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新華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4-0073-01
傳統的語文課程由于受到課堂教學的制約,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語文實踐機會少。然而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課本,體現了語文課的實踐性,其中“專題”又是突出實踐性的一個亮點,它突破了教科書和課堂的局限,把語文教學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然而教學的實際操作千差萬別,作為一個鄉鎮中學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只要多動腦筋,就能充分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揚長避短,還可以生動有趣地開展“專題”教學活動。下面我就來談一談這方面的體會。
一、體現靈活性
內容與形式要有利于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特長和個性的發展。(1)因地制教,力求使“專題”生動活潑。以新平縣漠沙鎮為例,可根據漠沙鎮周圍常見的花草魚鳥來突出“專題”,如:蟬、鷓鴣、燕子是漠沙鎮常見的蟲鳥,在學習專題《鳥》時,可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到野外觀察鳥的外形、動作、聽鳥叫的聲音,教師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談自己所得到的感受,搜集寫“鳥”的詩句或文章,如:“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寫出蟬的外形和蟬鳴聲;“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是描寫鷓鴣的習性和形貌特征。最后學生誦讀文中詠鳥的古詩和文章,體會作者的審美情趣,領會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2)肯定學生的個人見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專題《葉》時,可以根據學生個人的興趣特長,采集自己所喜歡的植物的葉,查找有關葉的資料,并突出熱壩地方和山頭葉子的差異,并讓學生暢談差異的原因。搜集寫《葉》古詩,課堂上學生分組匯報觀察的結果和搜集資料,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提出疑問。如:“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詩中為何寫“數點紅”?也可根據學生的個體認識情況談一談“且教桃李鬧春風”的理解。(3)運用網絡教學,使模糊的認識更形象化。鄉鎮學生沒有見過狼和長城,因此在上這類專題時,要應用電教設備為學生展示一幅幅生動有趣的畫面,從而實現多角度了解專題的目的。
二、體現實踐性
學生參與的體驗實踐活動,能突破語文教材和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的框框,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學習領域,為學生提供施展才華,張揚個性的舞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在教學“專題”時一定要聯系生活,讓學生結合實踐,跳出常規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1)在實踐中體驗大自然,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和組織能力,更能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如:學習專題《氣象物候》,可以讓學生每天早上觀察天空中云有什么變化,天氣將會怎樣轉變,小組作好記錄,注意哀牢山山腰、山頂和漠沙江邊的溫差原因,搜集一些有關氣象物候的諺語,最后學生匯報總結。(2)在實踐中了解生活,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獨創能力。學習專題《廣告》,課前學生從電視、報刊等搜集廣告,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把搜集來的廣告分為公益廣告和商業廣告兩類,并說出每條廣告好在什么地方,然后以當地的某一特產(甘蔗、荔枝、芒果)寫一則廣告或為花腰傣民族的服飾、民風習俗寫一則宣傳廣告,這樣的教學既讓學生有實踐能力,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體現綜合性
要通過實踐使所學的語文知識得以融會貫通,使所學的學科知識與語文知識得到整合,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1)學科上的綜合。在學習專題《鳥》《葉》時,讓學生從生物學科中去了解鳥的生活習性,葉的組織器官和功能等各種知識,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得到啟示后就通過寫文章來歌頌它的品格和精神,開展“人與鳥”“葉與人類的關系”等為話題的討論會,學生寫出總結。學習專題《狼》,從動物學、寓言、童話、成語、諺語、等方面綜合了解狼的習性,使學生從認識上、實踐上、思維上有了一個全新的提高。(2)能力上的綜合。通過專題學習力求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整理能力、思維能力、思辨能力、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及合作能力。這樣的教學使學生的能力從課堂向課外,從書本向生活延伸,訓練了學生能力的綜合性。如:學習專題《長城》,可運用網絡查尋,資料翻閱,從圖像、構造中了解它的價值,把查、閱、議(讓學生辯論或說解說詞)三者聯系起來,使專題教學真實、生動、活潑地形成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學生就會學有所得,有所創新。
總之,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不能忽視“專題”教學,要利用“專題”這個契機,使語文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從而鍛煉學生的合作與探究能力,最終實現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