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芬
摘 要: 教育教學中要講究以生為本。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教師要積極轉變觀念,更新教法,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和利用疑問促進學生能力提高。
關鍵詞: 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教法創新
二十一世紀,不少老教師都會有這樣一種感受:現在的學生越來越聰明,也越來越難教。老教師這種感受的背后其實隱藏的是教師深深的擔憂:如果教師不緊跟上時代的發展,不更新觀念、教法,學生就會不買賬。老教師的這種擔憂是有道理的。其實不但對老教師如此,所有教師都是一樣的。二十一世紀倡導的是以人為本的理念,把這種理念延伸到教育教學中就是以生為本。所以說,新形勢下的課堂教學再也不是教師單純講授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了,而是轉變成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教師最主要的任務不再是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引領他們自己獲取真知。
出于種種的原因,初中歷史學科的地位相比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要低得多。不少初中生學習歷史的指導思想就是考前突擊,背一背提綱,做幾份練習卷。對于歷史課的學習完全是抱著為考試而學習的態度,學習興趣全無。初中生對歷史學科不感興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學生本身對學習的認識和態度當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是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教師。初中歷史教師應該積極轉變觀念,更新教法,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獲取知識,拓展思維。一句話,學生喜不喜歡初中歷史主要看歷史老師的引導,看教師采用何種教學方法。
一、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現代化教學手段對于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起著很大的作用。特別對初中歷史學科來說,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以本為本,難怪學生會哈欠連天、興趣全無。熟悉教育、教學規律的教師就會想方設法、尋求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協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可以在視、聽等角度調動學生的感官能與,這比學生單純地聽教師講授、看課本、黑板做筆記要有趣得多了。這樣,學習就變成一件集視、聽、娛于一體的事情,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被激發了。不過,有一點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是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因此,要注意到教學的目的,不要讓這些輔助手段過多地擠占教學時間,沖淡教學主題。
歷史之所以不受初中生喜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門學科更傾向敘述歷史事實,相對缺乏情感色彩,顯得不那么平易近人甚至惹人喜愛。如果說初中歷史教師能夠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采用戲說的方式或補充一些歷史細節,使得歷史史實變得更豐滿、更具人情味的話,那么,相信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被激發出來了。如學習“戰國七雄”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對于“七雄”的地理位置、政治、經濟、人物、歷史事件等辨認不清,常有發生混淆的現象。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給學生展示一些有關這段歷史的地理圖片、人物頭像甚至一些精短的視頻,進一步幫助他們理清七國之間交錯復雜、相互依存的關系,相信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
初中歷史的章節內容都是很簡短的,課文的敘述言簡意賅,知識點不是很多。如果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的進度組織教學,那么學生的學習壓力是不大的。為什么在課堂上我們看到的是學生興味索然,在檢測中我們看到的是知識掌握不牢固呢?我想,這其中很主要的原因是教師對課堂學習引領的問題。如果初中歷史教師還是采用傳統教學的方式,教師牢牢掌控課堂教學的時間,只是一味地要求學生認真聽講,做好筆記、完成相應練習,難怪學生會對這門學科提不起興趣。反過來,如果我們能夠積極適應新課程改革,真正把學生當成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真正做到“隱身”,把課堂學習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采用喜歡的方式自由支配,那么,學生才會真正喜歡上歷史學科,學習效果才會有保證。
如教學“美國南北戰爭”這一章節內容的時候,相信教師都能抓住南北戰爭爆發的原因這個重要的知識重難點。但是,如果說教師還是用傳統方式教學,主要是由教師在講臺上不厭其煩地講授,對兩大利益代表集團的分歧進行一一分析的話,學生當然提不起興趣,學習效果當然就差。如果我們能夠改變學習方式,改為由學生自行閱讀課文、查閱相關資料,然后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分成兩個陣營,讓他們進行一場激烈的辯論,學習效果就會好很多,學生很容易發現兩大利益代表集團在關稅、原料、市場和勞動力問題上的諸多分歧,很快便發現奴隸制存廢是戰爭爆發不可調和的焦點。
三、利用疑問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
歷代以來,中國的文人學者都是很重視學習過程中疑問的產生的,關于疑問對于學習進步的論述也有很多。學習初中歷史也是一樣的,如果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沒能發現一些問題,產生一些疑問,那么接下來的合作、探究式學習過程就無法有效開展,課堂學習的深度廣度就沒法得到保障,學習效果就好不了。所以,初中歷史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著力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伴隨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在歷史方面的知識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如學習“三國鼎立”的時候,只要教師稍加引導,學生不難對照自己看過的《三國演義》發現一些問題,并由此產生諸如“為什么說曹操是奸雄?為什么作者要有意贊美劉備一方,貶低曹操一方,中性對待孫權一方?”等等問題。如果教師能夠進一步引導學生自行討論解決這些問題,那么對于他們的學習會是很好的促進。
參考文獻:
[1]吳立新.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學方法新探.學生之友,2010.
[2]焦海軍.新課標下初中歷史教學方法研究.才智,2012.
[3]王志華.初中歷史教學方法的創新之我見.中學課程輔導,2015.