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鋒松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4-0139-01
初中語文課程大致可分為現代文閱讀、古詩詞文閱讀、寫作練習以及綜合實踐活動四個板塊,每個板塊在一個主題之下都聯系緊密又各自體現特點,現代文閱讀重在欣賞,古詩詞文閱讀重在讀懂,寫作練習重在表達,綜合實踐活動重在用行動去體驗生活去,在生活中學語文;而這一切都依賴于文字,而新課程標準又要求初中生三年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對于現代生活而言,閱讀260萬字的作品無異于剝奪了學生很多的玩耍時間,更何況初中語文課本每冊書都有17萬字左右,三年也有100萬字,怎樣規劃學生的學習,不讓讀書、習字、著文成為學生的累贅,并能快樂的完成,成了我嘗試的重要考慮因素。
隨著教育信息化、現代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在教育教學中積極整合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將信息技術作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所以,在高速發展的網絡環境,為我實踐“構建初中語文多元學習平臺”成為可能。
首先,依托網絡整合語文教學資源,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有效地模擬和創設真實、直觀、生動的學習資料中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思維。特別是借助音、像、圖、動畫等多種媒體來直觀、生動地演繹語言文字描述的概念道理,它可以跨越時空的界限,讓學生更多的“接觸”社會,“接觸”生活,加深其對語言文字的關注、理解、探討和創造。特別是在進行現代文欣賞時,如《荷塘月色》一課,文中作者寫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學生難以體會那種朦朧、深邃的意境美,于是,在網絡上下載一曲悠揚的笛聲、幾幅唯美的水邊有荷葉點綴的夜色圖片,外加一個動畫人物在荷塘邊聽蛙聲,望星星,頓時,學生立即進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荷葉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學生情不自禁的陶醉其中,這種美的享受是以往單純的閱讀加想象所不能比擬的。
其次,利用QQ空間,增大教學容量,加快教學節奏,縮短教學時間,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在網絡環境下,可用的資源范圍更加廣,媒體融合更緊,信息更多,教學形態的豐富,可以降緩作品思想理解的坡度,化解知識體系形成的難度,使學生學習興趣更濃,課堂教學密度能更高,花費的時間會更少,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學完蒲松齡的《狼》,學生意猶未盡,我順勢安排學生課外看我的QQ空間,轉載了數篇類似的文章,還有意轉載了沈石溪的動物小說,一個月內后,我空間的瀏覽記錄成直線上升,甚至有的家長還專程到校與我溝通,希望能多給孩子提供一些思想健康、情趣高雅的作品,讓學生遠離虛無縹緲的玄幻類作品,讓孩子走進真實的社會生活。
再者,利用師生QQ聊天和微信討論,搭建起師生交往互動的舞臺,有利于師生間平等溝通,使課堂問題向課外延伸,把單項交流引向雙向和多向協作,讓交流更加精彩,思想碰撞更加深遠。課外有效的交流打破傳統課堂的束縛,提供師生多位互動的可能,讓學生能隨時隨地提出問題和交流討論,也更有利于實現分層次教學、個別化學習,為每個學生提供盡可能的選擇學習興趣的空間。在我進行一次期中考試試卷時,作文“我要真心對你說聲‘謝謝”到底怎么評講好,按以往找幾篇好的作文讀幾下,點評一下,再相互改個錯就結束了,我想利用網絡搞一次討論,于是將“本次作文到底怎樣寫才出彩”的問題拋出了,周五晚上拋出去,一晚上沒動靜,但到了周六,從7點半開始,整整一個周六的上午,學生圍繞話題各顯才能,文字、聲音、表情輪番上陣,一次作文研討,讓全體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思想的碰撞成為日后作文提高的基石。這場轟轟烈烈的網上研究成為學生日后令其他班級羨慕的“談資”。
最后,網絡化的測評,促進了學生網絡環境下多元開放學習的信心,增加了學生的自信心。由于操作的平臺是電腦網絡,每個學生直接面對的是電腦,不再縮手縮腳,在信息的收集、處理、運用方面,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自主探究性學習能力也就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能極大得以貫徹,更有利于學生個性學習的實現。在網上依托家校云平臺,用限時的方式組織知識過關闖級活動,既檢查了學生的知識,又豐富了學習體驗。特別是過關闖級活動,一道題一個積分,猶如蓋房子,把知識點集中在一磚一瓦上,學生有興趣、家長有支持、學科有收獲,可謂一舉多得。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