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愛華
當前職業教育改革愈演愈烈,社會對優秀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當前的就業形勢愈發嚴峻。“以就業為導向”成為當前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目標。現代企業為了發展,為了在競爭中更具有有利地位,越來越注重企業“內涵”的培養,這就意味著企業更看重企業員工的內在素養和潛力,這無疑給中職生的就業增加了壓力。中職語文課程作為學習其他各門課程的基礎學科,其工具性作用毋庸置疑,在整個中職教學體系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要與時俱進,貼近生活走向社會,以實用為主。對于目標要有清晰的認識,學生需要的,教師就著重培養。作為各專業的公共基礎學科——語文,對于廣大中職生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通過語文課程教育,通過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增強實踐能力,從而注重基礎、提高內在素養,能力也得到增強。中職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并為專業服務,更主要的一點是語文教師應深刻了解中職生這一特殊青少年的年齡特征、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變化,理解他們的行為舉止,而且要具備指導他們成長的能力。對于更早進入社會的中職生,教師更應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面對紛亂復雜、變化多端的社會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克服人生道路上、職業環境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難。讓語文學科成為廣大中職生學習各門課程及在今后走上工作崗位不可或缺的工具,成為當前中職語文教學面臨的嶄新課題。
一、中職學生語文學習的現狀
當前江蘇地區的中考畢業生“普職比”大約為50%,也就是說未能考上高中的學生基本上都上了職業學校(三年制中職和五年制高職),其中中職生絕大部分為“分流”的學生。其成績為中等偏下,乃至倒數。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長期的“壓制”下幾乎完全喪失,到中職學習有的是為了學習技術,找到工作,有的是為了“有學上”。大部分學生認為在中職,語文課程的學習無關緊要,“學好專業課就行”的錯誤思想在學生中“泛濫”。大部分學生缺乏對語文的正確認識,不管是態度上還是興趣上都未能引起重視,導致在課堂上“趴下一大片”,聽課者寥寥無幾。面對一大堆“問題學生”,語文老師處于十分尷尬的地位,從而出現學生厭學、教師難教的現象。
二、社會對學生語文素養的需求
當前社會特別是企業對工人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現代企業更看重人才的內在素養和潛力,企業注重內在文化,對于工人的人文素養尤為重視,這無疑給中職生就業增加了壓力。隨著社會的發展,“終身學習”成為社會的主流,而“終身學習”的前提是具備不斷學習的能力。對于這種能力的培養源于在學校獲得的文化素養,而文化素養的基礎是在學校對基礎文化知識的獲取。缺乏扎實的文化底蘊,正所謂緣木求魚。企業的需求,社會對學校畢業生的認可度和滿意度很好地檢驗了學校培養學生的合格程度。企業的要求成為我們培養的目標。
三、中職語文教學專業化實踐
1.瞄準目標整合課程資源
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是適應行業需求、滿足崗位能力需要,直接從事一線工作的職業工作者。不同專業的學生面向不同的就業崗位,所應實現的語文能力目標就因人而異,用大同小異甚至千篇一律的語文教學模式很難適應學生將來就業的需求。因此,中職語文教學目標必須突出為專業課服務、為學生服務的這一主線。
因此,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應通過讓學生掌握相關基礎知識,在具備最基本能力的前提下,將教學內容的特點與不同行業的職業特色相結合,將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輻射到各個專業。如:電子專業的學生,在教學中可以加強對說明書的讀寫訓練;機電專業學生,在教學中加強對實驗實習報告的寫作訓練;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加強演講的訓練……
教師可以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及專業的培養目標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之中與專業特點、職業目標相關的元素,瞄準專業培養的目標,將課程內容與專業知識學習有效整合,找準突破口,采取多種教學策略,從而真正實現語文教學與專業技能學習最大限度的交融。
2.寓教于情加強職業意識培養
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不僅起到工具性的作用,而且肩負著“教化”人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滲透職業意識為今后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愛崗敬業”打下基礎。職業意識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一種對于本職工作的主人翁精神。具體表現為愛崗敬業,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對他們加強職業意識和進取精神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教師可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對學生加強教育。如: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等課文,在講授過程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深刻體會文章的深刻含義,加深印象;讓學生探討職業意識的話題,通過辯論、演講等提高對職業意識的認識;在課后安排學生寫一篇關于職業意識的作文,從而進一步加深對職業意識的理解。
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教師肩負重任,使命重大。唯有在今后工作過程中不斷探索,虛心學習,為培養適應社會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而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