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艷
[摘 要]良好的教學氛圍可以在課堂上產生積極作用,對提升口語教學有很大幫助。它可以幫助學生增強口語學習的信心、培養口語學習的興趣、創造口語學習的機會,促進口語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幫助學生提升口語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教學氛圍 小學英語 口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6-046
隨著新一輪教學改革的深入,英語教學正從傳統的語言意識傳授升級為語言交流能力的培養。同時,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其學習過程與人的意識發展、語言能力的進化又密不可分。小學階段是口語能力提升的黃金階段,怎樣幫助學生打牢口語基礎,培養口語能力,就成了教學中的難題。縱觀當下的小學英語教學,口語教學仍然是教學中的配角,僅作為聽力、閱讀、寫作中的穿插。相對閉塞的語言環境,又使口語交流變得突兀和略顯尷尬。為了營造良好的交流環境,教師需要激活課堂教學氛圍,實現口語交流的自由與和諧。
一、鼓勵大膽發聲,增強口語信心
英語口語作為一種交流的方式,不應成為教學評價的一個指標。正是由于當下教學評價的弊端,使得學生對交流中的口語錯誤產生極大的“恐懼感”,長此以往,學生就會變得不敢發聲,畏懼交流。這對天性樂觀、無所顧慮的學生而言,影響無疑是巨大的。所以教師應該利用學生敢想敢說的天性,鼓勵學生大膽發聲,客觀評價“錯誤”,增強學生口語交流的信心。
三年級上的學生剛起步接觸英語,更應培養口語交流的自信和勇氣。例如在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三年級上Unit1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學前階段的初步了解和自主學習,對用英語打招呼的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課堂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口語交流,并主動與學生互動“Hello,Li Ming!”學生給出積極回應“Hello,Miss Zhang!”教師繼續引導學生交流互動,接下來可能得到“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多種的口語發音版本。此時教師無需直接糾錯,反而要更多引導學生互動。先幫助學生建立起崇尚交流的習慣和信心。
在口語交流中,犯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敢于脫口而出。雖然準確的口語表達是交流的目標,但只有學生敢于口語交流,才是口語教學的關鍵。學生通過如上的教學體驗,收獲了口語表達的自信,激發學生參與交流的勇氣,課堂氛圍才能被調動起來。
二、借助視聽材料,提升口語興趣
如上相對單一的交流方式,雖然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口語能力的提升,但材料的單一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和認知的深入,所起的效果非常有限。如不能及時銜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內容,課堂氛圍很快會消沉下去。隨著教學多媒體在課堂的普及,教師完全可以借助它,通過形式豐富的視聽材料,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同樣在本章,口語素材相對單一,反復練習意義不大。此時教師借助教學媒體,通過口語內容的豐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Good morning》歌曲的視聽和教唱過程,在優美的音樂中,幫助學生自主學會good和morning兩個詞匯的發音和拼寫;再例如借助電影中角色間打招呼和交流的片段,幫助學生認知普通外國人的交流方式,體會語言中所包含的情緒。
通過擴充的內容幫助學生感知到英語口語其實與漢語一樣,是情緒、音節輕重、緩急等要素的綜合體現,幫助學生借助口語的表達,體現出內在的含義。借助豐富的素材,提升學生對英語口語的認識和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收獲學習的喜悅。
三、開展課堂活動,豐富口語環境
傳統的英語課堂,教授意味濃重,教師并不注重課堂活動對課堂氣氛的積極影響。所以筆者提倡教師在口語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課堂活動對課堂氣氛的積極影響,讓口語教學變得生動有趣。特別是對剛剛接觸英語的學生,教學活動可以幫助他們感知到英語的趣味性,緩解新課程產生的學習壓力,從一開始便與英語成為“朋友”。
例如在《Hello》一章口語學習中,可以設計形式豐富的課堂教學活動:例如開展情景對話模擬,將打招呼的環節設計在學校、游樂場、路上偶遇等,通過指導學生注意情緒和環境的變化來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的口語模擬;再例如結合教學道具開展“大富翁”的教學游戲,如Fun time所設計的內容,針對每一步中角色給出的對話進行口語練習,看參與的學生誰最先完成任務,給予一定的獎勵。
這樣的教學活動是一個寓教于樂的過程,學生通過活動的參與,在不經意間完成了口語的訓練,有效避免了因為反復朗讀、背誦而使學生產生的厭倦情緒。增加了口語學習的趣味性,提升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
綜上所述,英語口語作為英語能力的綜合體現,需要從英語教學的開始就加強對口語教學的重視,幫助學生克服口語練習中可能出現的逃避心理,讓口語教學成為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希望教師能夠通過教學氛圍的調動和刺激,幫助學生增強口語信心,提升口語學習的興趣。同時筆者相信只要教法科學得當,契合學生發展需求,口語教學定能突破傳統的教學屏障,收獲累累碩果。
(特約編輯 潘 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