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菲
摘 要:隨著國內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旅游新業態”這一新興名詞逐漸受到國內外旅游學者的關注。作為杭州高新技術區的濱江區旅游新業態發展迅速。鑒于此,首先概述旅游新業態的概念及特點,然后闡述杭州濱江區新業態發展的基礎、優勢、成就和制約因素。
關鍵詞:旅游新業態;概念;特點;濱江區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0-0140-03
一、旅游新業態
(一)概念
“業態”一詞源于日本,最早出現于零售業,指零售店、專賣店等。近年來,“業態”一詞不斷被引入旅游業,主要用于描述旅游活動、餐飲、住宿、娛樂、購物、交通、營銷、組織等新出現的外在表現形態。旅游新業態在我國的旅游研究中仍然是一個新課題,其概念和內涵在學界尚未達成共識。
學者對于旅游新業態概念和內涵的探討主要從兩個角度,即產品角度和經營管理角度。就產品角度而言,許豫宏認為,旅游新業態是根據時代的變化和時尚的變化,創造出能夠滿足游客心理、情感、審美享受的新產品;汪燕、李和東認為,旅游新業態是為了滿足消費者新需求,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相互融合而不斷創新推出的具有特色的旅游產品。就經營管理角度而言,謝慧穎認為一切在傳統旅游業態之后出現的旅游業態,或者與傳統業態相比在產品生產、經營與管理上有所創新的旅游業態,都可以稱之為旅游新業態;楊玲玲、魏小安認為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地區和企業會在傳統的旅游業態中加入一些新的思路或內容,形成不同于傳統業態的業態即旅游新業態。
(二)旅游新業態的特征
1.創新性,業態新穎。新業態的核心和靈魂是創新,通過創新與傳統業態的區隔,形成一種新穎的業態。這種創新主要通過以下兩個層面:其一,通過經營形式的創新,比如旅行社批零經營網絡化、飯店連鎖化、景區(點)集團化、旅游運輸聯合化、導游服務公司化,以及最近出現的五星級景區聯盟等;其二,通過產品形態的創新,比如置業旅游產品、休閑度假旅游產品、會議展覽旅游產品、文化娛樂旅游產品等。旅游業態創新的手段和內容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科技創新;二是文化創新;三是服務創新;四是體驗創新;五是項目創新;六是活動創新等。
2.高復合,關聯性強。旅游新業態形成的主要依賴路徑之一是,通過不同行業之間的融合以及不同旅游要素之間的聚集而形成的,這使得旅游新業態具有高度復合的特征,以及對其他產業的關聯性很強,波及效應大等特征,能夠延伸旅游業價值鏈,實現旅游業的集約生產和效益最大化。比如,中央游憩區(CRD)或游憩商業區(RBD);再比如,旅游集散中心既是一個融市場、管理、營銷和服務等多功能復合的綜合體,也是一個關聯旅游發展、城市建設、交通運輸、餐飲購物等眾多產業的一種新業態。
3.小眾性,盈利性好。旅游新業態是在旅游業態演變過程中逐漸產生的,往往處于旅游業態發展周期的前期,因此,產生時間較短,所面向的市場面相對比較窄,游客規模相對較小,并且消費者往往是精英型消費者和冒險型消費者,這些特征決定了旅游新業態的小眾性,而不是大眾性的。但是,旅游新業態的盈利性往往高于傳統的旅游業態,對游客來說具有高附加值,對企業來說具有盈利性好的特征,這主要是由于新業態對應的旅游消費內容是“新品+精品”,而面向的是“精英+高端”的消費者??傊?,旅游新業態對于游客來說具有價值最大化的效應,而對于企業來說具有邊際收益最大化的效應。
4.地域性,個性張揚。新業態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東部地區往往對國際時尚的旅游業態比較敏感,西部反應相對遲鈍,國際新業態在中國的傳導往往是由東部首先嘗新,然后按照東中西的空間梯度轉移到西部地區。新業態的地域性和目標市場的集中性決定了其特色鮮明,個性張揚,比如北京的798藝術工廠、昆明的智庫等。
二、杭州濱江區旅游新業態發展基礎、成就與制約因素
(一)濱江區旅游新業態發展的基礎
1.堅實的科研組織基礎。濱江區從創意到產品大批量地投入市場實現產業化、成長為行業新星,得益于產業創新鏈。圍繞產業創新鏈,配置提供個性化的公共服務,是濱江區眼里的一項政府職能。此外,濱江區多年來致力于區域創新體系的建設,已經初步形成了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體制與機制上的優勢。這些優勢主要體現在人才、資金、技術三要素的良性循環,創新創業者、職業經理人、風險投資商三類人群的專業化以及新的理念、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產業業態的持續創新。經過多年的發展,濱江區還形成了一種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創新文化。
2.深遠的創意意識影響。濱江區依靠科技創新、體制創新來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如今已成為杭州市“天堂硅谷”創新體系建設的中堅力量,構筑了高層次人才的創新創業高地,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創新發展優勢。在全國國家級濱江區中,濱江區綜合排名第5位,在全省科技進步水平考核中持續保持領先地位。面對智慧城市的浪潮涌起,濱江區積極順應新趨勢,率先提出加快建設“智慧E谷”的新目標。
濱江區作為杭州的高新技術開發區,集聚了7千余家科技企業,創新能力顯著,具有發展創意產業的獨特優勢,在浙江建設“文化強省”、杭州打造“全國文化創意產業中心”以及濱江區(濱江)實施“兩網一城”戰略指引下,濱江區定位于“高科技體驗旅游區”,將創意意識與科學基礎有機結合,打造獨具特色的科技創意旅游產品,如白馬湖生態創意城、高科技系列節事活動、高科技產品主題展銷、天堂硅谷等。
