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豐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4-0126-01
科學的教育理念正確的反映教育的本質和時代的特征,是時代性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不同的教育階段,不同的教育時段,教育理念又有細微的差別。適合于初中學生的教育理念應反映出教育對于初中學生的要求,體現出學生年齡段的特點,能夠有效的指導教育者的實踐活動,從而更好的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一、新形勢下的教育背景
1.農村初中的教育實際現狀。進入“十三五規劃”以來,經濟發展越發迅速,這種情況下更多的學生成為新的留守學生,更多的學生成為流動學生,更多的教師成為流動教師。很多留守兒童家長認為自己把孩子送到學校,一切責任就在學校了,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或者學習成績不好,他們就會抱怨學校和教師。流動學生是一種新的教育現象,他們一般是小學畢業后家長認為有能力獨立生活了,從而遠離故土來到新的環境下成長,這類學生兼具留守學生的特點,同時還由于人本能上對于陌生事物恐懼,保留著排外攻擊性強的性格特點。這類學生其父母一般為較早的外出務工人員,在積累了一定財富后,放棄原來的祖地,全家搬遷至新的地點生活,這樣的情況下,其家長對于學生教育要求較高,但由于生活新的壓力使得其缺乏對于學生和學校的溝通,往往會體現出極端的特點。流動的教師也成為學校新的風景,近幾年來由于國家對于農村教育的關注,使得更多的年輕人走進農村校園,又因為無法忍受農村教育特殊性,離開校園。
2.開放性的信息獲取。國家對于信息建設速度加快,各種媒體資源迅速擴展到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對于初中生來說從單純的書本、電視等渠道過渡到手機、網絡等。由于新媒體資源的開放性,學生可以自由獲取和上傳信息。各種快餐式的文化,各種負面的情緒宣泄,各種低層次的文化導向充斥在這些媒體資源中,這種情形下的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類似于牙牙學語的兒童,對于各種事物充滿著新奇,對于教育理念提出新的要求。
3.社會背景下的教育期望。由于國家加快城市化城鎮化的社會背景下,反映到學校中尤其是初中學校中,表現為兩極分化式的家庭期望值和家庭承受力。部分家庭由于受惠于城市化發展,使得經濟能力急劇加強,家庭對于學生的要求明顯高于學生本身的素質,而另一部分則由于家庭承受能力的問題,忙于維持生活水平,家庭缺少對于學生的關注,于是形成了唯讀書和讀書無用兩種鮮明的對比。這種情形下,明顯出現了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式學生期望結構。
二、適合于初中學生的教育理念的特征
1.面向全體學生的個性化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是教育對教師的基本要求,當前社會大環境,尊重個性又成為了主流。正視個性差異,張揚個性,鼓勵個性發展,它允許學生發展的不同,主張針對不同的個性特點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為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創造條件。在關注全體學生基礎上,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每一位學生個性的展示與發展提供平等機會和條件,注意共性的教育措施下施行個性化操作,注重因材施教,實現兼顧共性化教育和個性化教育,給個性的健康發展提供寬松的生長空間。
2.知識獲取方法比知識的獲取本身更重要的理念。處于農村初中的學生,可以預見到未來的出路相比城市更特殊。大部分知識本身對于多數學生未來的生活環境基本上沒有用途,但是,對于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對于處于某一特定時期的成年人來說是無與倫比的財富。教育的過程中,重視知識的獲取方法,潛移默化式感染學生的思維方式,對于創造性的進行的社會活動是大有益處的。
3.教育雙方的平等性理念。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中心,要求教師與學生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往、互動的過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因而必須在師生間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同時處于發育期的社會人初中生更期望平等的與人交往,尤其是各種負面新聞博取眼球的情況下,更是要求教師要把初中生當做一個趨于健全人來平等的處理相互關系。
4.包容性教育的理念。教育的雙方是處于社會當中的人,而人的社會性特征要求教育當中體現出包容性。無論從學生還是教師的角度來說都可能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在社會規范容忍的限度內,我們都應該包容,正是因為包容比爾蓋茨的退學,計算機軟件才有了大的發展。無論教育雙方的哪一種積極的嘗試,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必定是從無數次的積累和總結當中獲得進步的經驗。互聯網的時代使得教育雙方觀念上會產生節奏或者廣度上的差異,教育的雙方相互包容,將會促進更好的發展。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