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勇
摘 要:教學設計是教學前教師根據課程標準與將學生實情設計的教學方案。其不僅是教學過程的總規劃,同時也是保障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教學設計的合理性,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設計方法、安排步驟,做好時間的分配,以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存在問題;解決途徑
新課改推行之后,越來越多教師開始重視教學設計,使之逐漸得到優化。但實際教學中,部分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設計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如: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模式傳統且單一、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等。這些問題阻礙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對此,新時期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教學設計,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找出解決途徑,以此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改變觀念,重視學生主體地位
傳統應試教學背景下,學生被視為學習機器,大部分教師主張將教學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然后要求學生通過“題海”掌握知識,保證其數學分數。這樣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忽視了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對此,新時期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改變傳統觀念,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新課標強調教師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在設計“認識人民幣”這一教學內容的教學設計時,首先,教師應深入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然后了解并分析學生的實際學情,抓住學生對“人民幣”感興趣的地方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學習中。另外,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重視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適當的準備教具、教學課件等輔助教學,通過這樣的形式增加數學課堂的直觀性與趣味性,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思維共鳴,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改變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學習
分析以往的小學數學課堂可以發現,大部分教師的教學設計雷同,教學方法相似,且教學環節也相仿。通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都是采用“一言堂”、“填鴨式”等方法組織教學,忽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思考。為改善以上問題,教師應積極改變傳統陳舊教學方法,做好教學設計,重視學生的思維發展,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數學知識。
以“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這一內容的教學設計為例,首先,教師應鉆研教材,分析單元內容與本課教學內容,然后明確本課的知識、能力與情感目標。分析教學重點與難點后,做好環節時間安排。然后,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學情設計教學過程。在過程設計中,教師應改變傳統教學方式,遵循“少教多學”的原則,可以通過問題情境導入教學,引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使學生掌握本課教學知識與運算技巧。然后在拓展運用中鞏固學生課堂所學,強化學生運算能力。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發展學生的思維,可以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數學知識。另外,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教學設計時,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以保證教學設計的科學、合理。
三、創新模式,靜態教學轉為動態
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主導課堂、學生被動聽講”的單向、靜態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當前小學生的學習需求。且忽視了“互動”的重要性,不利于小學生數學成績與能力的提升。針對這一現象,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新模式,重視互動教學的重要性,將傳統的靜態教學轉為動態,為數學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在講到“三角形的特性”這一知識時,可以創新教學設計,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并以“組組競爭”的形式展開教學。如:教師可以以游戲導入教學,將不同圖形模型放進不透明袋子中,要求各組成員派出代表上講臺摸出三角形,看哪一組摸的又快又準確。通過這樣的設計調動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興趣,還可以了解學生的學情。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探究問題“什么樣的圖形是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等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又如:教學活動完成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各種搶答“生活中的三角形”,以此鞏固學生課堂知識,同時可以拉近教學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這樣的教學形式中,師生生生可以有效互動,學生思維與探究能力得到發展,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有助于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當前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仍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相關教師應認識到教學設計的重要性,反思自身教學設計上的不足,積極找出解決途徑,創新設計以提升教學設計的質量。為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有力保障,提高了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樹仁.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學園,2015,22:90-91.
[2]孫妮.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5,36: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