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吉平
摘要:在教學中,采用活動元這一高效、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新型教學設計方法組織形式,將學習內容分成多個相關板塊,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產生,發展,提升的過程,使學生達到三維教學目標,從而在化學新課程中取得較好效果。
關鍵詞:教學模式;活動元;探究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041-01
一、對現有一般教學模式的反思現行的教學模式中,廣泛使用的大眾模式,它對新課程的實施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
第一,教學過程過于程序化。一節課的所有環節都寫出來了,體現了大容量。但是這也限制了教師必須以導學案中寫出的唯一一種方式進行該堂課的教學,所有的必須按照預先設計好的一條路走,扼殺了教師對課堂的應變,也不便教師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有效調控。
第二,教學設計否定學生差異性。由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存在很大差異性,教學設計的使用中也存在一定差異,并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利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掌握教學內容,融入到教學課堂中來,課堂上回答問題的同學總是成績較好的同學,而大部分同學都是比較缺乏主動性的。沒有完完全全全的落實到“學”上,而討論解決問題習慣的養成也使得學生缺失了獨立學習的能力。
二、以“活動元”為教學模式所存在的優勢
活動元的含義是為了完成在教學中的某一學習作業中一個或者幾個同時進行的作業并且是相對獨立學習的活動。并且在完成過程中該核心是以學生為核心力量,依托于學習作業為背景下進行的。活動元素模式是指活動元素的分類,從元、活動元素抽象和操作步驟,設計和使用利潤元素的同一類型的活動教學計劃的提取。而其這種教學模式的優點在于: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理念。
三、《原電池原理》案例分析
《原電池原理》中的幾個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 活動設計前的課程預習
①研究該課程中火力發電存在的利弊問題。②導致氧化還原真實存在的原因和實質內容。③清晰原電池中的相關課本知識。④原電池的構成條件評價:設計課前預習,可以減少學生的盲目性,對課本知識點有一定的預知能力,對于教學活動來說,可以縮短老師的教課時間。
2.設計活動
[活動的引入]在火力發電的過程中,能量是怎樣進行轉換的?
[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結論]在火力發電過程中,經歷了一系列的能量轉換:
化學能燃燒熱能蒸汽機械能發電機電能
[活動的展開]
在火力發電過程中,化學能要經過一系列能量轉換環節才能轉化為電能,由于轉換環節多,能源利用率低,造成能源極度浪費。那么能否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問題1.氧化劑和還原劑直接接觸進行反應時,化學能轉化為熱能,再經過一系列能量轉換環節才能轉化為電能。那么要使氧化還原反應釋放的能量不經過熱能,而直接轉化為電能,所要解決的第一問題是什么?(電子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問題2.若將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分開在不同區域進行,那么,怎樣架設橋梁使電子從還原劑區域轉移到氧化劑區域,同時形成電流?
問題3.怎樣知道所架設的橋梁中有電子流過?如何從電學角度考慮儀器選擇和組裝問題?
評價:設置階梯式問題,對學生進行探究思路引導,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思維能力。
3.設計實驗如何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
評價:學生組成課題學習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初步了解科學探究步驟,建立科學探究模型,學生通過上述實驗方案進行探究,并對實驗結果進行探討交流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創造力。
4.教師活動,課堂講授活動一:原電池電極的確定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共同得出結論]
原電池中的電極名稱:
負極:電子流出的一極(如上述原電池中的鋅片);
正極:電子流入的一極(如上述原電池中的銅片);
電極反應式:表示負極、正極得失電子的情況的式子。
[提問]上面我們通過實驗探究了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初步形成了原電池的概念,那么,原電池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即:原電池的構成條件是什么?
評價:教師的教授是體現教師價值的時候,適當的引導教育可以讓學生更加全面的掌握知識結構,讓學生能夠真正的與教學課程和實踐內容緊密聯系起來,能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和觀念。
四、活動元教學的幾點收獲
1.充分利用實驗進行探究,利用對比歸納進行總結,學生從中養成良好的科學素養。
2.把課堂活動分成了若干個活動元,有利于學生活動的展開和達成。
3.教學發展的需要。
4.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熱愛。
(作者單位:成都石室中學)
參考文獻:
[1]傅興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2]新課程活動元教學設計和教學原理[M].天津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Z].教基[2001]17號.
[4]R M 加涅,等.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