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星玲
【摘要】數學課程在小學教育活動中處于最為基礎和核心的地位。同時,數學課程又是一個使用廣泛而涵義多重的教育學術語。一方面,這種狀況反映了數學課程的復雜性;另一方面,這種狀況也說明課程理論至今還有待完善。本文針對于小學數學課程中進行滲透法教育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旨在拋磚引玉。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程教育;滲透法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受先天遺傳、后天的家庭、社會環境和所受教育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的心理、生理、能力的發展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此,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客觀存在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師講授的知識與技能要能夠適應學生當前的知識水平,主張平等的交流與溝通。二是根據學生特點以及學生心理成熟發展平衡性的缺失,將其利用作為有效的教育性資源;為學生提供能夠挖掘其潛力、創造其價值、舒適的教學環境,以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循序漸進的發展和進步。這就需要將教育的模式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革和提高,采用滲透法教學無疑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最佳的教育方法。
一、教師在滲透法中的定位
就教師而言,雖然教師已經認識到,滲透教學模式下的課程對于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意義,但單從教學效率方面來考慮課程,未免過于單一和武斷,我們還應該從課程實施過程中,對教師職業素養和道德修養方面的影響來考慮,課程的實施,更多的需要任課教師的言傳身教,其次,課程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力量,任課教師道德品質和修養的提高,在整個滲透教學課程的開展中尤為關鍵。同時,在教學實踐中因材施教,關注差異,注重和學生之間平等對話和溝通,維護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我們的教育的目的,但仍受制于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在評價方式上仍以筆試成績為主,很少關注學生能力、情感態度和創新精神。同時,由于受班級人數過多,教師為了完成教學計劃,窮于應付,更加傾向于采取整齊劃一的教學模式,很少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于效率較高的多媒體教學投入的研究和實踐也興趣不高。由此造成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環境壓抑。極大地影響了教學信息的自由流動,導致教學生態失衡,教學效率大打折扣,在這樣的現實問題下,對任課教師的職業能力提出了挑戰,因此,滲透法教學課程的開展,對教師能力的提高也勢必起著尤為積極的推動作用。此外,由于滲透教學模式下課程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間接促進著專業的發展,是該專業的授課方式,培養目標都得到一定的改變,這樣給多元化專業的產生帶來了可能。
二、學生在滲透法中的定位
就學生而言,滲透教學模式下課程的開展,對完善和發展學生的道德品質、提高學生道德水平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學生數學學習動機不足,厭學情緒嚴重,很大程度上源于對教師的教學方法的不當、教學評價方式的單一、師生交流的匱乏。首先,在學業方面:數學課程的開展,對于學生學業提高的佐證并不是很多,其實,這也是與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吻合的,因為素質教育的目標是通過啟發性教育,注重師生互動,讓學生動手、動腦,提高學習的能力,同時進行潛能開發引導,全面提高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學習能力和各項綜合素質,進而引起教學方法的改變。非學業能力方面:就學生成長與和諧發展而言,利用課程的文化價值,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遠比片面積累知識、訓練技能更為重要。同時,通過滲透法實施的課程的開展,可以讓學生多了解一些與數學知識相關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背景,無疑對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有益的。如上課時適當地向學生介紹高斯、牛頓、笛卡兒、祖沖之、華羅庚等一些中外歷史上優秀的事跡,可以起到很高的激勵作用,而且還能灌輸給學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思想方法。
三、學校在滲透法中的定位
對于學校層面而言,因為學校是課程設置的決定者,但是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學校對課程的開展途徑不暢。一些小學管理層仍然習慣于被動地、一成不變地實施課程,對教學改革沒有邁出積極主動的實質性步伐。認為課程建設無非是一些內容與考核之類的活動,只是注重了小學物質、形為層面的建設,這樣的認識,一方面是因為關于課程的研究起步較晚,一些教育理念還未具體灌輸到學校管理階層;另一方面,由于學校沒有把課程的規劃落實到實處,在滲透教學研究、師資配給、資金投入方面比不熱心,這就導致小學數學教學中課程的開發更多的是仍流于形式,滲透教學無法開展。
四、結語
實行滲透教學體現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可以用個別差異和因材施教來進行框架上的總結。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水平,涵蓋數學思維的能力、對數學功能認知的風格,以及個體自身的學習動機與態度都有較大的區別,因此他們學習數學出發點和終極目標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從差異性的特點上來看,教師必須采用不同教學方法、設置不同的教育目標,教學過程也要經過周密思考找到適合于學生學習進步的事件安排和時間機會,這樣才能夠使得學生能夠在舒適的教學外部環境和內部方法的引導下獲得思想的進步和知識的遞增。由此滲透教學在小學數學課程安排中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得小學數學教學的難度、廣度、進度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幫助,從而達到品行兼優的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趙冬臣. 小學數學優質課堂的特征分析[D]. 東北師范大學, 2012.
[2] 張桂芳.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研究[D]. 西南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