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寶平
【摘要】 目的 總結無創呼吸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治療中的護理體會, 為今后的工作提供思路。方法 60例慢阻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均采用無創呼吸機治療, 治療后對比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血氣分析指標的變化情況, 總結相應的護理體會。結果 經相應治療與護理后,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未發生嚴重并發癥, 患者的呼吸頻率為(18.86±2.13)次/min, 動脈血pH值為(7.68±0.37), 動脈血氧分壓(PaO2)為(79.23±4.86)mm Hg(1 mm Hg=0.133 kPa), 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為(51.27±7.75)mm Hg, 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為(94.26±1.53)%, 均明顯優于治療前,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在慢阻肺患者的無創呼吸機治療中, 開展相應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迅速糾正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 改善呼吸肌功能, 減少對氣管的創傷。
【關鍵詞】 無創呼吸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護理干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157
慢阻肺的特點以進行性呼吸窘迫和頑固性低氧血癥為主, 死亡率非常高, 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大量報道稱[1]早期開展無創通氣, 同時配合抗炎、液體復蘇、禁食、胃腸減壓、降腹壓、應用生長抑素和胰島素等對癥治療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但是如果進行無創通氣時因操作不當不但會造成患者呼吸系統的損傷, 同時還會發生嚴重的并發癥, 不利于治療的進展。本文總結無創呼吸機在慢阻肺治療的過程中輔以相應的護理干預的治療效果, 為今后的工作提供思路,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呼吸科2015年1~12月收治的60例慢阻肺患者作為本組研究的觀察樣本, 其中男38例, 女22例;年齡53~74歲, 平均年齡(47.36±8.89)歲;通氣時間61~103 h, 平均通氣時間(68±22)h。所有患者均經相關檢查確診, 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組制定的關于慢阻肺的相關診斷標準[2]。
1. 2 方法
1. 2. 1 無創通氣 所有患者在原發疾病治療基礎上, 均根據病情給予抗感染、吸氧、解痙、止咳、化痰等常規治療, 同時采用無創呼吸機進行治療, 具體操作如下:連接患者口鼻輔助呼吸, 呼吸機模式設置為S/T模式, 設置通氣參數, 呼吸頻率為10~16次/min, 初始吸氣壓設為8~11 cm H2O (1 cm H2O=0.098 kPa), 呼氣壓設置為0~5 cm H2O, 待患者適應后, 根據患者耐受情況調整相關參數, 可將吸氣壓逐步調整至18~20 cm H2O, 呼氣壓逐步調整至4~6 cm H2O, 密切監測血氧飽和度, 保持血氧飽和度在外周控制>90%。通氣時間2~3 h/次, 3~4次/d, 通常治療3~5 d, 待氣促、呼吸困難癥狀改善, 且經血氣分析監測穩定1 d后, 逐漸縮短無創呼吸機通氣時間, 直至各項指標穩定后停止使用[3]。
1. 2. 2 護理
1. 2. 2. 1 口鼻面罩的選擇 以密封性好、舒適、重復呼吸無效腔低和安全為基本要求。罩大小合適, 以頭帶下可插入1~2根手指為宜。為防止罩壓迫和鼻梁損傷, 可在鼻梁上貼保護膜。
1. 2. 2. 2 患者指導 無創通氣需要患者的合作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因此治療前應做好患者的教育以消除恐懼, 取得配合, 提高依從性, 同時也提高患者的應急能力, 以便在緊急情況下(如咳嗽、咳痰或嘔吐時)患者能迅速拆除連接, 提高安全性。
1. 2. 2. 3 密切監測 注意監測患者的意識、生命體征、呼吸困難和呼吸窘迫的緩解情況、呼吸頻率、血氣分析、面罩舒適度和對呼吸機的依從性。
1. 2. 2. 4 并發癥的預防 選擇合適的面罩、連接器以免漏氣;為防止患者口咽干燥, 應定時給患者飲水, 嚴重時可選擇加溫濕化;為防止胃脹氣, 可以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盡量避免吸氣壓力過高, 如患者出現明顯胃脹氣時, 可留置胃管進行胃腸減壓;防止誤吸盡量避免在飽餐后使用, 治療過程中協助取舒適半臥位并按醫囑使用促胃動力的藥物[4]。
1. 3 觀察指標 對比治療前后患者的呼吸頻率以及血氣分析各項指標, 包括:動脈血pH值、PaO2、PaCO2與SaO2。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相應治療與護理后,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未發生嚴重并發癥, 患者的呼吸頻率為(18.86±2.13)次/min, 動脈血pH值為(7.68±0.37), PaO2為(79.23±4.86)mm Hg, PaCO2為(51.27±7.75)mm Hg, SaO2為(94.26±1.53)%, 均明顯優于治療前,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3 討論
慢阻肺是常見疾病, 發病后會抑制患者呼吸, 使二氧化碳潴留, 造成腦缺氧, 如果不及時緩解還會導致猝死[5]。傳統的治療方法以頭罩吸氧、氣管插管通氣為主, 但效果較差, 而且對患者的損傷也較大。近年來, 隨著無創呼吸機在慢阻肺臨床治療中的推廣與應用, 越來越多的醫生認可該項技術在臨床中的效果與安全性[6]。無創通氣通過在呼吸周期過程中接受正壓氣體, 擴張肺泡, 增加肺泡氧彌散面積, 進而增強氧合作用, 改善通氣分布;同時, 無創通氣可以減少氣道阻力, 增強呼吸功能, 改善持續的缺氧狀態, 而且可以提高呼吸功能, 避免呼吸疲勞以及呼吸暫停等危癥的發生[7]。
本組研究中, 治療后患者的呼吸頻率、動脈血pH值、PaO2、PaCO2與SaO2均明顯優于治療前,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在慢阻肺患者的無創呼吸機治療中, 開展相應的護理干預能夠保證無創通氣的作用, 有效迅速糾正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 改善呼吸肌功能, 減少對氣管的創傷及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葛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應用BiPAP無創呼吸機的護理體會. 吉林醫學, 2012, 33(2):413-414.
[2] 金珠鳳. 無創呼吸機輔助治療慢阻肺的護理.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04, 17(12):1449-1450.
[3] 成曉麗,景玉峰.無創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護理體會. 包頭醫學院學報,2013,29(4):61-62.
[4] 任建平, 王天軼, 王樂,等. 無創呼吸機治療慢阻肺對多項指標的影響. 臨床肺科雜志, 2016, 21(7):1236-1238.
[5] 李巧云. 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護理觀察. 中國民康醫學, 2015(20):71-72.
[6] 周艷. 無創呼吸機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效果觀察. 中國醫藥指南, 2013(3):606-607.
[7] 李波. 無創呼吸機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分析.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2, 14(31):40.
[收稿日期:20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