-0066-02
主體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質特性,它一方面表現為人對客觀世界規律自覺能動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現為人的自覺能動的創造,集中體現為人的獨立性、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使其既具有主體意識,又具有主體能力,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隨著國家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如何讓學生的主體性在多媒體與語文教學中得以體現呢?教學中,我們可以作如下嘗試。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
教學改革的使命,就是要變苦學為樂學,提倡愉快教學,實現寓教于樂。多媒體課件能夠成功地營造一種學生樂學的氛圍,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中職教育階段,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仍然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使用多媒體課件能創造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不斷變換的大屏幕、制作精美的畫面、形象直觀的闡述、豐富生動的信息……這一切,比起黑板上的粉筆字當然要活潑有趣得多,聲音、圖象和文字激發他們興趣,使原本抽象概括、靜止單一的教學內容形象具體、生動有趣,獲得如影視般的聲、像、文并茂的教學內容,從而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活躍他們的思維,增進他們的理解。運用多媒體通過學生視覺與聽覺雙重通道的刺激,引導學生去想象文學形象所包含的意義,使學生加快了對知識理解和掌握,讓學生積極主動愉快地去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
以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普及應用,使得課堂為學生主動參與提供了有益的條件。一方面教師對學科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并使之成為學生的學習資源,同時,利用計算機作為信息加工工具,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重構。另一方面學生在教師組織的學習活動中利用數字化資源,進行情境探究學習、借助資源,依賴自主發現、進行探索性的學習、利用網絡通訊,進行合作式、討論式的學習、使用信息工具,進行創新性、實踐性的問題解決式的學習。一篇課文,可以通過“生——生、生——機、師——生”多種形式的交流,通過交互式的學習,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采用“生——生”形式交流,小組內互相討論與自覺相結合的方式。學生人人發揮主動性,個個對文章語言、內容、結構、思想、修辭等各方面去思考、品味,圍繞問題動手找答案,相互交流自己的見解。采取“生——機”即人機對話的方式進行問題探究,讓學生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理清文章脈絡,鍛煉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采用“師——生”形式,學生的疑問、思考過程、學習效果等與教師的歸納、總結及時相互反饋、矯正、提高。
三、易于理解,化解課文教學難點
借助多媒體課件,可化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的一些不足,讓學生通過視聽等直觀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學內容。學生抽象思維較弱,一些以往要通過大量語言文字分析歸納,而被視為教學難點的內容,就可以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學生面前,其中難理解的問題也隨之迎刃而解。比如對一些詩歌,從分析詩的語言入手,講解詩句含義,再現詩中形象,并感受詩人的感情,把讀者引入詩歌開創的藝術境界之中,最后要學以致用,掌握如何欣賞詩歌。這些光從語言上講如何如何,對于學生而言的確理解上會存在困難,如果在講授這些內容的時候,試著借助多媒體技術,先配樂朗誦,然后展示一組有關圖片,創造一些相關的情景。
四、擴大信息量,提高課堂效率
當今時代,是一個充滿魅力,極富挑戰性的時代,我們時刻都面臨著教育教學的變革。舊的教育模式正在逐漸被打破,新的教育模式正在逐漸形成。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是體現時代特色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其科學性較為突出,而多媒體語文課要做到科學性與人文性相結合,感性與理性相統一,更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的努力探索與潛心研究。若能在語文多媒體教學中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完美整合,提高教學整體效果,也能打破一些人對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偏見,引導多媒體教學走上科學之路,促進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普及運用,使立體式多層次多視角全方位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語文教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輕松,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給語文創新教育帶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綜上所述,要在多媒體教學中發揮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必須正確地認識與處理好教師、學生與多媒體三者之間的關系,認識到多媒體僅僅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現代教學過程包括教師、學生、內容、教育媒體等。因此在現代教育的媒體教學課堂中,必須對教師的主導作用重新定位,注意利用媒體創設情境再現生活,做到增加學生課堂活動量,拓寬學生參與面,發揮學生主體性才能成為可能。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