3.旅游業融合發展的趨勢。就濱江的旅游業態發展來看,旅游業通過與高新技術產業結合形成了“科技之芯”智慧產業博覽城、未來體驗中心、科技博物館、物流網博覽園、智慧生活體驗基地(智慧型家居、智慧型酒店、智慧型餐飲、智慧型零售業)等新業態,通過與商貿業結合形成了“浙江之門”RBD、River Walk 商業街區等大型商業綜合體,通過與市民生活結合形成了綠道騎行、濱水觀光、運動休閑等新型旅游方式,圍繞白馬湖的環境建設打造生態創意旅游城,融入生態旅游和創意旅游元素。
(二)旅游新業態發展的優勢
1.生態、環境優勢。濱江區是杭州市空氣質量最好、環境最美的新城區,臨江望湖、依山傍水、綠樹成蔭,綠化覆蓋率達43.7%,被評為ISO14000國家環保示范區,濱江區的白馬湖有著“城市綠肺”的美譽,在杭州市“旅游西進、城市東擴”的戰略背景下,伴隨城市的東擴,濱江區的生態優勢不斷突顯;通過不斷提升城區環境品位,濱江區實現了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公共配套的協調發展,締造了更加優美的生態和舒適的環境。
2.區位、市場優勢。濱江地處長三角南翼中心的杭州市,臨江近海,沿江依橋,至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僅15公里路程,滬杭甬、杭金衢高速公路擦境而過,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十分便利,交通路網發達、區位條件優越;背倚我國最大的旅游消費市場長江都市圈,客源市場主要來自“長三角地區”。
3.文化、產業優勢。濱江區擁有深厚的老街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文化底蘊豐厚,隨著中國國際動漫節的成功舉辦,濱江區逐漸成為杭州市的動漫產業基地,創意文化產業發展迅速;根據2014年7月科技部公布的全國國家級高新區綜合排名,杭州高新區位列第五,躋身國家高新區第一方陣,連續三年在浙江省工業強縣(市、區)綜合評價中排名第一,成為浙江省最重要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技術創新示范基地、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
(三)濱江區旅游新業態發展的成就
目前濱江區旅游新業態的發展已初具規模,許多獨特的旅游新業態不斷涌現,旅游新業態的產生主要源于旅游業與相關產業的不斷融合,形成了一種“旅游+”的產業發展模式。
1.旅游與智慧科技產業融合。濱江區作為杭州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具有較為成熟的智慧科技產業,憑借二十多年積累的產業基礎和云集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企業的優勢,全面推進旅游業與智慧科技產業的融合,衍生出了智慧新天地、物聯網產業園、中國杭州低碳科技館等旅游新業態。
2.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21世紀是創意經濟的時代,以人的創造性和智慧為核心要素的創意產業蓬勃興起,濱江區順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趨勢,積極推進旅游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已成功舉辦三屆中國國際動漫節,在國內已經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并入選浙江省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浙江省文化產業示范園區。農居SOHO已成為新農村建設典范,山一社區2007年獲“聯合國環境保護全球500佳”。
3.旅游與醫療養生產業融合。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工作壓力的不斷加大,人們越來越重視自身健康。在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下,旅游產業與醫療養生業相融合,催生養生旅游業態的出現。濱江區中贏生命方舟充分結合濱江區的自然資源和技術資源,致力于在中國提供NK免疫細胞無限擴增、激活和存儲服務,滿足了濱江區游客高端養生的旅游需求,成為杭州醫療養生旅游的亮點(見下頁表)。
(四)濱江區旅游新業態發展的制約因素
1.資源點散,未成核心品牌。濱江區的旅游資源點散,分布不均。濱江區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優美的自然環境資源,也有現代化新型旅游資源。但是,這些資源點大多沒有形成資源板塊,區域內沒有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產品,缺乏具有鮮明特色和實力的旅游品牌,旅游業態的核心競爭力不強。
2.配套設施不齊全。濱江區與旅游配套的基礎設施尚不齊全,沒有針對旅游者形成適宜規模的各類旅游服務設施。旅游交通上,沒有專為旅游設計的游步道和自行車道;住宿設施上,雖有一些高檔型和經濟型酒店,但是缺少有特色的主題酒店,隨著濱江商務會展業的不斷發展,原有住宿設施已難以滿足需求;餐飲服務上,未形成區域內有特色、有知名度的美食街區。
3.文化挖掘深度不夠。濱江區作為杭州的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忽視了對其文化的保護與挖掘,使得濱江區的文化內涵不夠明顯。然而濱江區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現代創意資源,有必要對文化進行深度挖掘,將文化內涵融入到旅游業的發展中,實現對文化的有效開發與保護。
參考文獻:
[1] 許豫宏.由旅游地視角“探”公路業態的急劇效益[J].中國公路,2011,(15).
[2] 謝慧穎.武義夏季溫泉旅游產品設計研究[J].旅游縱覽,2013,(5).
[3] 汪燕,李東和.旅游新業態的類型及其形成機制研究[J].科技和產業,2011,(6).
[4] 楊玲玲,魏小安.旅游新業態的“新”意探析[J].資源與產業,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