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英
摘 要: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興趣是學習成功的秘訣,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興趣;語文教學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不斷處于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對語文樂學、善學、會學,學而忘我,樂此不疲。課堂教學手段必須不斷更新,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實踐的熱情,加強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變興趣為參加實踐的動力,并在漫長的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這種興趣,為語文的學習與實踐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在教育實習和閱讀大量教育著作的過程中,我對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巧設習題,強化興趣
長期以來,語文課一直以講讀為主,學生在一節課要么洗耳恭聽,要么口誦心惟,較少動手練習,針對這一現象,我在教學中結合課文教學目標,自己設計填空、選擇、判斷等多種習題,通過幻燈,當堂讓學生動手完成。如教《看月食》一文時,我考慮到這是一篇反映自然現象的講讀文章,學生不易理解。我在課堂中設計了填空習題:“大玉盤咬去了一塊像(小船)→()→(眉毛)→()→(鑼)”,讓學生認識到月亮的形狀變了,“太陽轉到了()的中間,()了太陽光。太陽光照不到()上,就叫月食。”使學生明白了月食形成的原因。我還根據學生好奇、好參與的心理,填空題一做完,馬上又出了一道現場演示題:用自己準備好的臺燈、乒乓球,再加上學生自己的手來演示月食時三個天體所處的位置。同學們興趣十足躍躍欲試,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豐富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學習語文的渠道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方式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氣,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漣漪,這是在學習語文;讓學生走進社區,感受社區的變化,體驗社區人民的生活,這也是在學習語文;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朗誦會、故事會、辯論會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陶冶情操,這同樣也是在學習語文。這些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都能夠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離不開課堂上教師的傳授,也離不開課外的實踐與探索。
三、做游戲,講故事,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低年級兒童好動好玩,持久力差,有意注意時間短,容易疲勞,而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能力的培養和形成,是要在不斷的練習中,才能鞏固和熟練。因此,教師應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努力創設語文知識的故事性和游戲性情境,使他們變“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我在識字教學中經常用“一字開花”,“開火車”、“找朋友”等游戲進行擴詞比賽、從而豐富學生詞匯,鞏固字詞。“一字開花”就是老師在黑板上先畫一朵花,再在花心里寫上某一個生字,而后讓小朋友口頭擴詞或板演。如果這個字的朋友朵,就在花瓣外再畫上一層花瓣,花兒越開越大,學生就越有興趣,注意力非常集中。如我教“花”這一字時,用“花”字就擴詞20多個,為了進一步鞏固詞、“一字開花后就進行”開火車游戲。這樣學生在歡樂的游戲中掌握了知識,特別對那些后進生幫助很大,教師就能達到較好的傳授知識的目的。
語文知識的故事性,我在看圖說話教學中常以故事進行教學,如教看圖說話教學《迷路的小白兔》,我先讓學生看二幅圖,看后讓學生說說,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第一幅圖畫的是:早晨,小白兔走出家門,提著籃子去森林采蘑菇,找不到家了,第二幅圖畫的是:烏鴉與小白兔說話,烏鴉給小白兔指路。為了使學生能圍繞故事中心有目的進行說話訓練,我引導學生根據故事的主要內容起個名字,有的學生起出了《采蘑菇的小白兔》、《找不到家的小白兔》等題目,最后我板書《迷路的小白兔》,當學生對故事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后,我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音樂聲中進行完整的表演。有的學生扮演小白兔,有的扮演烏鴉,學生們聲情并茂,興趣盎然,這樣教可使學生實踐與表演相結合,以趣引思,知趣結合,掌握了辨別方向的知識,學生愉快地受到了觀察,思維和語言訓練。
四、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參與其中
適宜的課堂氣氛能夠帶動學生學習和思考的興趣。首先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應該和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不要總是端著老師的架子,認為學生應該做什么、怎么做。教師要學會走近學生,與學生交流,也可以了解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如在教學生誦讀課文的時候可以多聽聽學生的意見,看他們喜歡哪一段、愿意讀哪一段,這也無意之間拉近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面部表情也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方面。試想如果一個老師經常板著臉上課,在學生看來怎么又有學習的熱情呢?教師應該多運用面部表情,多微笑,樹立嚴肅但不又不失親切的教師形象,同時可以與學生建立眼神交流,給學生點頭等動作,多對其表示肯定。其次,要善于提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適時地提問,帶動學生思考,踴躍發言。在每堂課前后,可以留出一段時間給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讓同學解答,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同時也增加了學生之間的交流。最后,教師應該運用積極的評價,對于學生多一些“你真棒”“很好”等表揚和鼓勵,學生在老師的積極影響下,也會產生對于語文課堂學習的正面的情緒,增加他們學習的自信和積極性。
教而知惑,惑而思進。在教學的過程中,肯定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必將引起教師更多的思考與探索。與困惑同行,與思索為友,相信困惑一定能成為我們教學過程中的一筆寶貴財富,指引我們攀上更高的教學高峰,品味教學的甘甜,享受教學的幸福。
參考文獻:
[1]劉星彤.小學語文興趣教學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3(09).
[2]龍秀清.如何實現小學語文的有效教學[J].才智2014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