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志華
就目前我校中職語文教學現狀來看,學生基礎薄弱,重技能、輕基礎的思想一直存在,教師教學觀念不夠創新,對學生評價體系較為單一等因素的存在,導致學生對語文課的學習表現出厭倦情緒。因此,中職學校語文教師要正確認識中職語文教學目的,轉變教學觀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完善評價體系,培養高素質和高技能的綜合性技術人才。
一、中職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重技能,輕基礎
中職生大部分基礎較差,部分學生思想上存在誤區,認為只要考試不掛科,順利畢業即可,因此,主動學習能力不強。此外,語文課在中職學校中屬于基礎課程,而部分職業學校多是以強調學生專業課教學為主,從而使學生輕視了語文的重要性,將語文課放在了可有可無的位置上。但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很多學生連基本的個人簡歷和請假條都寫不好,值得思考。
2.教學觀念傳統
因為職業學校無升學壓力,所以部分語文教師將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作為職業教育的目標,不注重研究大綱和教材,不注重體會教學內容的體系和深度,講課有時自由發揮,將語文課變成了故事會。有的教師還習慣于將教學內容分解為知識點,系統灌輸給學生,這種模式忽視了學生主體性,阻礙了學生個性發展,使本應鮮活的語文課黯淡無光。
3.評價體系單一
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某一領域的專業人才,使學生能夠掌握一技之長,所以,對職業學校學生語文課程的評價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重考試成績,輕綜合素質評價等現象,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
二、創新中職語文教學的方法和手段
1.正確認識學生
部分教師對中職學生存在認識上的偏差,造成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明確,現在的中職生不同于過去的中職生,不要用成人的要求苛求他們,不能用學業成績好壞來斷定其未來的發展,更不能認為中職語文教學沒有意義。每個中職生都有自身的潛能與特點,只有正確認識中職學生才能做好中職語文教學工作。
2.轉變教學觀念
由傳授知識向培養學生職業能力轉變。教師應遵循“以生為本”的理念,在傳授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把語文教學與各專業的“職業化”訓練緊密結合起來。堅持“適用”“實用”和“夠用”的原則,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各專業特點,有選擇地對文本內容進行篩選。
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學習興趣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有著必然的聯系,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整堂課程的設計。應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理解課文。例如,在《一碗清湯蕎麥面》的教學中,教師除了讓學生體會母子三人頑強不屈、奮發向上的精神外,還可讓學生從飯店老板經營之道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為職業提供一定的指導和借鑒。其次,還可通過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例如,在《項鏈》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情景劇表演的形式,使學生走入人物內心,深刻體會人物情感,領會文章意圖。此外,還可通過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如,課前幾分鐘的話題演講、成語接龍、故事會等活動的設計,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氛圍,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課還可以增設語文實踐教學環節,偶爾“走出去”,讓學生體會語文學習的快樂。
3.完善評價體系
構建完善的語文課程評價體系,對中職語文教學的順利開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中職語文課程的評價不能單純靠試卷分析的結果予以衡量,而應注重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評價。評價的方式要多樣化,評價主體也不要單純局限于教師。
“模塊化”考核方式。教師要根據語文教學目標,改變單一的、整體的終結性評價,實行“模塊化”的分層式的評價方式。各專業評價體系側重點應不同,要體現專業差異性,例如,針對口語表達測試來說,服務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在考核時分值應相對設置較高,要求應相對較多,而技術類專業學生在考核時就可以將評價標準設置低一些,要盡可能貼近學生的專業和實際需要,真正把中職語文課的考核評價與學生專業的實際運用聯系起來。
評價方式多樣化。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不能將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這會導致學生片面追求分數。教師要做到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對簡單可測的內容,可以按照明確要求進行評價,對難以做出準確測定的內容可進行等級評定。要把最終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加強形成性評價,要客觀描述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優點與不足,并用鼓勵性語言提出改正建議,以促進學生發展。
總之,中職語文教師要立足中職語文教學現狀,探討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創新,達到教學目的,實現中職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