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茜
摘 要 夸張是用言過其實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質,或加強作者的某種感情,烘托氣氛,引起讀者的聯想。夸張能引起讀者豐富的想象和強烈共鳴。在文學中,夸張是運用想象與變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寫出不尋常之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運用夸張的方法來形容、表達或說明數學知識,也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夸張讓感知更“給力”,讓理解更深透,讓興趣更濃厚。
關鍵詞 夸張 給力 深透 濃厚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4-0106-02
一、夸張讓感知更“給力”
感知是思維活動的窗戶,是人們深入認識事物本質的開端。小學生認識事物帶有很大有具體性和直觀形象性,特別需要先從感知窗戶里得到一定的感性知識,作為升華到理性認識的誘因和基礎。實踐證明,數學中巧妙運用夸張的方法,可以使感知活動變得更加充分、更加鮮明、更加生動,從而增強感知的效果。
小學生的認識往往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學時可以給感知對象來些“夸張”,以豐富學生的感知。如教學《認識分數》時,為了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一個整體”的概念,我先讓學生說一說“1”能表示什么。剛開始,學生所說的是“1”表示1只小鳥,1支筆,一本書之類的內容,也就是說學生此時的認識還停留在“1”表示單個物體上。在我的啟發誘導下,學生說出“1”還能表示1個小組、1個班的同學、1所學校的同學……在此基礎上,我用夸張的語氣說:“1”能表示全中國、全世界的人嗎?這樣,學生對“一個整體”感知得就非常充分。
由于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夸張的言行或演示,讓學生獲得生動的感知。比如教學射線時,我在黑板上將線段一端延長的時候,故意用夸張的方法,一邊不停地做畫的動作,一邊說“如果讓我繼續畫一直畫到放學畫到回家畫到明年也畫不完。”學生在老師的滑稽可笑的夸張言行中,開啟了想象之門真切地體會了射線的無限長,這比僅用“無限”這一空洞詞語來敘述,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又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我大膽運用夸張的方法,利用多媒體分別演示以正方形、三角形、橢圓形和圓形為輪子的四種車進行行駛比賽的情境。非圓形車輪的車子行走時顛簸起伏,逗得學生直樂;圓形車輪的車子走得又穩又快,令學生驚嘆不已。學生從夸張的演示中,具體而真切地感悟到圓與眾不同的特點,為認識圓的特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夸張讓理解更深刻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成功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師的教學方式。我以為夸張不失為幫助學生透徹理解數學知識的一種好方法。
運用夸張法可以幫助學生舍棄非本質特征而抽象出本質特征,從而形成清晰的數學概念。《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正確理解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學知識的前提。”數學概念是邏輯推理的依據,是正確、快速運算的基本保證,是學習、掌握知識的基礎。做判斷題“大圓的圓周率比小圓的圓周率大”,圓周率是一個固定的數,對于每個圓,圓周率都是一樣的,不是隨圓的大小而變化。我是這樣明確的:無論是乒乓球還是地球,它們的圓周率都是一樣的。在教學《可能性》時,我讓學生在裝有1個紅球和5個白球的袋子中摸球,當前6位同學摸到的都是白球時,我說:是不是我們就可以說這個口袋里不可能摸到紅球?學生憑生活經驗一致認為只要堅持摸下去,總會摸到紅球的。此時,我又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猜一猜摸多少次會摸到紅球呢?摸100次?1000次……就一定會摸到紅球嗎?那要是口袋里裝的是10個白球1個紅球,或者100個白球1個紅球,甚至1000個白球1個紅球,從中任意摸出一個球,還有可能摸到紅球嗎?這樣運用夸張手法,讓學生深刻感悟了隨機現象。
三、夸張讓興趣更濃厚
夸張教學方法的運用,能有效調動學生的興趣,激起強烈的探究欲望。在教學《分數乘整數》時,在新課導入前出了一組同分母分數相加的口算題(不讀算式,直接搶答得數)。我出示卡片+,再分別出示3個、4個、5個相加的算式,學生依次作答,最后我拿出一張長紙條,上面寫著一長串算式,即+++......+,一時沒人能答得出是多少,但教室一片沸騰。我順勢提問:這么多加起來,你有什么感覺?(太麻煩了)那有沒有不太麻煩的辦法呢?我運用夸張的方法,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而且自然地導入了新課。當然,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運用夸張的語言、夸張的動作、夸張的神態等,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對數學學習產生積極的情感。如教師了發現學生有獨特見解或與眾不同的解法,對其表揚時也可用夸張的方法。教師熱情地跑過去跟他握手,高興地說:“你好,未來的數學家!”“能有像你這樣的學生,將是老師永遠的驕傲!”這些夸張的表揚,既能使學生受到極大的鼓舞,又能激勵學生向更高的目標奮進。這樣,學生會把數學學習看作是一種樂趣,而不是單純的為學好數學而學習,這樣就會學得輕松。這樣最受益的是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能嘗到成功的喜悅,會促使他們不斷進步。我相信將會不再有那么多討厭學數學的學生,將會有更多的學生學會他們原本就能夠學會的數學知識。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